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
情緒家

關注情緒教育的研究者、分享親身經驗的研究與實踐者。 因為口誅會與人吵不喜歡的架,所以選擇邏輯性地筆伐。https://ladyemotions.com/

那些年,我從 異國戀 中學到的事

異國戀 ,這項人生經驗雖然隨著世界交通、網路的日益發達,與不同國家的人建立感情,交流訊息在現今不是難事。

但也因為少見性,時常得面對好奇人的疑問,更別提會被愛看熱鬧不知其所以然卻好奇的人揶揄「哈洋屌」與「交洋妞」。

 

或許是因為「不同文化的性擇」這個最外顯的特徵,過往對於自身身體的自卑情結,源於成長在對於體型敏感,且會在招呼語問候對方胖瘦的台灣,時常得面對周遭破壞隱私的批評。然而在去年因為經歷與不同文化對象相處的價值觀洗禮,如今的我知道自己的身體即使不被所屬文化認同,卻依然可以用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角度來轉換看待,也就能更加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例如「骨盆大」在喜歡大屁股的人眼中很性感,但在講究苗條纖細的文化中卻可能活得非常辛苦、「皮膚黝黑」是代表健康美的氣息,但身處在「一白遮三醜」的東亞文化卻會被長輩叨唸這黑要安抓~嫁不出去沒人愛。

但除了表象以外,異國戀還有更多的其他面向嗎?

 

語言不通,還可以談戀愛嗎?

這是許多人最關心的問題,但同時也是最不核心的問題。我的第一段異國戀情必須感謝當時有google translation的功能,因為對方來自英語不普及的法國,我也不諳法語,當我分享這段戀情給我通英語的德國朋友聽時,一直以來只跟本國人交往的他露出了一種匪夷所思、不可思議的表情,無法相信為什麼有人的關係可以透過google translation建立,然而,就跟講baby language一樣,心意到、有良性互動才是最主要的,兩性交往源於本能。

 

我曾經納悶為何對本國男性沒有談戀愛的心動感,因為從邏輯上來說,台灣女配台灣男才是最方便的,不用遠距離也不用跨文化,吵架用成語對方也知道你在講什麼,而且相同文化長出來的人不是應該最有話聊嗎?

對這種疑問的好奇,我訪問過一些曾與非本國人交往的人的經驗,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這很像一種自身品味的感覺,就像面前擺著梨子與蘋果,喜愛蘋果的人會選自己愛吃的蘋果,而並非以價錢或稀缺性來做抉擇、定義高低之分。也因為這種感覺並非適用於邏輯判斷,而是關乎個人的內心與文化影響的隱性選擇,因此外人看來往往都帶著一種神祕感,當事人也說不出為何原因。

語言的通曉性是需要的,但卻不是建構感情中最必要的。

 

況且默契感這件事是可以透過相處培養出來的,每句話都要講得清楚明瞭的話,那乾脆就跟距離最近的鄰居交往好了~反正每天講話都會被聽到XD

 

 

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往,刺激出思考自身人生

因為以往異國戀的經驗,開啟了我對於不同人種之間性擇原則的好奇,因而開始學習並接觸生物演化史、心理學、禪性探討等之類的書籍,以及人類在愛情裡的人性探討,甚至到未來該何去何從等等的生命議題,跟異國戀的交往經驗,每每於聊天之中談到關於自身的文化時,也讓我開始思考身為台灣人的身分,到底立足於世界的何處。

 

透過接觸不同人的思考方式與眼界,促使自己開始去思索以前在自己國家沒法去刺激到的議題,例如對於禪學或佛學的概念,按照我以前在台灣民間接觸的經驗裡,往往因為民俗文化與人心過度期許的交換關係,流於佛道混合、許願式地交換信仰概念,但在國外接觸到西方派別看待佛教的方式卻是偏向腦科學與身心靈方面的研究之後,才開始重新理清以前對於佛教的錯誤看法與學習正視其本質。

 

對待女性的尊重與個人自由度

藉由談異國戀→文化衝擊→學習看待身體→關注性別意識,在邏輯的演變思考上開始有了敏銳度之後,即便不是擇偶,在家庭文化對待女性角色這件事情上也感覺得到不同。在擁有異國戀經驗之前,我媽一直跟我諄諄教誨據說是屬於女人幸福的「秘密」。

