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习惯这档事」:與書有關的習慣與癖好

理想的書桌:書、標籤、蠟筆與貓

距離最後一次出清書是大學畢業時,一併出清了一些覺得「不值得留下來」的書。有些是因為政治傾向改變與作者相左的因素、有些是價值觀改變、有些只是再也用不到了⋯⋯在那次出清後,重新整理了書櫃,並逐漸養成自己收書的原則與習慣。

買書的習慣

和二手書比起來,我很少買新書。一來我喜歡逛二手書店,二來我大部分當下想購買的書多半都有二手書,或我也預期他會有二手書。除非當下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或是想立刻讀到喜歡作家的新作,不然我都願意等待二手書。

其實台灣的二手書況都不錯,購書通路也十分方便。我大多都在「茉莉二手書店」、「胡思二手書店」、「鯤元二手書店」、「書寶二手書」與「讀冊」購入。閒逛到各處時,只要是二手書攤都會想瞧一瞧。

通常買書時都不會只買一本,畢竟都花時間逛了,常常就會一起帶到有優惠或免運的額度,經常越湊越多。

買書的原則

因為空間有限,後來就不太隨意買書了。盡量讓自己花了錢買到的都是自己喜歡、有價值的書。現在買書的大原則是:「可以留給小孩看的書。」在我興趣範圍內,有價值的書、值得傳給家人看的書,會是最核心的原則。經典、廣受好評、有啟發性以及科普、社普這種類型的書,最讓我覺得「值得擁有」。

因此有時效性、談的內容局限在一個時代或一段期間者,我就不太買了。這種書我會考慮電子書或其他替代性的文章。

收到書的第一件事

包書套。

不管是精裝本還是平裝本,我的書一定會包書套。雖然有時候包書套會遮掩了一些紙材特殊的觸感與紋理,包得不好時還可能傷到書封,但因為我是易於流手汗的體質,也怕書籍沾到髒污,一定會包上書套。

整理書的習慣

我的書架大致分成兩座:看完的與沒看完的。

就不談哪座比較大了(令人汗顏)。兩邊都會依據分類收納不同類型的書,但不會分得太細或正式,多半只是憑個感覺。譬如我自己的藏書大概可分為海洋與帆船類、哲普與社普、西洋史、攝影、詩集、散文、小説、繪本。同作者的書盡量兜在一塊。

沒看完的書除了集中放在「還沒看書櫃」外,也可能在床上、床頭櫃、包包裡、辦公室⋯⋯

理想上,看完的書就可以移駕「看完的書櫃」。但近來基於租屋空間不足,另闢一處封箱區,把看完的書都封進書箱,空出更多空間擺放新買但還沒看的書⋯⋯

看書的習慣

看書對我來說是個儀式性滿重的活動,也礙於此經常得有個合適的地方才看得下書。

我看書總是得帶著「書籤」、「標籤貼紙」與「黃色蠟筆」。

承前述,台灣的二手書況著實不錯,大多讀者似乎都有意識的愛惜書本,不會隨意畫線或批注。在網路二手書店上的商品也多主打「無劃線註解」。

但我是不管這套的,在看書前不會預期要讓這本書之後賣個好價錢。看到好的段落、句子,我會貼上標籤、並用蠟筆畫線標記。畫線對記憶沒什麼幫助,只不過是一個物理上的標記,方便之後翻找。有空時我會做做書摘與佳句的整理,這時候就很有用。

多年後重讀此書時,藉此回味當年喜愛、注目的是怎麼樣的句子,也別有風味。

但也因為如此,在通勤或出門時,就不太方便看書。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我把標籤貼紙直接當成書籤,沒帶蠟筆的時候,就只是在那頁貼上標籤,之後再補畫線。

習慣看書的地方

目前覺得最適合看書的地方,還是咖啡廳。

在家總是容易偷懶,想著休息一下、躺一下,或是找點別的事情做;速食店儘管入店消費較低,但桌椅較不舒服、也較為髒亂;圖書館太過靜謐與拘束,容易形成不必要的壓力。

我不怕吵的咖啡廳,帶點噪音反而更能讓人專注在自己的小世界;我比較不喜歡陰暗的咖啡廳,畢竟看書還是講求採光。我特別喜歡早早就開門,有大片窗戶採光的咖啡廳。

在桃園,我推薦「燊咖啡」、「只是光影」;在台中,我推薦「手樂咖啡」,都是可以久坐宜人的咖啡廳。

你有什麼和書有關的習慣與癖好呢?

至於我個人最無法接受的,大概是摺書角與凹書背吧!小時候我會把書帶進廁所看,甚至堆書在馬桶水箱上⋯⋯現在完全無法接受這種行為,每次借書時也會告誡人家不准帶進廁所。

Ps.身為出版業從業人員,卻不愛買新書,啊哈哈(再次汗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