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fan
Yifan

漫遊者

逛傳統市場的樂趣

我從小就愛逛傳統市場。也就是說,即使有些傳統市場裡面地上都是水、燈光不足有點陰暗,我還是愛逛傳統市場。當然,現在的傳統市場多半地板乾乾淨淨,攤位整整齊齊,逛起來就更開心了。

但我不愛那種大家騎著機車繞來繞去買菜的傳統市場,因為在市場逛就是享受一份看看當季蔬菜、跟攤販哈拉的情懷。

我不太會殺價,頂多聽到過高的價位就默默放下手中的菜說「要考慮一下」然後溜走,我也不會跟攤販要蔥薑蒜。

我跟攤販哈拉,通常都是「啊今天怎麼菜剩這麼多?平常我來買的時候都沒什麼菜了耶」。然後攤販就會回我「今天下雨沒什麼人啊」「今天太熱啦」或是「也不知道為什麼今天人很少」。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問說「這怎麼比之前貴」,然後攤販就會說「最近南部下大雨,菜都沒了」或是「最近都沒下雨,菜長得不好」。

我喜歡看不同季節的蔬果,吃當季的蔬果感覺就是對味。春天的時候會有一兩個禮拜的桑葚,竹筍和蓮藕也會慢慢出來。夏天的時候會有各式各樣的瓜,西瓜哈密瓜香瓜苦瓜絲瓜,龍眼荔枝芒果也只有夏天才有。到了秋天瓜類逐漸消失,只能開始期待冬天的蘿蔔、番茄和橘子柳丁,菠菜也會默默出來。雖則台灣四季如春,蔬果還是還是有季節之分。

我也喜歡問攤販食物從哪裡來的,東石的蛤蜊,東勢的橘子,花蓮的西瓜,屏東的蓮霧,逛一趟市場好像遊了台灣一圈。

我也特別喜歡新奇的蔬菜,台灣的原住民對野菜很了解,即使我從小上菜市場,還是會碰到沒見過的菜,還得攤販教我怎麼煮(有時其他熱心的阿姨路過也會跟我聊幾句)。碰到有人賣苦得要命的麻薏還會很開心,因為夏天喝麻薏湯很消暑,有一攤賣的山苦瓜特別苦,拿來煮味增湯特別有味道。現在常見的空心菜梗長不用挑,可是不好吃,我還得特別去買傳統空心菜,才吃得出空心菜味。也是因為愛逛菜市場愛聊天,我才知道美濃還有一種特別的小白蘿蔔,也才知道有人愛喝苦得要命的蓮芯茶。

在菜市場買肉也特別方便,可以幫忙去骨、切塊、敲肉,有時想做一些特別的料理,光靠超市實在不給力,一定要去傳統市場跟肉販交代才行。有些特別部位的肉超市也是不賣的,可是煮排骨湯就一定要那些特別部位的肉下去熬才好吃。更別說各式各樣的雞內臟,不去肉攤買怎麼買的到,在肉攤連雞油都可以買回家自己煎。

菜市場裡面除了固定擺攤的人,也有那種遊走各地賣貨的,可能是賣特別好切的刀子,可能是藤編的拖鞋,可能是賣碗筷,可能是賣機能式內衣,也有可能只是批發當季水果,這種攤販都特別會做生意,在菜市場裡面大聲喊住過路客,口才好價格好的一定會吸引一批婆婆媽媽圍一圈。別看他們這樣遊走各地,也是有很多回頭客的。像我吃過最好吃的麵條就是雲林的工廠派一個純樸的老婦帶來賣,沒事還會逛一下市場,看那位老婦有沒有來賣麵條。

菜市場是一個對買的人和對賣的人都比較嚴苛的環境,尤其是那種擺戶外攤的。下雨的時候或天氣特別熱的時候,買的人還只要打個傘出門半個小時,賣的人可要在市場待上好幾個鐘頭。傳統市場都是早上開市中午就收攤,對於一般上班的人來說,這個時間真的很不方便。雖然現在有些市場改成黃昏市場,但是要買新鮮蔬果和魚肉,多半還是早市比較好,畢竟大批發都還是半夜凌晨進行。

時代在改變,我們的味覺也在改變,我們的農業,然後我們的世界也在改變。我們假如越依賴超市、越講求價格廉宜,蔬菜就會慢慢只剩下不用挑菜、隨便切切就可以煮的那幾種,飼養動物的環境也會越來越差。而我們假如越強調食物原來的口味、強調在地農業、強調動物權利,我們的農地就會更多元,飼養動物的環境也會越來越好。所以只要有時間,我還是盡量去傳統市場買菜,跟攤販們交關交關,希望他們能夠繼續撐下去。畢竟相對於連鎖超市,在市場擺攤也是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相較於領時薪的超商收銀員,讓在菜市場擺攤的個體戶能夠有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間似乎更有意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