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電子書時代下,讀者對圖書改版的心態變化

讀者買了電子書後,突然發現出版社要出「新版」了?難道出版社不該免費幫我更新書檔嗎?

在約莫十五年前,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光碟版電子書,並且為了防止盜拷,替光碟購買了加密措施;但過了幾年後,負責維護加密系統的廠商收攤了,整套加密系統失去功用,原本購買光碟的讀者也無法透過正常手段開啟。

面臨這樣的狀況,出版社只好下架所有通路的商品,並重新壓片到沒有加密的光碟中。由於原本的加密措施是與出版社系統連線,因此我們寄發了通知讀者免費更換新版光碟的郵件,並同步在官網上公告,提供為期半年的免費更換作業;但考量到許多讀者會更換信箱、因故沒有收到信⋯⋯這個為期半年的免費更換作業成為社內的例行公事,一連展延五年以上。

而隨著3C產品日新月異,新的電腦已不再支援過去光碟中的軟體。為求慎重,這套光碟電子書如今也從各大通路回收,僅提供有特殊需求的讀者(不介意部分功能已不支援)購買,隨著庫存逐漸減少、也不打算再刷(壓片)的情況下,出版社終於終止免費換發舊版光碟的服務。

於此同時,每個月仍有零星的讀者會繼續來信質疑,為什麼當初買的光碟不能用了呢?為什麼不能免費換新的給我?


面對讀者憤怒的質疑,其實我沒有答案;站在讀者角度,我可以理解「我花錢買了產品,出問題那商家要負起責任」;但站在出版社角度,要為單一商品服務到什麼地步,才算是負責呢?

出版品有錯字、誤植或資訊錯誤,出版社就要下架回收嗎?

在前面的案例,是十五年前購買的光碟電子書出問題,出版社(1)下架現行版本、(2)重新壓製新版光碟、(3)發信以及公告召回舊版(限期半年)、(4)再展延五年提供更換,這樣做足夠了嗎?

以我的個性來說,我覺得足夠了;我自己多年前購買的遊戲光碟,也因為授權問題現在不再支援新電腦,我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要求換新,但這是否也只是一種放棄權益的鄉愿呢?

電子書作為流動性的內容載體,改變出版社過去習以為常的「慣例」

從過去的光碟電子書,到現在的Epub流式電子書,出版社遇到一個新的狀況。

在過去,「改版」指的是同樣的內容,經過重新編輯、再出版的情況。所謂的重新編輯可能是:重譯、文稿修訂(修訂錯譯、重新審校)、增訂⋯⋯其中比較有爭議的還有「換封」(純粹換封面)或「換名」(更改書名)重出。

改版的程度可大可小,小者僅更動錯別字、誤植處,此時不會更動書封或重新申請ISBN,而是僅在版權頁上註記為「二版」、「三版」。所謂的「出」便來自印刷過程中製作的「印版」,修訂了內頁,就要重新製版;如果沒有修訂內容,便可以沿用「初版」進行「二刷、三刷⋯⋯」

「感謝讀者指正,相關錯誤會於再版時更新!」

這應該是許多讀者向出版社勘誤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由於書已經印成,不可能光為了錯別字或誤植等「不影響作品旨趣或價值觀」等大錯誤而下架回收、重印,因此勢必會等到出清完庫存後,再校訂內文、重新製版(再版)後發行二版上市。

改版程度大者,如增加內文、因應時代變化修訂內容,或是更換譯稿、封面、版面,整個編輯出版過程幾乎從頭來過者,就會視為「新書」,重新申請ISBN出版。這本「新書」雖本質上是舊有內容的改版,在出版市場上則是被當作新書看待。

一般來說,新版的價值在於「校訂舊版的誤譯、重新譯註」、「另聘新譯者重新翻譯(重新詮釋)」、「換上符合新時代潮流審美的裝幀設計」、「新增當代觀點與導讀」、或單純就是因應紀念作者、出版週年等大事件重出「新版」。

同樣地,「舊版已經印成、流通」,並與「新版」是作為兩個不同的商品。出版社需要因應「新版」上市,而將「舊版」絕版嗎?

