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姓名
输入姓名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看到特拉法加广场高举国旗高唱国歌的国人,觉得寒心又羞愧

香港事件以来,读了两面的新闻-西方媒体和中国官方媒体的,也参加了一次在英国下议院召开的Hong Kong Watch会议,见到了直接参与的抗议者和香港的前政治犯,同时也和香港的前同事以及国内刚去了香港的朋友聊了聊,再到今天,竟然看到朋友圈有2个人同时发出所谓反废青支持祖国的微信,看到他们在特拉法加广场高举国旗高唱国歌的视频,我真是觉得非常心寒又羞愧,年轻人竟是可以这样容易地被manipulated,全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提问。

写下这些,希望从有限的经历分享中国媒体之外的其他角度。

【1】200万人抗议意味着什么

香港6月的protest人数接近200万(南华早报),对于只有750万左右的总人口,游行人数达到了人口比例的26%。这意味着什么?

对比伦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政治游行,2003的一次反战游行,警方估计参与人数是75万,BBC的数字是约有100万人( 维基百科),当时伦敦人口880万(trustforlondon.org.uk/data/),这次历史最大规模的游行人数占人口比例约11%

【2】抗议活动和社会运动(protest & activism)

香港的民主抗议和社会运动经历着很大的伤痛、危险、争议和不确定。纵观传统民主国家的类似运动,哪怕是现在高度民主的英国,一切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代又一代的抗争。当今英国的社会运动,抗议方组织有序又有效,政府干预和警察执法文明和谐,然而退回百年前,无不是带来社会的混乱,现有秩序的激烈抵触,当局的迫害和警察的粗暴。如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争取投票权,从1872开始成为全国性一场政治运动,直到1918和1928年才成功通过法律取得成功,这个努力持续了上百年(维基百科)。

起初在对比了我在英国参加的一次抗议之后,我曾误解香港的抗议者自身也许并不成熟,比如在英国的那场运动中,组织方有以下明确的规则

  • 抗议者一律不蒙面—一是每个人都accountable,二来可以避免混入政府、警方、暴徒等;

  • 禁止饮酒—保持抗议在清醒和理智的条件下和平与非暴力的进行;

  • No shame and no blame—避免滋生仇恨,倡导包容与爱;

  • 领导力,确保以上原则在整个运动中的执行等。

和香港同事的聊天让我明白国情的不同,香港抗议的难题是不同的——英国由于公正透明、司法独立、言论自由,抗议的风险对个人和领袖相对都很小。以第一点来说,像她提到,在香港如果不蒙面或者如果有领袖人物,会让他们或家人面临抓捕危险和恐吓。

【3】媒体报道 - 观点vs事实(opinions vs facts)

事实——客观的存在

观点——主观对事实的认知/判断和评估

媒体去看什么展示什么,都是他们的选择和过滤,如果媒体是政权掌控着,那他们看到什么甚至都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政权需要他们“创作”出什么样的“事实”。

哪怕是在新闻自由的国家,哪怕是在英国,尚且需要阅读的人批评性地阅读和思考,更何况在中国。

悬挂英国国旗和毁坏中国国旗——激发爱国情绪的最直接新闻素材,官方的报道一定会选择和放大这样的信息去激发公众的爱国情绪,尤其是大家都很难将爱国与爱党分开。

如果这次事件被包装简化为境外势力、港独分子和暴徒,就能激发爱国进而连带爱党,也就忘了根本的问题,忘了我们也是需要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忘了我们也需要抗争对权力监督、制约和问责,需要真相、公平和正义,需要免于恐惧和忧虑……

常常,政府的谎言和这样的政治说辞(political jargon)都是万能的——境外反动势力+X独分子+暴民,这一套话语可以回应所有问题,新疆,西藏,无不受用。

不要相信稳定,不要相信繁荣,不要相信团结,不要相信权威,还记得痛仰的那首歌吗?

【4】事实形成了观点,还是观点重塑了“事实”?

心理学讲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说到,我们倾向于关注我们期望或者已经认可了的事物,用符合我们观念的方式去理解事实。 因此,我们倾向于收集和注意与我们认为真实的信息一致的信息。

说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我认为自己从来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直到那年在荷兰遇到有件事之后。

当年在阿姆斯特丹租房时,由于我从来不介意黑人,所以选择了一位非洲裔荷兰人的房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他的房客与他的接触中,遇到颇多难以相处融洽的矛盾。当时我和一个朋友说,虽然我们不要racist,可是在现实中也不是理想的那样,和黑人一起的确会很麻烦。

乍一看这个观点和生活经验是没有问题的,朋友也表示理解和认同。直到过了很久的某一天,我恍然后知后觉,重新思考后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突然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无意识racist。因为当我在遇到一个个体时,我已经把他generalise到黑人这个种族整体。换句话说,是我们的思维定式通过耳濡目染和后天习得已经认知并认同了黑人就是不好这样的种族主义,才会在现实中发现到处都是证据去证明它。当我们已经相信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所有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如磁铁一般吸收到所有这样的观点,而忽略可以驳倒它的其他相反证据。

在这里被我“忽略”和“遗忘”的是,在搬到阿姆斯特丹之前,我住在荷兰的学校宿舍中,其中一个室友是尼日利亚姑娘,非常干净、整洁,待人极好,乐观又勇敢,我会喜欢她认可她,但为什么不会因此认为“黑人就是好”?在我从宿舍搬出来寄宿在一个友好开明的荷兰本地白人家庭之前,我也经历过一个并不友好的荷兰白人房东,为什么我不会认为“白人就是坏”?类似于此,当我们看到屠杀的新闻,如果罪犯是白人,我们一定不会得出结论说白人好危险,我们要离他们远一点,我们不要居住在白人生活区。

所以,人类的思维本身就是这样先有一个既定结论,然后再去搜索收集证据来验证结论。如果我们已经认可了香港就是忘恩负义崇洋媚外,相信民主抗议就是闹独立,并且我们只能看到片面的为政权服务经过审查的新闻,那无论如何搜集信息,我们的结论和观点是永远不会变的。且不说看任何相反的意见,哪怕是中立理智的声音和所有诚恳的言论,都被404了。

然而如果要反过来逆转这样的思维,只能有意识的阅读opinions from both sides, 收集facts,形成自己的认知,才能跳出这样人类天性的“信息处理”模式。

【5】对于批判的敏感和网络的严审,源于政府的自卑

为什么墙外的声音都是批判中国政府的?只要有悖普世价值他们对自己也要批判的。任何事情都是能讨论也敢讨论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听到看到两面性。比如哪怕是英国的战争英雄和前首相丘吉尔,他们也在书籍和纪录片中提出疑问和质疑,讨论和思考他的塑像是否该拆除,或者是否应提供他支持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另一面,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因为这样会是一个开启民智的社会。

【6】最后

如此对抗和质疑当局在大陆太危险代价太高,香港在为他们也为我们做这样的抵抗。希望我们最终都能生活在一个可以听到两面的意见,允许不同的表达,诚恳而理智的社会。 

相关阅读推荐

  • 《香港第一课》——梁启智老师(感谢好友恩和推荐分享)

  • 《政治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sychology)——Cottam, M.L., Dietz-Uhler, B., Mastors, E., Preston, T. 

  • 《政治与英语语言》(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乔治奥威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