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出版課程筆記:《給人文書編輯的職能升級課》Ep5-1:解密圖書版權:從買翻譯書到賣自製書(上)

本系列筆記為觀看《給人文書編輯的職能升級課》線上課程隨堂筆記。本套課程為文化內容策進院主辦的一系列進階編輯講座與課程,如對相關課程有興趣,建議主動關注文策院或光磊版權的FB唷!
前言

第五堂講座為:「解密圖書版權:從買翻譯書到賣自製書」,由光磊國際版權的負責人「灰鷹爵士」譚光磊主講。這系列講座共12堂,每堂兩小時,總時長共24小時。「買版權」是做一本翻譯書的起點,與前幾堂課的選書成本規劃緊扣,初步打造好要出版一本翻譯書的企劃後,第一步就是買到版權。

「版權」不一定是編輯會經手到的業務,許多出版社有專責的版權人員或版權部,專門處理相對應的工作與擔任窗口。但像我自己待的小出版社,偶爾便需要自己上國外出版社網頁挑書、選書,擬定出版企劃後,再自己張羅版權事宜。這門課由知名的奇幻文學推手「譚光磊」、aka 灰鷹爵士、光磊國際版權負責人帶我們一窺翻譯書版權的買賣的產業常識與互動眉角。

我自己對這部分的認識是最少的,儘管過去也上過光磊與文策院開的各項版權研習課程、國際版權論壇活動,但由於不是日常業務,實務上都是遇到問題後用土法煉鋼的方式面對、硬著頭皮麻煩版代協助。在今天這門課中也覺得資訊量實在很大(光磊大大語速也滿快的XD),因此筆記只能草草的記到這專門行業的浮光掠影吧。


版權背後錯綜複雜的出版社與經紀人制度關係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處理版權不見得是編輯主要的日常業務,因此談版權的工作往往要依靠台灣的版權代理公司協助。因此就版代公司而言,經常接到一些光怪陸離的詢問(有甚者會問:你們有代理亞馬遜書城嗎?),側面反映出,即便是出版業從業人員,對於國際圖書版權的錯綜複雜關係,也往往不清不楚。

最常遇到的難題便是,出版社會質問版代:「為何版代都幫外方(國外權利方)說話?」

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從版代是怎麼獲益這件事就能看出。所謂「買版權」這件事,其實是國內出版社透過「預付版稅金」競標,搶得翻譯權合約。這筆交易的中間人,也就是版權代理公司,再從這筆預付金中抽取佣金。因此乍看是出版社出價、付了錢給國外與版代,但版代的費用其實是外方負擔的。

也就是說,版代(大多時候)本身就是為賣方服務的角色。

但仔細聽光磊整堂課的分享下來,我覺得版代的角色更像是媒人,是替書服務,為這本書找到願意為它努力、付出的對象。因此在質疑「為什麼版代都在替外方說話時」,更要思考「要怎麼樣讓版代站到自己這邊」。

買版權的前、中、後
  • 前:查版權(找書、確認權利歸屬)
  • 中:談版權(出價、談判、簽約)
  • 後:成交之後(清權、送審與其他)

找書、決定要出哪本書,最簡單的方式是透過國內版代發的書訊、目錄,但要留意的是,版代經手的已經是被過濾過的書訊。每年全球新出版的海量圖書書訊,會先經過版代的篩選才會進到台灣。國內出版社可能會因此對版代心存芥蒂,而傾向自己找書、享受自己發掘璞玉的成就感;或是依靠熟悉的人脈,如譯者、朋友或學者專家的推薦來選書。但是篩選適合台灣市場的書,本身就是版代專業的一環。

光磊就在這門課中再三指出,如何「利用」版代的能力,替你篩選出適合你出版社、適合你編輯風格的書目。也就是說,儘管版代是替賣方服務,但仍然可以與版代建立聯繫強、互益的合作關係。透過一次次合作與交流,讓版代認識你這家出版社、你這位編輯的勝場,讓他們知道要推怎麼樣的書給你,而不必多做無用功。這就有賴出版社端也要多給予版代方面回饋與討論。出版社過去會問:「版代為什麼都幫國外說話?」但真正的問題其實是:「版代為什麼要幫你這家出版社?」而讓版代認識你,其實也就是間接讓國外出版社、國外權利人認識你這家出版社,對於簽訂版權只有益無害。更可能利用版代,贏得版權。

這裡的關鍵是,有時候談版權並不只是數字定勝負。

因此搞清楚是誰代理是第一步。台灣的版代公司處理的書大致上可以分為四類:英美書、歐語系、日本、韓國。而透過各家版權媒體的交易報告,便可以從報告中一探作家的版權如何被交易、透過誰交易、交易給誰。

