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
Wayne

怎麼從分析商業到看透本質,我在練習跨上這台階,歡迎大家一起。

文章天成偶得之

最近幾次與投資好友聊天的內容中,都會提及要多深多廣的研究才算是好的,其實這與你怎麼看待投資有關。

如果以早期價值投資的定義,或許只要確認資產價值明顯高於股票價格,就可以下投資決策,或是從技術分析中看到短期指標突破中長期指標,你也可以快速交易,所以你想要得到什麼,就會決定投資研究做得多深多淺、多廣多窄。想得到資產的套利空間,那就依循早期價值投資的方式去研究,想得到短期的資本利得,那就去鑽研所有技術分析的指標。

如果你想要得到的是長期資本利得呢,很多人的答案都會是價值投資。其實這也是我內心的答案,不過最近兩年我幾乎不會主動提到我是價值投資的腦殘粉(投資好友間的戲稱),朋友有篇文章把價值寫得非常好,大家可以仔細研讀一下,這邊就不細談價值投資,因為每個人對於價值投資的定義不同,有些人認為就是撿菸屁股,有些人認為成長就是價值,現在我只會跟討論對象交流商業模式好壞、競爭力是否能夠持續、產品是否反映需求,以及估值合理與否等問題,如果你想要得到的是長期資本利得,研究做到最深最廣自然是最好,不過時間有限的前提下,你很難做到這樣的程度,你只能盡可能把研究做深做廣,有時候60-70%的研究足以涵蓋大部分的知識,能達到70-80%已經算是深入了解。

那究竟要如何做到60-80%的研究呢,我認識多數的投資人看到一間公司時,會短時間集中研究,但通常只能把研究做到40-50%就決定要不要投資,研究內容大多也是見樹不見林,沒辦法思考這項投資究竟買了什麼,以及後面代表什麼商業本質,看不透的時候就容易亂做決策。我在幾年前修正了這樣的做法,當看到一間公司時,會快速做完40-50%的研究,並記錄這些蒐集到的資訊,通常是利用Evernote做新聞與分析文章的紀錄,如果是圖表的話,我會幫每個圖表貼類別標籤接著放上雲端,方便關鍵字查詢,而剩下10-40%的研究就是繼續累積與思考,每天累積資訊的同時,重新思考一次有沒有帶來新想法,這些工作是為了整理出哪些商業本質根本違反了這個社會和環境的道理、哲學和智慧,然後避而遠之。

所以我自己寫的文章,可能都是長達1-3年的資訊累積與思考,南宋詩人陸游的<文章>前兩句寫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些萬物的道理、哲學和智慧其實早就存在,我們只是基於長期累積的深入思考,偶然間捕捉到靈感,Steve Jobs在Stanford畢業典禮的演講,提到connecting the dots的概念也是類似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