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徒
狂徒

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http://madx.ctcin.bio 歡迎各位批評指教,互相切磋。

各類資產的歷史報酬

常常聽人討論,「投資什麼資產才會賺?」,我覺得這是很好的問題。

誰賺比較多?
到底是股票,還是房地產?
到底是金價的表現比較好,還是原油的漲幅厲害?

想要知道答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找公開的歷史資料,大家比一下就知道了。
不過我這裡想引用某根大通的資料(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知名金融機構),它在2020 第三季發表的市場指南,裡面提到美國各類資產的20年(1999–2019)的年化報酬率。
我自己也做過類似的統計,與這邊現成的數據差不多,因此供各位參考。

首先是REITs(房地產),11.6%。
再來是金價,8.6%。
股市大盤,6.1%。
債券,5%。
原油,4.2%。

所以我們就去買最高的就好了嗎? 錯!
這樣下結論太倉促,會造成危險。

記不記得後視鏡效應,我們不能天真認為歷史就會完全重演,期待這些資產以後的表現也會一樣。
舉個例子,日本的GDP曾經快速上漲,他們許多資產都被炒成泡沫,然後有天泡沫破了,從此一蹶不振到現在。
以金價為例,2011年左右開始一路下跌,到2019才恢復,一套牢就是許多年。
以油價為例,2008曾經到每桶130美元,但2020又跌到「負的」。
單純從這些年化報酬來看,不能代表什麼。
比較安全的做法,應該是去分析這些資產漲價的背景原因,以及從波動考慮投資的風險。


另外一個重點,這些數字看起來怎樣?
是不是有點太少了?
可是,這就是「最合理」的數字。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覺得這樣賺太慢。
一年10%是在開玩笑嗎? 我一支股票漲停就10%了,我有很多標的都翻倍了,我才看不上這種報酬。
這太可怕了,我投資就是想要賺大錢,我怎麼能和這種低報酬妥協?

冷靜一點,我還有更壞的消息。
根據JP的同一張圖表,通貨膨脹的速度是每年2.2%,也就是我們還要把資產報酬率扣掉通膨率。
這樣一來,我們賺到的就更少了。

想想看,這些數字是長期放著不動,等了20年的成果。
如果,我在高點先賣掉,低點撿回來,那績效會更好。
如果,我加緊研究分析,可能就能打敗這些平均報酬。
聽起來很簡單,大家應該隨便都能得到更高的回報。

可是實際上,個人投資者的平均報酬率,只有2.5%,也就是小贏通膨而已。
事情就是這麼殘酷,大家殺進殺出各顯神通,到最後連大盤都追不上。
當然這是平均,不代表每個人一定能拿到這種報酬。
就像我們幾乎不可能中樂透頭獎,可是一定還是有人會中獎。
如果覺得自己運很好或非常厲害,一樣可以在金融市場裡面大顯神威。
只是,絕大部分的人,就是只能賺到一些些而已。


如果上面寫的這段話有打擊到看到這邊的讀者,這是我意料中的事情。
不相信我的人,可以自己去找歷史紀錄,這些都是公開資料,我很希望被大家檢驗。
覺得賺太少嗎? 市面上有很多找飆股、抓漲停、年賺30%、檔檔翻倍…的書,非常厲害,歡迎各位去翻閱。

如果接受了這個事實,我想告訴各位一些好消息。
把時間拉長來看,REITs和股票的績效會好一些,而這兩種資產的門檻非常低。
(我的文章會以股票為主,但其它的資產也可以用同樣的模式檢驗。)
20年前美國股市剛好是網路泡沫前的高點,因此到現在的績效比較差,否則200多年的歷史報酬大約在8%-10%間。

另外,股市裡面「一賺二平七賠」,有賺就不錯了。
我們很容易看到暴富的傳奇,我也很想中頭獎,可是這不是我們該預期的。
認清市場的殘酷,以及大多數人無法賺錢的慘況,會讓投資者的心態理性一點。
以投資新手來說,努力獲得和大盤一樣的回報,是最穩定、最簡單的方式。
幾乎不用做什麼,財富就會慢慢增長,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嗎?


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來,各國股市普遍上漲,導致一堆「股神」出現。
似乎這個市場上,買什麼賺什麼,不會有賠錢的人了。
似乎一年不賺個20%,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投資人。
我想提醒各位朋友,不要把這種現象當作常態,因為歷史的漫漫長河告訴我們,金融市場不會一帆風順,而是起起伏伏。
認清事實,做好規劃,才是投資者走得遠的快樂生存之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