在版權代理這一行,便是透過PublishersMarketplace(《出版者市場》,不是紙媒起家,一開始就做數位媒體,有很強大的資料庫)、Publishers Weekly(《出版者週刊》)、The Bookseller(可說是英國的PW)等等各家資料庫掌握世界版權的交易訊息。訂閱這些刊物即能利用其資料庫,但也可以透過免費的Publishing Perspectives(資訊量沒那麼大,但重要各大圖書獎項消息也不會漏掉)。

除此之外,還要及時搜羅諸如亞馬遜選書、獨立書商協會、名人的讀書俱樂部⋯⋯的各種書單,每個月把重要的媒體選書篩選後,就能知道現在熱門的書種與即時的市場情況。

自己的功課:建立你的資料庫

而對編輯方面而言,如何選書?正是奠基在是否有一個自己涉獵較深的專門領域,以此領域為勝場。編輯的功課此時就在於是否掌握該領域業界的專業書評、重要報導、獎項(及其背後的歷史脈絡、得獎意義、歷屆得主)。

將每年的書店、媒體選書,以及書評、報導、獎項、排行榜統整為屬於自己勝場的資料庫。

在解讀排行榜方面,也要小心不要落入時效的陷阱。譬如Amazon展現的是即時榜,當前的表現其實不意味著一書的長期成績。可能是已錯過書的熱銷期,導致誤判情勢。撇開幾個老牌作家長年上榜的著作,其實反而要看新人作家如何在與老牌作家的競爭中擠上排位十幾名的榜單。

除此之外,訂閱各家版代提供的電子報,也是建立資料庫的方式。但這個前提在於你要給予版代回饋,讓其能夠推送適合你的書訊過來。


查版權的五十道陰影

查版權,就是確認這本書的權利歸屬,要找誰簽合約。這之所以值得一提,就是因為「版權不見得是在作者身上」,因此成為一個如陷泥淖般難纏的事情。就國內出版社而言,選定要出版的書後,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撒詢問信去問各家版代:「這本書是不是你代理的?」

但在英美與西語世界,作家「經紀」制度發展成熟,作家的版權往往握在各家經紀公司之手,而非原出版國的出版社。因此若不熟悉國際版權交易的消息與作家所屬的經紀公司,那就無法有效的找到對應的台灣代理公司(譬如光磊可能代理A出版社的亞洲權利業務,卻沒有代理B經紀公司。某作家的書即便是在A出版社出版,但某作家是給B經紀公司處理國際版權。那就不是找光磊版代,而要去找B經紀公司給台灣的另一家代理公司)

出版社窗口如果沒有對國外這種細緻的層層授權、專業分工習慣有敏感度,而只會廣發洽詢信函,一方面造成版代的困擾(甚至不會積極處理),一方面也有可能耽誤談版權的時機。

因此寫信去問代理也有學問。光磊就分享了幾篇與國外打交道的信函,指出即便只是客套話、固定的話術套路,都是要讓合作夥伴感到舒服、備受肯定、不是在做白工。就算是要pass掉書,也多讓版代理解自己的考量與難處,而不要默不作聲或直接忽略。

英文版權從何查起?
  • 切記「權利可能在經紀公司」
  • 權利的層層分工(關鍵字:語言、地區)
  • 沒有固定管道

整個查詢版權的過程,對光磊來說就像是個解謎的過程。需要從版權報告、報導等等層層線索中解讀蛛絲馬跡,沒有固定的管道。只能掌握大略的方向、判讀的原則,去適應各式各樣的版權變體與糾葛。其中最難解的,莫過於作者過世(題外話:在歐美作者死後七十年,著作成為公版書;亞洲則多半是五十年)。

歐語版權:幾乎都在出版社

相對於英美,歐語地區的經紀人制度較不興盛(譬如法國傳統上,認為編輯與作者之間有著神聖密切的關係,而敵視經紀人),但這樣的情況也在慢慢改變,逐漸向經紀人制度靠攏。在德國方面,大部分經紀人不獨立處理翻譯、影視等附屬權利,而會一股腦售給出版社。

例外的是,西語世界(拉丁美洲被西班牙媒體掌握)的經紀人制度健全、大權在握,大部分經紀公司手上都有翻譯版權。

歐語地區語言繁多,去挑戰出版「冷門語種」、「小語種」的作品,並爭取翻譯補助可能是種好生意(競爭相對不激烈,且相關語言協會可能會提供翻譯補助)。

日韓版權:關係至上

相對於西方世界,日韓的版權多在出版社自己身上,而且不會將這些附屬權利業務交由特定版代獨家代理,所以每家代理公司都有機會和日韓出版社談版權,而這之中的許多潛規則、有關係就沒關係的眉眉角角就很多。因此從零開始想與日韓合作就比較困難。

日本以嚴謹、龜毛出名,需要與其建立信任關係(即便長期合作商業書,某天想要轉做文學書時就可能被打槍);至於韓國,則是有超多代理公司競爭(多半是一人公司)。

與此相對,在英美世界談版權,就是找到獨家代理去培養關係(代理跟賣方是綁在一起);而日韓則是需要找到願意為你拚命、為你去買到版權的代理(代理跟買方綁在一起,即便他們還是向賣方抽佣)。

