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raine
Lorraine

游走理智與情感的邊緣。

「創」的聯想

在社交網絡上不時可見一些專頁貼出「文字心理測驗」,問道若要給一部首配字,或是給一字配詞,你的第一聯想會是什麼,並藉以窺探你是何種人。此時,若要你將「創」字配詞,你又會先想到哪個詞語?

根據非正式統計,答案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創造、創新的創,和創傷、重創的創。

我不是心理學家,亦非文字學家,只是個喜愛文字遊戲的人;此文亦無意將人籠統地分成兩種。然而兩種意義南轅北轍的詞語,卻能配上同一個單字,著實體現了中文一字多義的變化之美,同時又讓人不禁思索,在中文字源遠流長的歷史裡,此字是如何生成,又是如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讀書時中文老師常教道,看字要看部首。部首系統是個不甚嚴謹卻意外有用的分類系統,即使不認識某字,從其部首多半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在中文化學裡這個分類尤其有效)。「創」一字,與「刨」、「剖」、「割」等同屬刀部,就此看來,此字似乎相當具攻擊性。《說文解字》亦有云:「創,傷也。」可見從字形本義理解,創與損傷、破壞等詞的關係更為密切。

至於為何創又可解作起始呢?筆者此時又想起中文課另一個常用詞:先破後立。

先破後立,即在建立之前,先要破壞。從建築角度來看此話也不無道理,爛地一塊,尚且要先除草、清理,再打樁,在既有一定建設的地方,要先「破」的地方就更多了。如同在做衣之前,要先把布料割開一樣。在這裡的「創」,就如同屬刀部的「劃」。「劃時代」的「劃」,不僅不是傷害,反而是開拓新知、新世界之舉,大有前無古人之勢。

再看其他屬同部首的字:刀雖可傷人,但若無刨刀,雕塑藝術就不復存在,無刨根究底的心思,亦無人類思想之源;刀雖可傷人,但若無剖刀,生體奧秘將永遠是謎,無剖白解析的眼光,亦無現代科學之智;刀雖可傷人,但若無割刀,藕斷絲連仍欲斷難斷,無割捨斷離的智慧,亦無放下自在之道。如此一來,刀之孰好孰壞,猶如刃之兩面,乃因使用者而定。用對了,「創」就不一定是創傷,而是創作、創新、創造。

創不一定是創傷,然而這是否又代表,創造,就一定不會造成創傷?

縱觀現代發明創舉,殺傷力大如炸藥,叫諾貝爾直到死前都在後悔,小如自拍神器,仍然大大影響了人的生活,種種創新事物,在為人類帶來好處之餘,有誰能斷言,哪怕只是其中一種,永遠不會帶來傷害?現今社會發展基建,是文明的體現,然而在風光的背後,總得犧牲一些環境資源,而開發環保產業,亦未見得一勞永逸。創出新事物,也創出了新問題,創出解決方法,又再創出別的新問題。無論如何,副作用似乎仍是不可避免。 

再回到先破後立的話題上。雖說迎新少不免除舊,瞻前也難以總是顧後,可是從何時起,舊成為了人急著撇開的貶義字?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躍進年代,有多少舊人舊事被無情割捨破壞?此話並非想要怪責人類前進的步伐,只是所有現在與未來的進步,都源於漸被遺忘的過去。誠然,時間長了難以思源,但也總不該說是無本。像是每個人的生日,都源於母親錐心刻骨的一天般,新的開始,是劃破舊歲月而來的。

所以創始,多少總帶著創傷。這可以是結論,但是以人貪婪的本性,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必定會有人問:那怎麼辦?

停止前進,就會停止傷害,這個說法大概很合某些極端自然愛好者的心思,但恐怕並不適合大部份人,反而還帶有一些「斬腳趾避沙蟲」之感。我會說,沒有怎麼辦,只要你的創造,對得起它的創傷則可。

何謂對得起?情況就如同你剪碎布料丟掉,是為浪費,然而剪開布料做衣,是加以利用,如果必然會有傷害,那就不要辜負被傷害的人和事。布剪破了不能復原,可是若能用布碎做好衣服,也算是不負一匹好布。

創之兩義,可謂一體兩面,要用哪一面,完全因人而定。用了過後,亦要負擔起後果。創,亦需要智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