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散茶包
懶散茶包

讀後感|社評|食記|動漫心得|心情雜記

後設倫理學:貼近日常的思辨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mages/id-2638126/

一、什麼是後設倫理學

後設倫理學是分析哲學的分支,探討的範圍涵蓋道德價值(moral values)、屬性(properties)和語言(words)。如果說應用倫理學關注的是「何謂道德(what is moral)」,那麼後設倫理學關注的是「道德本身是什麼(what moral itself is)」[1]。

假設A是一位典型的效益主義者,那麼他面對什麼是有道德的行動,考量的會是結果能否帶來最大的整體效益。例如:如果對殺人犯罪者執行死刑,能夠使所有其他人感受到幸福,那麼就應該執行死刑;相反的,假設B是一位典型的義務論者,那麼他面對什麼是有道德的行動,考量的會是什麼是應該做與不應該做。例如:如果殺人是不應該的,那麼對殺人犯執行死刑也會是不應該的,因為基於義務所有人都不應該殺人。

上述A和B在判斷「道德的對與錯」時,都有一套合乎邏輯且具有一致性的論述,他們唯一的不同是「道德的價值觀差異」。換言之,社會上多數的價值衝突原因不在於行為本身的對或錯,而是由於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所支持的「何謂道德」,卻沒有辦法提供一套「道德本身是什麼」的合理解釋。例如:不可死刑的義務考量的是人權中的生命權,但是人權(human right)或生命權(right of life)本身是什麼?為何在戰爭的時候、安樂死的時候、國家遇到恐怖份子的時候,我們卻可以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正當性呢?

因此,這裡可以做一個初步的區分,探討道德行動的對與錯(如效益論或義務論)是屬於第一階層(first-order)的規範倫理學。而探討第一階層理論本質的第二階層(second-order)即是後設倫理學。

二、後設倫理學回應哪些問題

關於後設倫理學會探討哪些問題,可以參考DeLapp提供的幾個例子[1]:

■人們使用如善(good)或權利(right)的道德語言時,實際上在做什麼?
■德價值首先「是」什麼,其價值是否類似於某個實體,像是客體或屬性?
■道德價值從何而來──來源與基礎是什麼?
■是否存在一體適用的道德判斷?或者道德判斷是因人、脈絡與文化而有差異?

上述這些問題涉及的不僅是道德本質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反思人們在使用「道德語言」時,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裡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位學生長期翹課甚至忘了某天翹的課是期中考,當他主張自己有「考試權」而要求老師有「義務」讓他補考時,這個權利是否合理?合理的源頭或基礎又是什麼?藉由第二階層的思考,可以發現許多「權利」的主張並沒有想像中的理所當然。

三、小結

上述的討論僅是後設倫理學的冰山一角,卻可以解釋許多現實中實際存在的衝突本質。如果價值觀的不同是以「第一階層」作為批判的標準,那麼並無助於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不過,這並不表示提出「第二階層」道德本質的主張就能解決衝突,因為這又會面臨「實在論」(realism)與「相對論」(relativism)的爭議,道德到底有唯一的標準或者其實是有多元的標準?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制度所訂定的法律、決定哪些人具有社會福利的資格,或者是資源分配的問題等,多數是一種折衷或混合不同的「第一階層」規範倫理學的立場。例如,各國經濟上都會支持讓自己的國家擁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卻也會有些義務層面的限制與約束。換言之,後設倫理學並非任何人都需要深入的研究,但是認識後設倫理學,有助於了解許多混合理論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參考資料

[1] DeLapp KM: Metaethics.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 https://www.iep.utm.edu/metaethi/ (2020.01.05瀏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