簡中版權:亂中有序

中國出版市場,只有「國營」的才被稱作出版社,也只有這些國營出版社有書號(ISBN)。因此在中國出版市場,多半是由民營的「文化公司」處理實際的出版業務,但掛上的都是國營的出版社名稱。而這中間的許多人都可能聲稱自己能授權版權,相對比較混亂。

但核心就是掌握中國這層民營文化公司向國營出版社買書號的制度,就比較能掌握到底是誰掌握權利業務。現在的中國書城店商,也往往將大牌的文化公司招牌、BN放大處理,而縮小國營出版社的字樣(只像是書籍基本資料的一環)。


買版權:談錢也談情

出版社往往提offer時,不知道要告訴版代自己對書的想法、規劃。覺得只是出個價就可以,但其實可以以內部的審書報告為基礎,據此告訴版代自己為什麼適合出版這本書、台灣為什麼需要這本書的理由(包含行銷的想法)。當然不必什麼都講(成本、商業機密),但要讓版代能先了解你、信任你、感受到你出版的熱情,版代才有施力點幫你向權利方講話。(出版社若只把版代當詢價廠商、也不經常互動索書,版代為什麼要在報價的時候幫你這家出版社?愛要讓人家知道。)

在台灣的版權競標多是「盲標」,也就是一家出版社提報價後,版代就會發結案期限給有意願的出版社,請大家提best offer,最後價高者得。但這種盲標往往資訊不透明,給予權利方操作空間、或是導致出版社誤判情勢的情況(以為這本書很搶手,就出非常高價搶標;但其實其他出版社只出低價)。

光磊其實比較推崇回合制競標,大家一來一往都知道目前價格出到哪,願意出手的就再推高。

在買版權中還有一種叫「Pre-empt」的情況,也就是在別人還沒出手前,就先出一筆足夠漂亮的價錢,爭取外方同意不等競標就成交。

另外在提Offer時,也要準備公司簡介。但要避免傳統式的描繪過去輝煌歷史、成立故事什麼的,而是著重介紹近期處理的作品,有實力買過哪些書、最近的書單等等,大家都是生意人,不必浪費彼此時間。

除了談錢之外

搏感情是一回事,但如果預付金真的上不去,還可以試試談其他本錢,例如習慣上給國外版稅是6-8%、每銷售5000本跳一級版稅,但你可以靈活變化,給予外方更優惠的版稅率、或更快跳級。也許你一開始預付金給不高,但願意在回收成本、打平後,給外方更好的價碼。這都是可以溝通、協調看看的。

又譬如現在多半會一起談電子書、有聲書的權利,預設是包裹在預付金之中(銷售多少一樣從預付金中抵扣)。但如果你願意提出「分開沖銷」,紙本預付金的抵扣歸紙本,電子書或有聲書一開始賣出多少,就先結多少版稅給外方,也可能成為爭取合約的手段。

成交之後

隨著疫情時代所推進的數位化技術,現在越來越多公司採取DocuSign數位簽名的方式處理合約,節省了大把國際合約往返的時間(但我自己待的出版社大概還無法採用⋯⋯)。

一般來說,經紀公司只處理作者的文字版權。其作品中引用或收錄的各種其他第三方權利(如圖片等),就需要另外「清權」,也就是逐一取得這些第三方權利的授權(可能是博物館、資料庫⋯⋯)。買到授權後,有時檔案本身是在國外出版社手上,也要再跟對方買。這些繁瑣的權利業務工作,也都需要在簽約後趕緊處理。更要在期限內完成付款、待繳所得稅、處理租稅協定與減稅文件等文書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冷門語種難以在台灣找到適合的譯者。但它已經賣出他國版權、有他國譯稿,在權利人同意的情況下,是可以從他國譯稿翻譯成中文。但這個時候仍是需要知會他國出版社,象徵性的付一筆稿費,讓對方知道你要從他的譯稿翻譯。

出版前夕

對出版社來說,最頭痛的莫過於給外方送審。審查封面、審查譯稿、審查排版⋯⋯英美地區多半只審封面與版權頁,偶爾會要求書名全球一致(全球直譯);日文書則多半要送審全書,有各種細節會被挑惕。

有的時候也有其他有的沒的鬼,像是找作家寫台灣版序言或簽名等,也可能會遇到對方的各種顧慮(怕簽名流出之類的);或是全文送審時,作者自己找的「通中文」的朋友,卻可能不熟悉台灣出版文化、或繁體字的用字遣詞習慣等。


版權的基礎實在太多,光是買版權的半堂課資訊量就十分爆炸。而且我已經省略了很多內容⋯⋯因此下半堂課要講的「賣版權」(對我是純然陌生的領域),就在等下半篇的統整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