 

「以後要結婚啊~一定要找一個他愛妳比妳愛他還要多的人,這樣才比較有保障!」、「一定要保有處子之身,將來才會得人疼!」

 

我那時有聽沒有懂,一來是因為我沒有太多這種「不對等」的異性相處經驗(求學時代大多都是跟哥兒們玩笑打鬧的狀態),二來是因為對這種導因為果的邏輯方式感到「直覺式的莫名疑惑」。

 

與來自異國文化的他交往時(而且還是著名的媽寶帝國),有天聊到彼此媽媽的特質時,我對他提起了這個「守則」,他相當明快的反駁:「結婚這種事,怎麼可以用交換跟秤量愛情來約束對方?」、「為什麼要用處女的身分去交換疼愛跟價值?」我愣了一下,發現對方的反駁有道理,更想不到的是,對方竟然在「愛媽媽」跟「順服」這件事,判明分寸得如此清楚!


直到分開,回國後我參與在台灣的相親場合,比對之下才發覺:在東方的家庭文化裡,太容易把「孝」與「順」混淆,變成上位者(長輩)操縱家庭權力結構的藉口,搞得晚輩在自己本心與盡孝之間,變得無所適從,痛苦不堪。

 

也正是如此,問題從來都不是台灣沒有好男生,而是在相親過程中就發現,在本土文化的相親場合裡,看到對方也受限於隱性脅迫的架構文化裡,且沒有自覺意識、捍衛自己、獨立判斷的勇氣。看到或多或少的情緒勒索、充斥在自以為熱心地安排、對晚輩好、幫晚輩鋪路的自我期待裡,卻沒有教導晚輩長出自我判斷事情、自己處理人生大事的能力。我因此對踏入這種家庭產生了抗拒心態:

不想進去一起陪受苦、被要求順服!

不知道進去之後,會不會被要求交換扮演什麼?

不知道伴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次序是什麼?好像會被犧牲?

 

懂得珍視自己的人,懂得珍惜自身價值,相對地也會懂得挑選適合幫助自己成長的伴侶。

不同國家文化中,對待女性的角度與權利,隨著各國發展的歷史因而不同,但越來越多的女性在這一世代中從工作得到成就感,卻是這時代中逐漸昌盛的趨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從事家務或在外工作是否因此得到相等的尊重感,卻因為文化傳統、家庭功能角色期許上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尊重女人以及心愛的人。」依然是西方隱性的紳士文化。因為好的合作夥伴,有意識地珍視你及意見的重要性,會主動搭起平等溝通的橋樑,而非東方常見的強調家庭權力結構並要在下位者幫忙鞏固。

 

理想中的兩性平等婚姻,是雙方都懂得珍視自己另一半的力量,開發出「魚幫水、水幫魚」的合作關係(未必強調誰主內或主外,而是有意識地放下身段幫對方補位)。可惜的是,在我自身觀察東方父權結合變形的儒家思想,男尊女卑文化體系裡,較少倡導並認知到這一塊的重要性。

台灣不算太好,但相較於周邊日韓等嚴謹的國家風氣,也算是更有空間。

 

不論是否是異國戀,有意識地選擇在關係中的合作夥伴,除了是對自己眼光的鍛鍊,也是幫助自身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因為良好的伴侶也帶著肯定自己伴侶的能力,培養出對於愛情、婚姻的清楚價值觀才是幫助自己擇對偶、堅固自我人生的要件。而不是以長輩口耳相傳,自以為對的揣測角度、條件去交換婚姻裡的愛情保障。

 

學會相信自己的感覺,而不是以自己認定,或印象中傳統文化標準綁架的完美媳婦形象,來要求與拘束自己。而這一切的源頭,都必須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才會知道自己適合嫁入什麼樣的家庭。在一開始的源頭辨別去做預防性的偵測,也才可以避免嫁入錯誤家庭的痛苦。

 

對於自我人生價值的認識與探索,

不因所處文化的限制而自縮,

不但是我人生經歷中,藉由異國戀的修煉獲取最大的寶藏,

也是我透過異國戀得知人生最大的體悟。

 


延伸閱讀:

關於戀愛|曾經我以為

關於戀愛|單為了愛情或金錢走入婚姻,都很危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