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fan
Yifan

漫遊者

政治制度的轉變-之二

這是讀Andrew Marr的BBC世界史當中一些段落的摘要和隨想。

在前一篇文章「政治制度的轉變-之一」當中談到,當一個意圖實施專制政權但是卻能力不足的國王碰到強勢的人民議會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在此以英國從查理一世開始的故事為例。

查理一世想要效法歐洲幾個專制政體,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徵稅,所以政府財政困乏,可以猜想到他的軍隊大概也沒有足夠的軍餉。更糟的是,查理一世迫使議會休會、強加自己的宗教見解於人民,所以引發人民的反抗。

先是蘇格蘭的反抗軍(攻入英格蘭北部),之後又有愛爾蘭的起義,所以查理一世被迫與議會合作,但是當議會要求國王放棄解散議會的權力的時候,查理一世只想要抓捕議員領袖,但是他連抓議員領袖這件事都失敗了,就只好逃出首都,在他所領導的軍隊被克倫威爾的軍隊擊敗之後,英國以共和體制運行了幾年,但是如同在法國的例子,推翻專制政體之後的共和政體往往會被視為過度理想化而被軍政府推翻。最後,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被找回來當國王。

查理二世過世之後由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即位,之後卻被荷蘭的威廉入侵,威廉並非跟英國毫無關聯,但是他只是英國王位的第四順位繼承人,所以他最後與議會達成協議,他和妻子瑪麗公主可以一起執政,但是他們必須接受議會所提出的「權利法案」,放棄徵稅以及擁有常備軍,並允許英國舉辦選舉,簡單來說,雖然英國還是有國王,但是已經完全無法視為專制政體,而更接近民主政體。這次的改革稱為「光榮革命」。

英國政體的最後轉折非常戲劇化,但是抽象來解讀的話,可以理解為若是人民始終相信與政府(或是國王)的關係是一種「契約」而非「君權神授」,那麼人民就有力量可以迫使政府接受人民所希望的政治改革,而當國王畏懼人民的力量的時候,就有可能進行不流血革命。

與法國大革命相比對,似乎在以人民之力推翻專制政體之後,議會的運作會有過度理想化的傾向,並不是說理想化不好,但是因為並不是大部分的人民都能擁抱這些理想,最後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然後政權又會陷入混亂。所以這些革命往往都要革命兩次以上才會真正成功,一方面是人民終於開始擁抱這些理想(當中的一些),一方面是成功革命之後所籌組的政府能夠以更中庸的方式施政。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