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信差
小信差

香港特區政府展毅表現獎、東亞銀行展毅獎學金得獎人 (不定時更新)成長故事|信仰反思|影評|生活隨筆 沉一道氣,存一份愛,說一個故事。 Motto: 跑不了就走;走不了就爬;爬不了,那就滾過去。 To represent an idea. To represent a possibility. 聯繫:nearmessenger@gmail.com

憂鬱症時期的一封遺書

(编辑过)
最近在整理大學最難捱那幾年寫的東西,那幾年被打磨成不斷在分秒之間解難的機器,連傾訴/沉澱的時間也沒有。

也許我不該天生這麼敏感的

觀察力、情感敏銳,對聲音、視像太敏感

是我情感太豐富了

記憶力太強,這也是我大學和其他人、心理學家對話,才發覺的事

總是被人以為我記仇、小器

我怎麼知道正常人的記憶,可能記得半年前的事已經很好?

由嬰兒時期開始,所有畫面我也記得

幼兒園開始的記憶比較清楚

在此之前的記憶比較片段和零碎

把不同人分成一個Profile的話

每個人說過的話,彼此經歷過的我也記得

其實我不該怪別人無情無義

也許只有我記得彼此經歷了什麼

如果有失憶丸,可以選擇忘記部分記憶,多好

畢竟對我來說,訊息量有時讓我就快當機

當然,記憶力有時挺能幫助我

至少歷史科類,我總是能得心應手

也讓我更能覺察謊言,那些前後矛盾的人

奈何有時是朋友、家人

以為對方還記得的承諾、彼此的回憶

原來不完全和對方無情無義有關

很難怪有些人再見便是陌路人


我很抗拒客套說話

明明大家都知道那只是人際打交道的門面話

卻好像不得不說

我也對我的心理學家坦白了

你的同理心沒有溫度,我知道你的關懷只是基於專業訓練

知識很好、溝通技巧很好,故意用Soft的語調

然而距離感很大,靈魂隱藏了,每次溝通我都捉摸不到真實的靈魂

我想我最需要的是一個真誠的人

真實有時是殘酷而傷人

沒關係,只是沒有包裝,我便能接受

至要是真實的


我總是不明白香港人為什麼這麼執著用生命追求牢籠

其實不論是劏房,還是高級私人樓宇

都是監獄

不論貧富,在這方面大家都很平等

高樓大廈的保安就是獄吏

住客的出入瞭如指掌

遠望一棟一楝的大廈樓宇,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格牢房,他們叫「單位」

一個私人屋苑的「單位」,500-800萬港幣,有些甚至更貴

富人追求的海景單位

潮濕和受監視也沒關係

最重要能在新年時和親朋炫耀

普通人住的公營房屋

就像集中營

H字型的樓宇設計,分成不同的號碼單位

中間是通向電梯的走廊

每個住客都有一個單位號碼


我不能理解我的骨科醫生,怎麼能接受藥物標貼,只有他的醫生號碼,而不是他的名字


自由需要代價

儘管我住在村子裡

交通有些不方便

至少不用一出門,就要面對獄吏的審視

還有爭先恐後的宣傳單張

那些派單張的人不會讓你有喘息的空間

有時睡眠不足,被銷售員奮力游說之後

真的會不小心花費了

還有形形式式的牟利/非牟利的機構宣傳攻勢

泛濫的廣告,過份鼓吹消費

我開始明白居住環境,如何反映市民責任和權利

住在交通方便的大廈樓宇,無論貧富,交通、物資、醫療都比較方便,這是權利

但不時要面對廣告侵襲、體制的監控,這是責任



也許沒有人能醫治我

我需要的不是藥物

當藥物在我身體起作用,我只覺那是外物

興奮的是我的身體,靈魂旁觀著身體的亢奮

我知道那不是我,被藥物騎劫身體,只是讓我難受

在夢中

我和人頭百足蟲身的醫生說,人是有靈魂的

然後他鑽了到一個蒼灰色的古埃及神殿中


我能觀察心理學家在觀察我的小動作

她會對我說什麼話,也在我意料之內

唯一意料不到的,是當我提到事情還沒結束

我只是用折衷的方法繼續完成學位

還有尚待完成的使命

才苟延殘喘

她只是「嗯」

對於本科讀工程的她,進入我的世界是不是有些困難?

我很欣賞她的專業精神,抽離技巧很好

就不能進入我喜怒哀樂的世界,再抽離嗎

在她面前,我沒辦法展露小女孩一面

每次電郵,她只是針對病理問題

對我的經歷和感受,沒有回應

我知道心理學家不能滲雜私人情感

但也許她不明白

再多的技巧性溝通,只會讓我更難受

除非她能讓我不察覺

但這很難

我實在太敏感

每個人對外界都會有一定隱暪

只要那不關我事,不是惡意的

我會選擇察而不覺

我對欺瞞如此熟悉

怎麼會不能覺察?

在我3歲要在幼兒園入學時

我哭著叫媽媽不要走

她說買菜便回來,半小時

之後我問校工/老師之類的角色,媽媽怎麼還沒回來?

她說快了、快了

結果她下午才回來

被欺瞞的感覺,我小時候便很熟悉,已經是老朋友的關係


我太敏感了

心理學有它的盲點

建基於統計數據出來的方法

只能針對人的共性

忽視了人的獨特性

情況就像一隻藥對90%的人有效

就算是有效


這幾年出現了很多「xx症」、「AA症」

配合西藥產業的發展歷史

我總是覺得只是藥廠在製造市場需求

靈魂問題用藥物處理

不是很荒謬嗎?改變的只是生理反應

同性戀也曾是DSM的精神病列中

天知道會不會幾十年後

你們這班醫生說什麼最新發現是憂鬱症不算病

只是人類情感表現,某段長時期情緒低落

12.201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