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樂
閣樂

讓我快樂地躲在閣樓,可以嗎?

讀書筆記:《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一部女性主義者宣言》第一章

初步覺得這本書有明確的批評對象,若然對現時西方女性主義發展的狀況不太了解(<<<也就是我,哈哈),或許會覺得作者講得有點空泛,因為可能連作者批評的是誰也弄不清。或者說,這本書屬於比較進階(但文句是顯淺的):對女性主義有一定認識,希望反思這套理論,或聽一些未必太主流的意見,那麼這本書會挺適合你。

閱讀筆記(打**的地方是我的反思)

閱讀範圍:第一章〈普世女性主義的問題〉

《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這本書圍繞着反對普世女性主義(universal feminism)而展開。從第一章〈普世女性主義的問題〉可見,普世女性主義有以下的特徵:

1. 主張「每個女人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作者指出,女性主義原本是「一小群倡議分子、基進主義者與怪人們,要強迫這社會向她們靠攏(頁15)」,因此會以激進手段爭取訴求。普世女性主義者出現後,希望吸納更多人加入「女性主義」這個群體。她們經常作出這樣的遊說:「如果你相信男女之間應該要同工同酬,或者認為女性有權利為自己的醫療或生育規劃作主,那麼你其實就已經是女性主義者,[......](頁13)」

**如果向一個從未接觸女性主義的人簡單介紹女性主義,我大抵也會採用類似上述的說法:消除性別不平等是核心,具體一點來說有這些、這些、這些提倡──不過不會說最後那句「那麼你其實就已經是女性主義者」。我覺得認同女性主義的核心/主要/主流概念,與成為女性主義者,中間存在一段距離,後者對女性主義有較深刻的認識,而且具備行動力。**

2. 「創造友善版本的女性主義」

普世女性主義者積極吸納更多人加入「女性主義」群體,原因很容易理解。直觀地想,多些人參與,可以壯大女性主義在社會上的力量,幫助推動女性主義。但問題在於,一方面,若女性主義者堅持激進的主張和行動,將難以吸納更多人(女性)加入這個群體;另一方面,社會大眾會對女性主義者激進的主張和行動感到反感。為此,普世女性主義者採取兩種應對方法。

  • 方法一:反對(甚至攻擊)基進女性主義者+降低成為女性主義者的「門檻」

「重新打造一個品牌,讓女性主義變得不那麼有威脅性、讓人比較容易接受。創造一個方法,告訴女性,無論她們怎樣過生活,她們已經是女性主義者了,她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自己身上的標籤。(頁25)」因此,普世女性主義者「幫忙消除它自身基進的歷史」,「由於試圖與那些燒掉胸罩、而且腋下毛茸革的恐怖女人保持距離,她們徹底否認與遺忘上個世紀的女人做過的所有美好貢獻。(頁25-26)」

由於普世女性主義者反對激進路線,她們把女性主義簡化,去除激進的主張,

大大降低了成為女性主義者的「門檻」。又或者說,她們「取最大公因數」,只要認同某些不具備爭議的提倡,例如上文所指的「相信男女之間應該要同工同酬」,便可自稱為女性主義者。而在作者等基進女性主義者眼中,這些人稱不上女性主義者。具體例子如下:

「過去採取政治與社會學式的角度,來理解女性生活中面臨的壓力,現在全都改由個人選擇來理解。舉例來說,我們的文化中逼迫女性走向婚姻的實例比比皆是,包括影視中的浪漫愛情敘事,或者政府的健保政策與報稅優惠。自古以來,婚姻制度就一直用來控制女性、將其貶為某人的所有物的方式──結婚儀式中的各種視覺設計,以及用來描述妻子、丈夫的用語,仍然高度乘載這種象徵意涵。然而,若你想結婚、選擇要結婚,而你同時自認為女性主義者,那麼你結婚這件事,就順勢也成為一個很女性主義的行為。(頁27)」

**這個例子所批評的似乎是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利申:我比較認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但部分描述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不太吻合。比如說,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重視個體接照自己的意願作選擇,但不等於她們用了個人選擇來理解女性生活中面臨的壓力。另外,站在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立場,女性選擇結婚確實沒有問題,但結婚不會因此順勢成為「很女性主義的行為」吧?

關於選擇結婚等同助長父權制度之類的論述,近來我愈來愈反對。不過想法有待整理**

  • 方法二:宣傳成為女性主義者能使生活更美好

「如此一來,女性主義儼然成為另一套心靈自助的系統,以及告訴女性應該要有更美妙的高潮、要賺更多錢、要更快樂、在家中或在工作場合都要享受更多權力的另一種聲音。現在的目標是要自我培力──這也是這陣子許多女性主義者很愛掛在嘴邊的字。要有能力活出自己選擇的人生,而不需要關心生命可以或應該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心靈自助的文化必然會把個人從他們身邊的社會脈絡中移除。這個文化告訴你,你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你的快樂操之在己。(頁27-28)」

**我覺得,年輕一輩普遍都不再相信心靈自助系列(即心靈雞湯)。我的疑問是,時下女性主義有變成心靈雞湯的趨勢嗎?因為不熟悉相關論述,我未能下判斷。概括地說,作者認為部份人提倡自我培力(即empowerment,香港一般譯作「充權」),著重個體的轉變(就像心靈雞湯那樣,覺得個體只要正向思考便會快樂),忽略外在社會對個體的壓迫。當心靈雞湯認為一個人不快樂,絕對是因為人的內心出現問題,另一個極端是認為問題絕對是由社會造成。是否可以結合兩者,既承認組構性問題要透過改變社會來解決,同時檢視哪個問題是個人的缺點所造成?(我始終相信,有些情況可以透過使自己進步或改變而得到改善。)

基進女性主義者認為其他流派的女性主義者的主張不夠革命性。「要有能力活出自己選擇的人生,而不需要關心生命可以或應該可以變成什麼樣子。」這一句反映了基進女性主義者這種想法。

作者給我的感覺是,第二波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才是女性主義的「正宗」。當普世女性主義者出現,批評第二波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更改變女性主義的含義,在作者眼中,這些人得到前人努力的好處,卻想撇清與前人的關係。**

註一:起初我在想,這種說法在西方世界真的變得很流行嗎?後來偶爾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噢,真的有一模一樣的說法。我突然明白,原來這本書是衝着這派人而出版的。普世女性主義者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具體──因為作者從來沒有指名道姓,而現在,我至少可以舉出一個例子。(笑)

〈「如果你相信平等,你就是女性主義者」女人節倫敦直播!艾瑪華森十句精彩的性別宣言〉http://womany.net/read/article/6949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