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een
Noreen

有時沉默,有時健談。 閱讀/翻譯/思考/好奇寶寶/有點宅

【閱讀】村上春樹《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讀後感

(编辑过)
我本來還想棄貓跟你爸有什麼好寫的?(困惑)但翻開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對不起,我錯了。這是一本談論戰爭所留下的傷痕,乃至這道傷痕如何影響了家庭,根植在每個人生命中的故事。
圖片轉載自:https://www.kobo.com/tw/zh/ebook/t5jh6cyektuipoydt3u8nq
「無論如何,父親的那段回想,用軍刀砍人頭的殘忍光景,不用說自然強烈烙印在我幼小的心靈。成為一個情景,說得更進一步的話,成為一種模擬體驗;換句話說,長久以來在父親的心中那沉重壓著的東西— 借用現代的語來說就是心理創傷 — 身為兒子的我可能也繼承了部分。

人心的聯繫
說起來就是如此,所謂歷史也是這樣。那本質存在於所謂『傳承』的行為,或在儀式之中。那內容無論是多麼不愉快,令人不忍卒睹的事情,人們都不得不把那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承接下來。要不然,所謂歷史這東西的意義又何在?」

〔粗體是我加的。〕


簡體版這次總算不是吳少華翻譯了。

我不是賴明珠粉絲。因為懂日文的人就知道,她那樣翻譯真的有點太直接。早期作品甚至光看中文就能直譯成日文的感覺,有點奇怪。不過,後期可能出版社有加強潤飾,比較看不出這種谷歌感,好很多。

但吳少華版是另一種問題。

上次讀吳少華的《刺殺騎士團長》,讀得讓人不太愉快。村上本來相當簡樸的字句被翻譯成比較文雅的成語。意思或許是對了,但作者文風盡失。彷彿加太多調味料,導致吃不出食材味道的料理。

這次簡體版的《棄貓》是一名為「燁伊」的譯者所翻譯的。

我沒有去對日文原文。但整體來說,平易近人而且村上的風格也有保留住。還不錯,我也喜歡。所以我手上簡繁兩者都有,有興趣的人可以比較看看。


這本小書其實滿短的。我本來還想棄貓跟你爸有什麼好寫的?(困惑)

但翻開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對不起,我錯了。

村上的父親(乃至其他兩個叔父)曾在中日戰爭還有太平洋戰爭中被徵召上戰場,雖然很幸運地三人都表面上完好無傷地存活下來。但留在他們心中的傷痕顯然是存在的。

本書就是在試著藉由一則棄貓的故事,去拼湊出那個每日早晨必定虔誠地向一尊觀音像(而非日本傳統的佛龕)誦經祈禱的父親心中埋藏的故事。

或許是上一本《刺殺騎士團長》裡面,村上隱約地提起一兩句南京大屠殺的事情,引來了日本極右派的抗議,認為他捏造歷史。(某些極右派主張大屠殺是虛構的)

因此,從這角度來看,這本書多少帶有一種「你說那不存在?那這次林北就不省話,直接寫一篇長文好了!」的反骨,村上這次直接洋洋灑灑地寫了許多關於父親從軍以及當時戰場上血淋淋的故事。

甚至,村上還提到三個上過戰場的長輩中,唯一活得最久的叔父。

當年曾以飛行預科練習生的身分(也就是菜鳥飛行員)被編入特攻隊,戰後幸運倖存下來的他,每每在京都的大街上看到右翼的宣傳車,就會開始叨唸:

「你們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戰爭,才會這樣隨便亂講……」

「步兵第二十連隊,是攻陷南京時,以率先進城聞名於世的部隊。提到京都出身的部隊,總覺得印象應該是安靜穩重的(實際上常被調侃為「天皇近侍的貴族」),意料的是,這個部隊的作為總是被評為特別血腥。」

村上始終懷疑出身京都的父親,當年就隸屬這支喚來腥風血雨的第二十連隊。因此他一直不想去查父親的軍籍,也不願直接打聽戰爭的事情。想來可能也是很怕聽了之後,對父親的感受會徹底被顛覆,所以始終卻步。

在父親死後又多拖了五年,他才發現父親入伍時間是1938年的八月一日,而第二十連隊攻入南京是1937年時,一年之差,讓他瞬間鬆了一口氣。

這一段巧妙地呼應了一開始父親將懷孕的母貓拋棄在海邊後,返家卻居然看到她就坐在家中喵喵叫的那種驚愕與鬆了一口氣。

對父親來說,棄貓雖然是出於經濟上的無奈(誠如對村上來說,父親可能被迫參與南京大屠殺也是無奈),但心裡的某處可能這輩子再也不想親手殺掉什麼了吧。也因此,這貓就這樣在他們家生根下來,造就了跟貓兄弟姊妹一同長大的村上春樹。

這樣想起來,給兒子取名叫春樹,頗有一種凍土逢春之感。村上在書中也提到父親非常喜歡文學,自己也會寫俳句。不愧是俳句詩人會取的名字,看似菜市場名字(春樹是個滿常見的日本男性名字),卻意味深遠。

想必村上出生時,父親感覺到新生命的喜悅,賦予了相當的期待。但矛盾的是,也正因為這種死裡逃生而來的期望,造就了村上始終在父親面前顯得不成材的愧疚感。

或許偏激的極右派份子會說:村上父親的經驗不足以佐證那場屠殺真的存在。但很顯然日軍讓新兵適應戰場的方式就已經是一種微型的屠殺模擬。更別提當初日本其實是以相當貧乏的科技(還在騎馬)、少得可悲的後援(彈藥跟糧食經常缺乏,缺乏衛生而傳染病肆虐,甚至必須人吃人)與微薄的軍力,企圖要佔領一個國土跟人口比日本本土多上好幾倍的中國,對這些被派到這片大地上的士兵來說,無疑只是一場艱苦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

(類似的人間地獄圖,在遠藤周作的《深河》中也曾描繪過,讀著讓人鼻酸)

以日本有限的國力,要壓制廣大的中國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即使能以武力鎮壓一個又一個城市,但要維持整個地區的占領狀態,現實上卻又不可能。

同時,這些殘酷的訓練與從軍經歷,不只是傷害那些已經投降的戰俘,實際上也深深地傷害了這些士兵的心靈。

這些傷痕也隨著他們退役,表面上卸下軍職,回到家鄉養兒育女,帶入家庭,成為下一代的孩子們(像是村上跟父親之間微妙的隔閡)心中的芥蒂,像是人心之間產生了一種肉眼看不見的蝴蝶效應。

如果那些殘酷都是假的,那這些創傷產生的效應究竟要安放在何處呢?

這書雖然寫得很短,但真的寫得很不錯。

配上高妍的插圖,也誠如村上說的「給人一種懷念的感覺」,非常細膩優美卻又帶著哀傷,可以讀讀看。

本書推薦度:5.0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