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融僧蹤
妙融僧蹤

心在哪,哪裡就有寶藏

暮鼓與晨鐘,叢林的記憶


收拾書櫃時,在很少翻閱的角落,看到了小時候就有的一本書《聲律啟蒙》。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促使我停下整理的工作,把書翻開來看看。

  • 熏習堆積出印記

一翻開書頁,映入眼中與心中的文字是: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

讀著讀著,一些深藏的記憶漸漸被喚醒,腦海中浮現出小時後的曾經。入睡前,母親躺在我旁邊,帶著我一起隨口唸著古文詩詞,她唸一句,我跟著唸一句,幾句過後,便不知何時地周遊至夢境。

上網查了一查關於聲律啟蒙這本書的介紹,才知道這是清朝時代的童書,主要在訓練兒童掌握對偶技巧以及聲韻格率的讀物。作者叫做「車萬育」,是一位進士。

翻看著曾經跟著母親唸過的文句,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那克制不住想要押韻的習性,是從兒時的每一個入睡的夜晚開始,漸漸地被深植與堆積。

  • 早晚都有鐘與鼓

但是文字與經歷,還真的不能算是一回事。

就拿「暮鼓對晨鐘」這句話來說,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在寺院中,是晚上打鼓早上敲鐘。

直至住進寺院才知道,其實不論早上或晚上,不只擊鼓也會鳴鐘,只是兩者的先後早晚不同。

如果要說這世界有多少人有過在寺院鳴鐘擊鼓的體驗,我想是不多的,有幸地,僅只是以這個經驗來看,我算是少數有親身經歷的人。

最初與鐘鼓有記憶的接觸,是在惟覺老和尚早期的寺院靈泉寺,那時大人們打禪七,我就跟著當義工護七,為打禪七的行者們,提供生活上的支援,好讓他們能專心修行用功。當時最常被分配到的工作,是行堂,也就是排整碗筷打菜舀飯的工作。

那時候不論早晚,都喜歡站在負責司鐘鼓的法師旁邊,聽著迴盪的鐘聲,跟著唱誦晨鐘偈與暮鐘偈,一句一念一頂禮。

晨鐘偈的內容主要是發願。每個早上,都在「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這樣的無懼大願中開始。

暮鐘偈的內容主要是迴向,每個晚上,都在「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迴,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的祝禱中結束。

  • 擊起法鼓當普集

在《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阿難升講堂,手執楗椎言:『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眾者,盡當普集』」。從這句話可以看到,佛陀時代的僧團,便有了「鼓」這個法器。它的作用主要是聚集。

之所以為什麼早上鐘先鼓後,晚上鼓先鐘後,從我自己多年叢林寺院生活的體驗來看,其實這樣的安排真是很有道理充滿人性的。

首先,鼓是寺院裡重要的法器之一,用途很廣泛,在日常、說法、上堂等活動上都會使用到。主要作用在於早晚報時,以及在活動之前提醒大眾時間,確保大眾準時集合。

鼓聲有著號令、振奮、催促的作用,因此早晨在悠揚的鐘聲之後緊接著陣陣催促的鼓聲響起時,自然地準備排班(排隊)上殿的腳步就會加快,整個人也會機警了起來。

至於晚上那陣陣催促的鼓聲,同樣讓人加快準備回寮熄燈的步伐,一點也不敢拖磨閒話。

在佛光山讀佛學院時,早晨在第二陣(次)鼓聲前,就必須要在走廊上排好班,準備上殿,晚上在第三陣(次)鼓聲前,就必須要坐在自己的床位上,準備迎接鐘聲響起,並且應該要坐如鐘的在鐘聲中禪坐。

