Noreen
Noreen

有時沉默,有時健談。 閱讀/翻譯/思考/好奇寶寶/有點宅

【翻譯】曾根崎殉情

(编辑过)
舊文轉貼,為綠圈圈再努力一下>_<!!
圖片轉載自:http://www.k4.dion.ne.jp/~a.kagari/newjakushu.html

上回參加研討會,聽到有人研究戲曲裡的旅遊文學時提到這齣戲~我個人也是首次聽聞此故事,查了之後,覺得劇情跟其後續影響很有意思,整理在這邊~

雖然中文維基也有簡單地翻譯過日文維基的內容,但日文還是比較完整,這裡僅翻出前兩部分有關劇情跟當時造成的影響,一窺日本十八世紀的殉情文學的熱潮~:D


背景

〈曾根崎殉情〉是依據元祿16年四月七日(1703年五月二十二)早晨,大阪堂島新地天滿屋的妓女阿初(21),與內本町醬油商平野屋的店員德兵衛(25)在西成郡曾根崎村的露天神社的森林裡殉情的真實事件所改編而成。

在這起事件之後,露天神社也常被稱為阿初天神。(神格化了?!Σ(゚д゚|||))

雖然〈曾根崎殉情〉的淨琉璃人偶戲是在同年的五月七日(六月二十日)在道地崛町的竹本座裡首次公演,但是根據當時的傳言,同樣的劇本在更早之前以已經歌舞伎的方式表演過了,可見是當時人人競相談論的熱門新聞。

寶永元年(1704年)所發行的《殉情大圖鑑》裡(這也有圖鑑?Σ(´Д`*)),卷三「大阪部」中,就刊載了由同一個事件所寫成的、名為「曾根崎的曙光」的小說。

以這個戲目作為起點,「殉情故事」開始大為流行。近松門左衛門的代表作,淨琉璃人偶戲曲「天網島殉情」也在享保五年(1720)發表。

另一方面,因為這種殉情故事的流行,於是發誓來世兩人再共續前緣的殉情事件增加了。江戶幕府從享保八年(1723)開始,禁止殉情故事的編劇、上演、發行。同時宣告凡殉情者,若僅有一方生還,將處以極刑;若兩者皆生還,將遊街示眾並且褫奪市民權;若雙方皆亡,則遺體不得交給遺族,且禁止舉行任何形式的葬禮等等,雖然對於殉情事件予以極嚴苛的懲罰,但是跟隨後發生的「江戶四大飢荒」以及「黎明的暴動」等事件相比起來,民眾的殉情還是相當流行。

(懲罰的條款超嚴厲!!到底是有多流行?!Σ(゚д゚(゚д゚*))

p.s:江戶時代的天候非常悽慘,有幾年發生旱災、大雨、洪水、蟲害、流行病還火山爆發(五年間都有火山爆發!!!!其中1707年的寶永大噴火是富士山最近一次的火山爆發,當時還維持了兩週之久),甚至在稻米收割期竟然下雪(冷夏),因此引發了嚴重飢荒。後來總稱江戶四大饑荒。也因此米價上漲,產生了好幾起民眾的暴動或打劫,稱為「黎明的暴動」。

事情經過

(這段描述似乎是按著戲曲的方式進行,所以出現「登場」或「退場」的字眼)

故事講述結束西國三十三所巡禮(如今這種觀音朝聖巡禮已經不太採用了)的阿初,與醬油屋的店員德兵衛在觀音巡禮的最後一站,「生國魂神社」巧遇。兩人在巡禮前已經是戀人。德兵衛向埋怨著他在自己巡禮過程中都沒寫信來的阿初,解釋在這段沒見面的期間自己有多悽慘。

事實上,德兵衛從小在叔父家當學徒,由於工作誠懇而受到信任,因此叔父打算讓他與自己的女兒(即德兵衛的堂妹)結婚並且繼承這家店。雖然德兵衛以已經與阿初相戀而拒絕了這件事。但叔父卻偷偷在德兵衛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籌備,直到給了德兵衛的繼父禮金時才被發現。

再者,德兵衛堅決拒絕婚事也激怒了叔父,叔父宣告與他斷絕關係。實質的內容是不准他往後進行買賣,要他滾出大阪,還有為了婚禮購買的衣服的錢要在七日內償還等。正當德兵衛好不容易從繼母那裏拿回禮金,打算還給叔父時,友人九平次跑來,說不管怎樣都急需用錢,拜託德兵衛借錢給他,且承諾三日內會還,於是德兵衛將那筆錢借給他。

講到這裡,九平次登場了。同時,擔心阿初會被捲入爭吵的客人,帶著阿初退場。

德兵衛逼迫九平次要還錢。但是九平次卻反咬德兵衛沒憑沒據就要人還錢,「我根本沒借什麼錢!」,並且在眾人面前罵他是騙子,還痛毆他一頓,使他失去名譽。雖然被親如兄弟的朋友如此殘酷地背叛,但是除了自殺之外,德兵衛覺得沒有其他手段,可以證明自己沒有侵占禮金的清白了。下定決心後,德兵衛在黃昏時祕密前往阿初的住處找她。

