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儒
林柏儒

簡報設計師︱總是想東想西

2021 年度回顧,但不去定義這一年

都過年了再寫好像有點奇怪,不過這篇其實上禮拜就要寫,但因為急件降臨的緣故調換了一下順序,那麼元旦假期就來寫寫東西吧~

想想有個回顧也是一件好事吧,可以確認一下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與軌跡,所以還是寫起來。這篇主要會集中在我對過去一年的想法,至於對未來的看法則會再另外處理。

以下把工作和生活分別盤點一下。


工作:有趣數據

先來條列一些有趣數據。

以我的計時方法來說,2021 總工時為 630 小時,和 2020 相當接近。其中約 250 小時用於設計案,其他行銷工作也用了 250 小時。開會時間用了 112 小時,其中有不少和行銷工作的計算是重複的,大抵上是每周開會 2 小時的節奏,不知道算是多還是少。不過我想是偏少吧,因為會議不會分心,我對會議的計時結果和多數人的認知應該是一樣的。

但這 250 小時的行銷工作是怎麼回事?其中有 64 小時用於內部和行銷工作有關的會議,85 小時用於內容產製,32 小時來自課程行銷工作 (這部分有收入),24 小時來自品牌識別更新,20 小時用於網站,剩下的則零碎分散在不同專案。相對於另外 250 小時都在賺錢的設計案,行銷工作的產值評估一直讓我有點頭痛,果然是個成本單位。

這些行銷工作的時間真的花的值得嗎?還是根本都是打水漂?或許跟課程行銷有關的部分可以從課程的線上銷售狀況與流量數據來推估成效,而跟品牌相關的部分似乎真的就是一直在燒錢燒時間。可是完全不做絕對也是錯的,這些印象都是未來客戶的根基,那「現在」該怎麼評估呢?

最終目的還是要有質有量的名單吧,行銷的水真的是太深了。

另外,設計案的那 250 小時中,只有 140 小時左右是我動手設計的時間。有 40 小時用於未開始合作前的銷售,30 個小時用於開始合作後的溝通,剩下的則是研究專案資料與整理作品的時間。


工作:經營方向

接下來從 2021 為自己設定的方向開始好了,一直很不想去回顧這個。

在 2021 年初時,我認為接下來在商業上最有道理的一步棋會是個人品牌的經營。這不是說曝光當網紅那種,而是讓其他人清楚我的服務項目是什麼,什麼人可能需要我等等。當時我認為雖然設計案以企業客戶為主,但 2C 課程才是比較有機會開大槓桿的經營方向,那麼去接觸有簡報需求的個人就是重要的事,這點可以把我的個人目標和團隊目標整合在一起。

但這點執行到中途的時候,就有些不對勁的事情發生。我本來走的方向是用團隊既有的攝影棚來錄影,寫稿雖然累且無趣,但我還做得來,就持續了一段時間,殊不知這時已經有點問題了。說不出為什麼,但我總覺得這不是我該做的事,又一次直覺先於理性。

就執行面而言,疫情期間自然也無法到北部的攝影棚錄影,就先用圖卡的方式替代,勉強維持一兩周有內容在發的狀態。那時的直播快閃教室算是個蠻成功的嘗試,對團隊帶來不錯的曝光與累積,但因為不是我去主講,對我個人而言的加分自然就有限,這和我 2021 年初的目標並不相符。

偏偏另一方面我又是個很重視誓言的人。2021 年初我就公開認定這是我今年最重要的目標,我並不想半途而廢打自己臉,但又不確定我的感覺到底有沒有問題,就這麼拖著拖著成為某種殭屍狀態。

然而策略終究是實行目標的手段吧,如果四月那時有正視自己的直覺,再一次檢視目標的話或許可以更早調整。反過來說,做不到承認 2021 年初的目標設定是需要調整的,沒辦法忍受打自己臉的感覺,沒有把這視為可被接受的轉向,那結果就是像今年一樣,拖到很晚才在心裡正式放棄這個方向,可是時間早就過了。


工作:設計案

日前整理今年的作品時,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沒接成的案子,比接成的還多,滿滿痛苦的回憶。年初就經歷了好幾次拒絕,直到三月才做成第一個案子。疫情後就更不用說了,雖然我個人遠端工作沒問題,但客戶以疫情為由中斷聯絡的專案一堆,不管我怎麼跟進都沒有下文。諷刺的是我 2020 專注的學習項目跟商業有關,讓我看起來跟白癡一樣。