實務上而言,新版一定是在舊版悉數售完後才會出版。因此不太容易見到新、舊版同時流通的狀況,除非是「一般版」與「紀念版」(譬如一般版、二十週年紀念版、暢銷五十萬冊紀念版、獨家通路書封版、名家譯註版⋯⋯)。

但隨著電子書平台技術到位,累積了一批新的「電子書讀者群」後,他們建立起了新的閱讀型態以及面對內容的態度。對電子書讀者來說,透過平台業者的勘誤系統,「讀者—平台(經銷)—出版社」之間的連結更為暢通。讀者可以直接向出版社指出錯誤,而出版社理論上可以立即修訂「電子書」檔案。

當紙本書從印刷的「製版」來到數位檔案的「版本更新」,一本(電子)「書」不再像過去一樣受限於實體的出版限制,而是像軟體一樣可以有v1、v2、v3⋯⋯的不同版本更新:修訂錯別字、修訂排錯誤、修訂圖表、修訂誤植⋯⋯

目前為止,尚無疑義。一般來說,讀者向出版社反應電子書錯誤,出版社是會配合更新的,畢竟上述所提的是「編輯錯誤」。也就是在一本書的原定工作內容範圍內,不應該出錯的地方。

但這邊還是有一個灰色地帶。當錯誤之處同步出現在紙本書與電子書上面,先修訂了電子書,就會造成紙書與電子書版本不一致的情況。「況且」電子書更新,讀者不必重新購書,但紙本書再版(修訂錯誤),除非是嚴重錯誤,讀者初版買了就買了,是不可能要求跟出版社換新版的。因此,什麼樣的錯誤是透過(電子書)「版本更新」、什麼樣的情況是要讓紙書「再版」、什麼時候要重新編輯「新版」(電子書、紙書都重出)?成為每個出版者心中跳動的界線。

前面提到,若是「編輯錯誤」好解決,無非就是改錯字、改誤植,這些當初編輯本身就該處理好的小地方。

但是在處理外版書或舊經典時,就會面臨「修訂」版的問題。修訂版往往是「同樣的內容」再「加值」後的「重新出版」。視同新書,可能有新的企劃團隊、新的責任編輯、加入新的輔文,勢必會有新的封面。毫無疑義,這是一本新書(即便只是舊酒裝新瓶)。

如果是「增添新內容」那倒還好,畢竟有新的內容加入,讀者要閱讀新的有價內容,重新付費自然理所當然;但如果是「修訂舊版錯漏、誤譯」等情況,那讀者就不樂意了。我過去購買了「有問題的舊版」,出版社之後竟然是重新上架一個「新版」要人重買?

從出版社的角度而言,只要重新經歷一輪新書的工作流程(更何況負責窗口、執行編輯都可能換人),自然是作為一本新書上市。

但從讀者角度,則是當了冤大頭,我今天才剛買下「新書」,隔天出版社就公布「新版」?

哭ㄛ

而且如果舊版本身問題重重,這種相對受騙感就更加強烈。如果出版社早就規劃要出新版,為什麼不預告?為什麼不下架舊版?讀者在資訊不清的情況下買了舊版(當時可不覺得是舊版),就出來了新版,我錢不就傻傻白花了?

而且出版社為什麼不直接替舊版電子檔更新就好了呢?

這就是新一輪時代差異,也因此電子書編輯勢必要逐漸與紙本編輯脫鉤。

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出版社會盡量賣完舊版再出新版(新舊交替期間,多半會有一段「舊版絕版」期間。這中間可能是基於版權問題,也可能是出版社策略)。

舊版絕版,仍有新時代讀者需求,出版新版理所當然。但電子書出來之後,人們看待「內容」的心態也產生了質變。他們逐漸意識到,他們付費的並不是買一本獨立的、實體的、寶貝似的「書」,而單純只是有著「電子書」之名的「(知識)、(娛樂)內容」

電子書除非版權到期,否則沒有「售完絕版」一事。在紙本書時代,面對錯誤,出版社可以拋下一句「再版時會更新」就結束與讀者的對話(當然,有的出版社會於官網開闢勘誤專區、或是印行勘誤表夾到書中);但當書真的賣完後,還會不會再版?這是出版社可以策略性選擇的地方:根本就不再版更新(直接絕版)、或是乾脆過陣子後重出新版(換封重出)。

這裡還有一個與作者權益攸關的魔鬼細節。有些著作權合約會與作者約定「累進版稅」,也就是隨著再刷、書籍銷售量提高,版稅會階段性提高;「但是」若「改版後重新累計」。也就是改版後作為新書,版稅重新以合約一開始的%數計算。

因此,便遇到一個問題:在新版之前,舊版電子書仍在架上販售,除非出版社主動下架絕版。這其實違反出版社過去「盡量壓榨舊版銷售能量」的逐利習慣。

而讀者買下內容(的使用權),便預期他是完整的、有良好翻譯的、編輯良好的,卻發現出版社明明有能力直接更新檔案,卻是舊酒裝新瓶,把修訂過的重新再賣一次,讀者做何感想呢?