阿初見到德兵衛後,說要是被別人看到就糟了,於是將德兵衛藏在地板下。(傳統日式建築地板是架高的)此時,九平次以客人的身分拜訪阿初,不僅對阿初相當無禮,而且直到離去之前都在說德兵衛的壞話。德兵衛在地板下,對於阿初所受到的待遇﹑以及被騙走的那些錢而憤怒到全身顫抖,從地板下出來時,向阿初坦白了尋死的決心。最終,阿初跟德兵衛,兩人手牽手,前往踏上冥界之旅的起點,曾根崎的露天神社森林,走向不被周遭所干擾的道路。(道行文的開始)

雖然互相將對方綁在連理松木上,而且確認過彼此的決心,可是要用自己的手奪去心愛的阿初的性命,德兵衛不禁猶豫了。但是在阿初「快動手吧!快動手吧!」地鼓勵之下,德兵衛終於以短刀奪去阿初性命,並且反過來以同一把刀結束自己的性命。最後,在現世裡壯烈死去的這兩人,以堅定的來世約定:「未來能否成佛,無庸置疑,已成戀情典範。」(道行文的最後一句)實現了他們的悲戀,成為此故事的結局。

【p.s:】「道行文」本來是以歌頌一路上的風景與旅行地名來表現的戲曲名稱,後來變成像是轉換舞台時逗觀眾開心的舞蹈與音樂形式。但人偶淨琉璃的「道行」是假託地名與風景來抒發流離失所的哀愁,並且配上押韻的字詞與和場景相襯的音樂,使觀眾能感同身受。所以,這裡的道行文算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變形,談的是「尋死之旅」,因此歌詞談的是尋死的心境與歷程。(雖然內容如此晦暗,但卻是道行文的經典代表!Σ(゚д゚|||))

在歌舞伎的表現上,追加了德兵衛的叔父四處尋找失蹤的德兵衛,於是前往天滿屋的橋段,還有阿初與德兵衛離開天滿屋後,油店的夥計來到天滿屋,因此揭穿了九平次詐騙德兵衛錢財的事情。

(啊!結果白死了啦!......(つД`)ノ)


啊~我終於翻完了!ヽ(≧∀≦)ノ

有點好奇是什麼樣的時代引起這樣的殉情熱潮,於是去查了一下十八世紀的日本(所謂的江戶時代)中後期的文化~

1688-1707年的元祿年間,因為農漁商的蓬勃發展,迎來了經濟與文化的高峰:元祿文化。在藝術上強調「從厭世邁向浮世」,將「現世」當成「浮世」(享樂的世界),並且現實、合理性為其精神特徵。除了貴族所欣賞的高雅藝術之外,也開始出現許多帶有庶民風格或反應現實社會的創作出現,尤其是井原西鶴的小說、松尾芭蕉的徘諧、近松門左衛門的人偶淨流璃。キタ━(゚∀゚)━!!!!

推算真實社會事件發生在1703年,而近松門的劇本寫在1720年,然後幕府禁令在1723年開始(殉情類題材紅了二十年?!)。而元祿文化雖然璀璨,但幕府的財政逐漸窘困,於是在1716-1745年推動享保改革(與寬政、天保並稱三大改革,但後兩者改革失敗XD)旨在節約、增稅,並且安定米價。但中間1732年遇上享保大飢荒(四大飢荒之一),嗯,感覺非常衰。換言之,整個殉情風潮在整個江戶時代中後期由盛轉衰的變化中持續著。或許整個時代背景也反映了這股熱潮能持續被延燒的原因。

另外,我個人覺得滿有趣的點是:德川家康推崇儒家(尤其朱熹),雖然當時信仰上仍以佛教為主流,但儒學畢竟還是比較重視現世。且從元祿文化的風格來看,強調從苦難的世界轉向對現世的歌頌,風格乍看似乎現世感很強(反應了當時的社會新聞),可是從劇本內容來看,中心思想微妙地還是帶有佛教思想特有的厭世的色彩(其實佛教並不厭世,但信仰歪了就.....呃嗯)。

因此,從曾根崎殉情的故事來看,或許對武家來說職業上奉行的是儒家的忠孝仁義,但對於那個時代的百姓來說,或許浮生若夢、眾生皆苦才是真正的感受。而藝術創作者或許正是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因此以這樁使社會價值衝突尖銳化的殉情事件寫就的劇本們才能在這個時代如此受到歡迎也不一定。(笑)

不過想像一下,當時最高的愛的誓言是:「讓我們一起死吧!」,雖然如今聽來非常荒謬,而且可能會被報警當變態抓走,但當時卻是非常崇高的愛情典範哪~
(茶:好孩子不要亂學喔)

啊!我忘記去查殉情王太宰治是否是這齣戲的忠實粉絲了!XD


最後,雖然除了殉情這個主題以外,不怎麼相干,但此曲把戀愛中的女人的糾結哀怨表現得很好,所以順道附上「昭和元祿落語心中」的片頭曲,由林原惠演唱的「薄冰殉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