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魚
蒟蒻魚

就是一條鹹魚!

看電影,《流麻溝十五號》

(编辑过)
觀影後好多雜七雜八的感受都被塞到這裏來了

《流麻溝十五號》這種根據史實改編的電影,就算拍得再爛也會獲得我錢包的青睞,早在電影的衆籌階段已經殷切期待上映之日。一如過往的觀影習慣,等到片尾的歌曲,歷史照片和字幕全部出完,屏幕完全熄滅,我才起身離場。眼裏都還含著一大泡眼淚,我就迫不及待問一起觀影的好友,「你有沒有覺得這個電影的上映時間......有點尷尬?」好友與我對視一眼,説:「對哦,臨近選舉。」

請導演和發行單位原諒,我並沒有惡意揣測你們安排電影上映時間的意思。主要是發起衆籌的姚文智先生有政黨背景,最近也看到太多綠營支持者在推這部戲時明示暗示:大家來看看國民黨都對台灣做過些什麽。讓我覺得好好的一個電影有種被今日的政治利用了的感覺,再加上我有一顆對政治的小人之心,所以才會有看完就忍不住和朋友交流的那一幕。電影裏提及的事件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當然不會因爲今天的選舉或者政黨的更替就能磨滅,所以,我還是想説台灣是了不起的,把自己白色恐怖時期女政治犯的故事拍出來並公映。今時今日,對岸會有人把同爲女政治犯的張志新的故事拍成電影嗎?怕是不敢也不能的吧?!更加不要說那些至今仍被關押,不知何日才能平反的她、她和她了。

看完電影,我有一種看完香港電影《少年》類似的感覺,我當時説過,如果單純以看電影的角度來説,《少年》並不是一個拍得非常好的電影,但因爲我是香港人,所以《少年》就是一部好電影。同樣的,儘管我覺得《流麻溝十五號》其實還可以拍得更好,但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作用在於提醒大家記住那些滿佈陰暗和傷痛的日子,撇開我對今日政治的猜忌,我還是會給這部電影打高分。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50年代的綠島,當時的新生訓導處地址就是流麻溝十五號,所謂新生訓導處其實就是政治犯洗腦集中營。電影裏的三位女主角沒有完全真實對應的人物,但她們的身上濃縮的是很多政治犯真實的故事。 串起整個電影的主要事件是「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再細看不難發現電影還涉及了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例如:澎湖七一三事件、綠島再叛亂案、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蔣介石對案件審理的干預;「綠島百合」蘇素霞殉情事件等等。導演很努力把逐個事件塞進電影裏面,對沒有親歷過戒嚴的我們確實能夠產生一種想窺探全貌的引力。

按照導演自己的説法,她想試著溫柔地訴説那些憤怒與悲傷,較多的時間放在了展示女政治犯的良知和相互之間的愛護上。島上生存環境的惡劣以及政治犯受到的殘酷對待,和導演鏡頭下的畫面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看著電影那些輕輕一帶而過的畫面,我需要靠著聯係過去讀過的幸存者口訴歷史,才能有那種白色恐怖臨頭的心寒。政治犯受到的酷刑遠比電影裏的毆打,倒吊狠毒得多,電影並沒有把那種殘酷真實地呈現出來。

據説當年綠島關的是全台灣學歷最高的一群人,裏面有醫生、藝術家、老師......,相對的他們也會是思想較獨立的一群人。而電影裏的女主角們,只有嚴水霞是唯一 一位因爲思想問題而入獄並最後被槍決的人;陳萍只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妹妹不受酷刑,被迫自首是共產黨;而余杏惠是被莫名其妙就關起來的女孩,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如果說她和思想有關的部分也只是她入獄後受到了嚴水霞的影響。電影的宣傳海報上印了「思想無罪」這一句話,但電影裏面涉及到最「反動」的思想交流情節不過是囚犯之間交換剪報,電影並沒有把筆墨放在政治犯如何因爲「思想有罪」而到了綠島, 把「思想無罪」這幾個字從海報刪除會比較符合電影本身的敘事。