曾經有機會負責早晚擊鼓的工作。記得老師在教我們擊鼓時,提到在技巧上,有擂鼓、邊鼓、輕重等敲擊方法,在意境上,要敲出風雨雷電的聲境。

其實擊鼓是個體力活,僅僅五分鐘就能讓人全身大汗。看著別人擊鼓時很帥氣,自己爬上梯子擊鼓時,才發現需要咬牙撐過去。

曾經在韓國曹溪宗本山,大開眼界地看到韓僧擊鼓,朋友告訴我,擊鼓的僧人也叫做蝴蝶僧,因為過膝的寬袖,會跟著僧人擊鼓的動作時不時地飛揚起來,真的挺像是蝴蝶的翅膀。

相較之下,韓國的擊鼓像是花式滑冰一樣地好看,而我曾經的擊鼓,只能算是完成了標準比賽動作,沒有任何觀賞娛樂的價值。重點是,蝴蝶僧那袖子是怎麼飛起來的,這我一直想不明白。

  • 鐘聲鳴起煩惱輕

關於鐘的典故與說法,在《佛祖統紀》中提到,人在命終時若能聽到鐘聲,便能去除恐懼,心生善心,增長正念,有利往生善趣。

在《增一阿含》中提到,梵鐘叩響時,在惡道受苦的眾生,都能暫時解脫痛苦的煎熬,能暫得休息。

有一個實際的案例,在《付法藏傳》裡記載:印度一位罽昵吒王貪虐無道,四處征兵討伐各國,勞民傷財毫無厭足。由於殺人無數,罽昵吒王死後變成一條千頭魚,有輪劍不斷在砍殺魚頭,被砍的地方又會生出魚頭受砍,痛苦難忍。於是求告一位證道的羅漢僧:當他叩鐘時,輪劍便會停止砍殺魚頭,因此請聖僧慈悲不間斷地叩鐘,為他息苦。七天後千頭魚便得脫罪報魚身,離苦得樂。

在續高僧傳中記載:有一位智興法師,住在禪定寺。有一天,一位女居士來到寺裡,對和尚說她先生托夢,說是陷在地獄,受盡各種的折磨,但聽到智興和尚叩鐘的聲音,當聽到鐘聲時,身體的痛就會停止,不只他個人離苦,連一同受苦的人都一起感到清涼解脫。

為了報和尚大恩,托夢請夫人替他送十疋絹布到禪定寺供養表達謝意,並請求和尚繼續叩鐘。於是智興法師每日持續叩鐘,一絲不苟,不論天寒地凍、皮破血流,一椎一椎的擊打,以期能讓聽到鐘聲的人都能解除苦迫、能念佛、能種下善根。(續高僧傳卷廿九,大正藏50冊,p695)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這句話,現在很多時候都被理解為是無可奈何的生命態度,以及能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情。

但是如果從以上的典故來看,這句話可是一輩子的救苦承諾,一世人的救難情懷。就像在叩鐘偈中提到的:「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叩鐘,其實是能夠響徹三界縱橫六道的菩提願行。

於是在叩鐘或是聽到鐘聲時,行者都要把握時機,憶念起受苦的生命,為了救苦眾生而發願發願再發願。

每當鐘聲響起,行者就會發願,「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又或者想著「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願成佛、度眾生。」

因此叩鐘是每個叢林道場早晚都不可少的活,因為很多我們看不見的生命,就在等待著鐘聲的響起,已能獲得片刻的清涼。

  • 後記

我的青春歲月,許多年就在暮鼓晨鐘的環繞中度過。

記憶中,那是一段因為必須早起,所以總是感到睡不飽,因為只能有三餐,所以總是感到餓的時光,但卻也是今日回想起來,倍感幸福還念的時光。

這也許就是所謂「叢林道場」這種環境的威力,當下也許有點清有點苦,但是回甘回甜的後續力,以及在那環境中自然被薰染、被塑造的攝受力,在每一個曾在其中的個體上,都能看到長遠且不可思議的作用力。

如果時間可以,我會強烈建議你,找一座叢林(此叢林非彼叢林),去體驗一下暮鼓晨鐘。如果幸運,可能遇上鐘鼓齊鳴的盛典際遇,要是再更幸運,也許能體驗一回禪詩中「靜聞鐘鼓響,閑對白雲村」的禪心詩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