這些案子是真的沒有機會嗎?我想不一定,可能只是我沒有把握好那些處理拒絕的機會,這在年底對此有些新的認知後更覺得如此。

回頭看到那些完成且令我滿意的案子,又是一陣欣慰。尤其是十月的鴻海科技日,大概是今年最重要的一個設計案了。不僅很可能是今年台灣最大手筆的一場發表會,居然辦在南港展覽館,後續還有其他客戶因為看到那場精彩的表演而指名與我們合作,絕對是個要列入作品集的專案。

以前我就估計過設計案的收入天花板。如果案子接不完拼命工作的話,我自己產能開到頂大概一年就是賺到兩百萬左右,顯然不是理想的方向。雖然這可以用擴張團隊的方式來規模化,但現金流不穩的特性在放大規模後變得十分危險,看看其他以承包大標案維生的設計公司就知道了。因為我這麼想,才會認為線上或直播 2C 課程相對而言是更有機會規模化的未來。

但這一年少了許多做設計案的機會,用更多時間在處理 2C 課程相關的行銷面工作後,我總覺得設計案對我而言是別具意義的。是啦,它是中世紀時代的手作工坊,沒辦法用機器聰明快速大規模完成。何況現在對工業時代的想像也從機器進化成程式了,聽起來就沒什麼未來可言。可是那種自己親手讓美誕生的感覺,那種賺來的錢是因為客戶真的滿意而付費的踏實感,是我在更早的研究工作中無法體驗到的。

在商業面上,設計案可能不是個最好的未來,但是個已經被無數人驗證過的可行模式,目前依然是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有保留的理由。這樣一來,工作的重點就在磨練個人技術和擴充厲害的作品集,這是其他工作比較難取代的。除了設計能力以外,和銷售能力的整合也是期待之一,畢竟天花板估計歸估計,真的有能力去達到再來談論接案是不是個好生意也不遲。


工作:團隊協作與甲方視角

2021 倒是發生了兩件以往不曾有的事,一個是新同事的加入開啟了全新團隊協作模式,另一個則是負責品牌識別更新的過程中當了一回甲方。

過往我和同事 B 的分工清楚明瞭,我處理設計相關的一切,同事 B 負責課程的一切,收入直接源於各自的工作。在同事 E 加入後,成為穩定課程與社群內容產製的力量,也可以在設計案中扮演設計助理的角色,是個類似游擊手的角色。

從個人到團隊,從交接到合作都是新的體驗。為了交接我在課程行銷面向的工作給同事,我在團隊內部的 wiki 中寫了數十篇教學文章,這遠比我寫給簡報社群的文章快樂,也讓我發現自己並非沒有寫作能力,更成為我想寫電子報的原因之一。

這個工作交接要怎麼做才有用,要用什麼方式交給同事才容易上手,是當時摸索了不少的功課。直接跳到結論的話,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習模式,既然只有一位新同事而非要大規模訓練新人,根據個人去客製化教學模式會最有用。在這個過程中我是先用整理 SOP 的方式進行,這些內容也成為之後調整修正或再交接給其他人的基礎,也意外幫上我自己不少次,覺得是不錯的一步棋。

在設計案的分工上,我是先主導主視覺後,再將設計的注意事項分享給同事,類似設計總監、設計師與設計助理間的分工。然而這裡面對的是產能與訓練的權衡,有些事情我做比較理想,無論速度品質皆是,但要是我把困難的工作都做完了,同事不會有訓練成長的機會,那麼她的戰力不會成長。因此要如何在不同性質的專案中分配同事的位置,讓她在有試錯成長的空間之餘不至於讓專案開天窗爆掉,我也開始感受這確實是門深奧的學問。

另一個新奇的體驗是我主導了團隊的品牌視覺更新專案。不是我自己去做,而是找到比我更專業且適合的設計師來處理。從釐清內部需求、尋找並評估設計師、開始合作時扮演聯繫窗口、合作過程中凝聚內部共識、專案需求衝突時與對方交涉,到最後以團隊滿意的成果結案,也算是完整體驗了一回甲方視角。這個過程中我也學到不少其他設計師的提案與溝通合作方式,也從甲方的視角看見自己過往的做法有哪些盲點。

比如說,從作品集開始火力展示雖然不錯,但太慢進入需求探索階段的話,甲方很可能會認為乙方都不關心甲方需求而失去耐性。而對甲方來說,形成內部共識非常非常困難,這次也處理得相當驚險。我們已經算是對設計有概念的團隊了,但畢竟我們不是一人決策說了算,而是希望以共識為主,好幾次都差點放棄而以妥協的方式處理,但好險最後依然堅持住而做成了最後團隊滿意的結果。


生活:有趣數據

在生活的面向,一樣先來點有趣數據。

被我歸類為輸入的時間,包含閱讀、上課等等,總共是 160 小時。而輸出的時間,包含創作、作業或寫作等等,是 140 小時。目前兩者逐漸接近一比一,不過和《最高學以致用法》一書中提到的七成輸出相比還有點距離。樂觀點看待,寫作的時間集中在下半年,假設明年有維持住今年的習慣,那輸出的時間佔比應該會再提升。