電影亦有提到吳國楨事件、孫立人失勢,兩個事件都是政治派系鬥爭產物,暗示蔣家父子當年的獨裁專制。在電影的畫面裏,蔣介石安坐在溫馨的家裡,兒孫繞膝,面不改色在判決書上做批示。軍法處的人拿著發還的批示,一臉困惑圍著研究總統的「嚴為復審」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覺得判死刑判得太少?看到這裡我忍不住笑了,揣測上意真是從古到今,奴才們都很喜歡做的一件事。1956年公布的《軍事審判法》有賦予總統若認為判決不當可以「發交覆議」的權力,但也規定「發交覆議以一次為限」,事實上當年很多案件是幾經覆議,直到總統滿意爲止。甚至有部分案件,蔣介石手直接就批示應即槍決。後人研究歷史時都搞不清蔣總統判案依據是什麼,只能猜測或許是凴當日心情。歸根到底,當一個社會人治大於法治時,嚴厲打壓異見者聲音和出現冤假錯案就會成必然,無辜的生命就這樣消逝在傲慢無理的獨裁者手上。根據有資料可查的部分,大約一萬多件政治檔案裡,蔣介石「介入判決」的案件高達三千多單,其中有876筆被判死刑。當年被關的人裏面有沒有「共匪」,大概是有的,否則2013年内地在北京西山設立的無名英雄廣場也不會包含紀念潛入台灣的間諜。但有部分其實是被誣陷的路人甲或者嚴刑逼供下被迫認罪的人,也有部分政治犯是因爲保有了不被執政者所容的獨立思想才深陷囹圄,換句話來説,并非人人都是「共匪」,但執政者認爲你是你就是。這點在電影的結尾也有揭示,高高在上的新生營隊長因爲背後的政治勢力失勢,一被告發立刻就被抓起來了,諷刺的是他被抓走之前還不忘恭恭敬敬向蔣介石的照片敬禮。

電影裏面最立體的人物應該算是嚴水霞(嚴桑)了,演員的表演很真摯細膩。我比較不喜歡的是電影為嚴桑設計的涉及政治的對白,嚴桑是一個溫柔又獨立的人,在影片中喊出一些比較口號式的對白時,感覺有些生硬。嚴桑帶給我最大的淚點在獄方拿嚴桑兒子最新照片利誘她簽下「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血書時,已經被迫與兒子分離4年的嚴桑寧願不看照片,也不簽血書,起身決絕離開,悲痛萬分地説了一句,「我們母子無緣。」我瞬時淚崩,想到如今還有很多人要忍受骨肉分離,孤身承受因爲思想帶來的罪,「政治犯」何時才會真正成爲歷史的一個詞條呢?

《流麻溝十五號》最值得表揚的是認真還原了各個政治犯的方言。印象中,我有看過的台灣電影不是講國語就是台語。《流麻溝十五號》一開頭部分,看到女囚犯在監獄裏説著不同的方言,我就有點懵了,言辭之間又提到共產黨什麽的,差點以爲自己在看内地的主旋律電影。但也很快想明白過來,當時台灣社會的組成人口有原住民,本省人和外省人,當局還沒能貫徹執行國語運動,大家自然是在各說各方言了。導演這樣的安排,讓電影變得更貼近真實,片尾也看到了各種方言的指導老師出現在致謝名單中。我聽出了台語,客語,四川話和廣東話,除了廣東話,其餘方言我都要靠字幕才能明白講什麽。曾經看過傳媒報導,白色恐怖受難者中有過半數為本省籍、少於半數為外省籍,不能被忘記的是還有少數是原住民。雖然數據上看來本省籍受難者最多,但當年外省籍只佔了台灣人口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外省人受難數字佔外省人總人口數的比例是遠高於其他人的,如此一來,獄中外省方言之多也就不奇怪了。

電影已經看完好些天了,腦海裏還是有揮之不去的悲傷。我知道今日的綠島上有人權紀念碑,上面刻滿了受難者的名字,在名字的盡頭,選用了綠島曾經的政治犯柏楊的一句話:「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令人倍感遺憾的是,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仍舊有很多人,爲了被囚禁的親人,長夜哭泣,不知何日才是盡頭。


PS. 看完電影,我其實還有一個很小的感想,台灣解嚴已經35年,近年,香港人申請定居台灣時,要求自證不是間諜的情形確實有發生,讓我有種「匪諜就在你身邊」的魂魄還在世間游蕩的感覺。

《流麻溝十五號》電影海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