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樂
閣樂

讓我快樂地躲在閣樓,可以嗎?

我對短期義教的疑問

最近跟朋友聊天,正當其中一人興致勃勃地分享義教的意義,我卻不期然地表達了我對義教的質疑。事後,我覺得自己把話說得重了一點。可是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對短期義教懷着着很大的懷疑。

我定義的短期義教,是那種到境外貧困地區幾個星期的義工服務,有的甚至短至不夠一個星期。這種服務在大學裏面挺流行的,通常作為假期的活動。這服務一般是一次性的,也就是義工不會在往後繼續到當地服務同一批對象。網上有文章分享說,小朋友剛剛跟義工建立感情,卻要離別,其實不太好。(有時服務對象是孤兒院小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有義教團隊到訪,在我的眼中情況更不理想。)再者,這麼短的時間能教授多少內容、跟小朋友原本的學習是否配合,也是疑問。我並非否定參加者的善心,也不否定活動對參加者的意義,例如認識貧困地區的狀況。我只是在想,短期義教會否滿足了都市人對行善的渴求,但其實對服務對象的意義不大?

------

朋友覺得,義教老師的獨特之處在於讓小朋友看到外面的世界。而我卻正正對這一點充滿憂慮。

一個生活在貧窮山區的小朋友,想法可能很簡單,對物質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現在網絡發達,情況可能已經改變了,但我姑且這樣子假設。)當小朋友看到一群來自發達、富庶地區的大哥哥大姐姐,跟自己的差距實在太大的時候,究竟會有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

支持義教的人會覺得正面影響居多,因為小朋友可以擴闊視野,知道外面世界的狀況,因此產生努力向上爬的動力。可是我在想,如果義工帶給小朋友光明的希望,但義工離開以後,小朋友沒有得到其他支援,一切跟以前的話,其實還是沒辦法解決困境,甚至令小朋友更加失望。

以前曾有一次勉強算是義教的經歷。說是勉強,因為我和其他團員只教了一節課。那是一群農民工子弟,學校特地抽出一節課,讓我們跟小朋友進行活動。大家商討以後,決定其中一個環節鼓勵小朋友追求夢想。我知道我為人有時太消極,但我只是想,小朋友不知道夢想的重要性,還是現實條件不允許他們追夢?如果是外在環境的限制,那麼,當我們沒有幫小朋友跨越限制,只管在一岸鼓掌喊加油,這是負責任地做法嗎?

回到短期義教的問題。如果我們只告訴小朋友,外面的世界很大,小朋友因此而嚮往外面的世界。對他們來說,最直接的方式是好好念書。能力較強的小朋友可以突破環境的限制,在學習上獲得成果,因而有機會到大城市發展。可是對多數的小朋友來說仍是遙不可及。另一方面,如果義工處理得不好的話,小朋友可能開始對物質有所追求,變得只想賺錢。更讓我糾結的是,富庶地區其實也充滿了問題,義工會否給予山區小朋友錯誤的期望?(以前大家覺得寒門弟子考上好大學的故事很勵志,可能近年開始多人關注,他們考上了以後會怎麼樣?比較正面的學生會繼續積極向上,但還有很多人見識到大城市的面貌以後,感到更加乏力,因而迷失。)當然不是說,我們不要鼓勵窮困孩子向上流,我只是擔心我們沒法給予他們足夠的輔導,導致他們的認知有偏差。

------

我在基層長大,所以對窮困小朋友面對的困境感受比較深,所以我總是想像,如果我是接受短期義教的小朋友會怎麼樣。我這篇文章可能把事情想得太負面,而且可能包含很多偏見,畢竟我其實沒參加過短期義教團。實際上,短期義教的成果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活動組織得好不好、對當地情況的認識足夠與否、義工的投入程度等,還有小朋友的個性。像我自己,從小就是很敏感,所以我未必喜歡這種活動。但如果是外向開朗的小朋友,可能想法簡單多了:有大哥哥大姐姐跟我們玩,教我們一些跟平日課堂不一樣的事物,很好啊!不過總括來說,我還是覺得如果真的想義教,時間長一點較好。短則一個學期,長則幾年。這樣的話,義工才能夠給予小朋友比較實在的支援,跟小朋友的交流不會流於表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