對出版社而言,這是新書、獨立的新商品,裡面下的成本都是全新的;對讀者而言,我就是買了一個內容,你應該要負責提供正確、優質的內容,而不是出一大堆版本要讀者疲於分辨自己買的是舊版還是有改善的新版。

讀者嚴厲指責出版社應該要無償更新他們購買的電子書,修訂錯漏,該怎麼辦呢?

第一,如果是我最前面提到的「編輯錯誤」,也就是錯字、電子書轉製過程中的錯漏或誤植(如年代錯誤、名詞錯誤等),那出版社理所當然要盡快修訂電子檔,提供電子書讀者更新。

但是如果並非編輯錯誤,也就是整本書在當下時空背景下的「歷史共業」,好比說不良的翻譯(誤譯、漏譯、文稿不通)、過時的封面設計等等,對出版社而言是要「重新來過」,重新設計封面、重新排版(儘管這對電子書來說無關緊要,但現階段出版成本仍綁在一塊算)、重新翻譯(或是舊翻譯找新編輯重新編修)、新的輔文邀稿(新的推薦序、導讀、審訂、註解⋯⋯),這時出版社是重新推出了一個新商品出來賣,甚至還會拿「修訂舊版誤譯」作為行銷主打。

出版社不必、也不可能免費提供購買舊版電子書的讀者換新。

但出版社仍可以有比較好的舖陳,在出版計劃上軌道後(預算到位、編輯流程進展順利),就提早預告書訊,並主動下架舊版(召回紙本、下架電子書),避免讀者在新舊版交替期間買到舊版電子書。

而讀者也必須要理性點看待一件事,即便是只是「修訂誤譯」本身,就是對原始文本的全新解釋;因此全新的編修成果本就是作為一件新商品上市(說不定還有人覺得舊譯較好)。這就好比手機上買斷式的App,廠商會針對這個App上的BUG進行修復、更新;但若推出二代App(同樣是記帳軟體、但功能更多、使用者介面更好)則一樣需要使用者重新購買。而現在的App,則更多走向無法買斷,必須長期訂閱,才能「使用」並「定時更新版本」。因為買斷制,根本不符合現時代需要不斷更新的維護成本。

出版社要改變電子書編輯的思維

回到最前面提到古早光碟電子書的案例,這個案例最大的問題在於出版社對數位產品的客服與維護能力。在過去,光碟電子書面臨授權失效或是光碟本身壽命的問題,出版社要不要因為出版了一兩套光碟,就要長期負擔後續的維護成本?當初在定價的時候有把這些後續成本算在其中嗎?

而來到Epub流式電子書時代,透過網路,電子書的「版本」與紙本書的「版」已經脫鉤。一旦出版電子書,出版社便要長期維護來自電子書的客訴、讀者勘誤,一方面出版社終於與讀者離得更近了,一方面一本書的校對再也不是這一版印完就「板上釘釘」了。要不斷勘誤、修訂、「優化版本」。

當電子書讀者提出了一大堆問題:這邊錯字、那邊譯名沒統一、這邊寫錯⋯⋯出版社是應該服務電子書讀者到底,每過一段時間對舊書進行「deBug」?出版社有預期這樣的人力成本嗎?還是說只是把電子書讀者(新時代讀者)當作一般讀者(傳統讀者)一樣,累積一大堆問題後,再乾脆「改版重出」,重新定價呢?

同一時間,電子書讀者仍然在大喊「電子書賣得太貴!」

每年11月的圖書折扣爭議,始終避不開的就是圖書定價越來越高,出版社最大理由是:「印刷成本上升」。印刷成本又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紙價、人力成本的上揚」;另一個是書市萎縮「首印量下滑、單位成本上升」

但電子書讀者要抗議了,印刷、紙價、首印量於我何辜?

目前電子書定價落於紙本書定價的七成到八成之間,但「紙本書都常態性打到79折」了,電子書讀者更會懷疑,電子書售價才打七折,根本不夠低!

今年,有聲書也逐漸成熟,進入博客來市場,逐漸累積一批新的「讀者」(聽者)。也有同業在呼籲,新型態的內容出版,不應再蹚這場折扣戰渾水。

數位內容有價,訂閱專欄、斗內、虛擬幣獎勵帶給創作者與傳統版稅完全不一樣的收益分配,新型態的(電子書)讀者看待內容維護的目光也截然不同以往,出版社如何定價、如何折扣、如何劃定客服的限度,新時代讀者在臉書社團報團建立影響力,出版社該如何在網路上與讀者互動、除了只會發書訊、哏圖迷因外,還有越來越多未爆的公關危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