在跟寫作相關的時間中,寫前面 22 封電子報花了 45 小時,一封信大概要兩小時。另外在電子報中提及的文章們則用了另外 48 小時。不過我一直有越寫越快的感覺,這個數據或許 2022 統計起來會不一樣。

運動的時間並沒有紀錄,但因為我去的健身房以時間計費,以我的儲值金額推估的話應該超過 60 小時。這只占今年時數的 2/3,因為疫情期間並不會去健身房,而是以在家運動代替。這麼算起來大約每四天運動一小時。


生活:快問快答

最重要的一件事:開始寫電子報。這件事的起心動念和我收過的信有關,而在認知上知道寫作對我會是重要的方向,技術上 Obsidian 也扮演了寫作介面的角色,同時也因為疫情而想嘗試其他保持聯絡的方式,種種因素疊加成這個嘗試。就結果來說,這半年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和朋友保持聯繫也是重要的成果。能用一步得到這麼多回報,算是今年很滿意的一步棋。

最重要的寫作:化學與未竟之夢。這分為五篇、總共一萬兩千字的篇章整理了我 20 歲前最重要的一段經歷,也就是與化學從相遇到分開的過程。或許並沒有真正分開吧,但也至少完整的思考過那段日子對我而言的意義與收穫,算是暫時成形的長篇記憶了。

最有收穫的書:Johnason Hadit 的兩本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和《象與騎象人》都超棒。卡謬的《薛西弗斯的神話》小小本但不好讀,收穫不好描述但影響深遠,更像是一種心態。

最好看的動畫:看得最爽的是 JOJO 系列和咒術迴戰,但給我最多影響的很可能是《獵人》。「比結果更重要的事物,一定會出現在追尋的過程中」是一個我原先模糊認同的想法,而這部作品把這個精神說得立體且完整。雖然它還沒完結就是了,酷拉皮卡還在船上......

最重大的改變:隔月到林園生活三天。在女友開始高雄林園的工作後,因為排班緣故無法像以前到北部和我相聚,便改由每個月我南下住個幾天。過往女友來我這時,是我要安排大小行程,但大抵依然是我熟悉的環境。到林園後,則是進入一個我不熟悉的環境來適應女友的日常。這個狀況大概還要持續一年左右,也算是漸進適應女友生活的步調吧。

各種第一次:第一次參加朋友的婚禮、第一次參加朋友的葬禮、第一次讀完哲學家本人寫的著作、第一次繳勞健保 (驚)、第一次賣出 NFT。


生活:關於低潮

在比較大的框架下,低潮是 2021 的和弦進行,在背景反反覆覆,還越來越響亮。相對於之前兩年的暴衝,2021 年初時就有些微異樣,疫情期間正式意識到這件事,九月時則爆開來影響到我生活的各個層面。負面字句在散落的日記中漂流,還把它們都撈起來寫成一篇文章

不知道寫出那篇文章是不是有幫助,當下看自然是沒有,但在那之後突然想回去找 F 的意識的確有幫到我。之前的兩年我有自己的目標,埋頭衝了兩年完成後,因為太久沒有抬頭看看而感到一陣茫然。那麼去見見強者,感受他們的境界吧。雖然未必有新的想法,但至少明確感受到遠方仍有什麼自己還嚮往著,值得我去追求。

雖然這一刻的我對未來還沒有明確成形的想法,但過往的動力已經重新湧現。在這樣的狀態下,我比較有信心認為不久的將來我能用更快的速度出發,而不像九月那時就這麼無力的晃呀晃著。

處理這個低潮大概用了三個月吧,雖然從一開始算起的話已經過了一整年。就算目前還未正式擺脫整個低潮狀態,但我想這個止住下降趨勢的方式已經可以做為之後的參考。

無論如何,低潮還會再來的吧。這很自然,也不用怕。


關於 2021 的回顧大抵就先到這邊吧,與其細數自己的豐功偉業,說服自己這年沒有白活,我更想留下自己在這一刻真心思考過的事。爽的就讓它爽,不快樂的就讓它不快樂,這些文字都將被未來的我考古挖掘出來,我可不希望它們只是我對自己喊話,而不能接近我的真實狀態。

這時或許該說些期望 2022 會更好之類的話了,我想這就是新年的作用吧,給我們一個理由擺脫過去,有勇氣去開創新的未來。但既然 2021 年初的話我不想再去回憶,那似乎也不必要為 2022 的到來硬是說些什麼。

畢竟時間一直都在,年份、月份與日期都只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編號,方便我們做紀錄而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