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OTOYA
KINOTOYA

自由就是____

當香港與華府的警察都扣下扳機。

第二篇碎碎念日記,沒有重點只是想要發洩。

遠端工作進入不知道第幾週,彷彿精神時光屋一樣偷走了我的時間,而我偷走公司的薪水。在全世界陷入封鎖與隔絕成為社會常態的情況下,渾渾噩噩度過人生成為一件不足已大驚小怪的事。

(抱歉這是假的,最近CDC記者會不停的+0,+0也召回了家人對我轉正升職加薪的聲聲喚)

疫情奪走了這個春天,也永遠帶走了某些不會歸來的人。

我很慶幸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上,災難帶走的死亡數字遠不及世界各地。值此經濟寒冬之時,生活的同溫層內、社交圈、娛樂圈、各式各樣的平台倏忽陷入死寂,過去那種每日爆炸式的資訊推送、活動倡議、議題討論、重大新聞都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兢兢業業的對待每一個日子,一步一腳印摸石頭過河、或打開電視看看大家熱議拿一千換三倍。

沒有演唱會、沒有娛樂展演、沒有新書、沒有新片、沒有實體活動,原來人的生活能夠如此死氣沉沉,打開手機也沒有話題可聊。就這樣,夏日夾帶高溫與水氣來臨。

又來到一個夏天,去年的這個季節,我們經歷了一次劇烈動盪,動盪的餘波一直持續到今年冬天、被更大的波瀾掩去聲量。發生在香港的事情震撼了亞洲這極,傳播到世界──如今,類似的場景在全球的另一極。

BLM(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是這個月最大的國際新聞焦點。來龍去脈看過新聞的都已經知曉,這場以黑人平權為主旨發起的社會運動,一個黑人的死亡、一通白人女性的電話,在美國的各處點燃示威的火花。伴隨著經濟凍結的陰影、中央與地方自治分權的對立、疫情傳播的混亂與焦慮不安,種種負面效應的疊加,讓號稱最自由的國度蒙上一層彷彿是芥末日的陰影。

在鎖國隔離的現況下,國際新聞的熱量似乎並沒有傳遞到我的生活社群中──至少沒有像疫情之前大家對國際社會那樣的高度關注。

媒體更願意將資源聚焦在疫情、聚焦在國內社會、聚焦在經濟、聚焦在施政及選舉。真正在我生活圈開啟討論的,只有一位海外新加坡友人,他和我提到新加坡社會有非常多的年輕人相當關心BLM運動、但也出現了嘲弄理想主義的反彈聲浪。(我告訴他台灣這裡連一般社群討論都沒見到多少聲音)

由於有色人種的議題實在很難打進我的生活圈,我對這件事也只有粗淺了解。但首要吸引到我關注的問題是:美國政府當前面臨的麻煩,就和香港發生的事情如出一轍。

那就是警察機關、或者說公部門,對公民施加過度暴力,導致警民互信被撕裂的問題。

穩定的現代社會,仰賴的是長期以來族群之間培養的信任資本。無論是人種之間、性別之間、或是公部門與人民之間,信任資本一但破碎,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去修復、去挽回。香港的社會經歷過無盡的撕裂,現在的景況是無盡的撕裂與失序;而美國政府,有辦法挽回失散的民心嗎?

或者說,失控的警察暴力,以及被挑起的群眾暴力,仇恨相互滋長的連鎖該如何停止?

警察攻擊人民,人民怒不可遏,公部門譴責暴徒並宣揚武力,挑起人民更大的怒火。

前幾天和朋友喝咖啡,不約而同的對他國社會產生如此的混亂感到憂心。疫情已經讓社會陷入停擺與焦慮,經濟的停擺又讓社會治安逐漸失序、讓社會對未來的信心跌落谷底,社群網站上對爭議衝突的病毒式傳播,在此時此刻又醞釀出更加負面的能量。

媒體輿論對示威者的犯罪行為的聲討與標籤化、領導人對示威者的不尊重及恫嚇,以及持續發生的、地方政府與中央在立場上的對峙,這些分裂的聲音,一而再地讓身歷其中的人難以付出信任。

或許唯一的不同在於,民主社會的政府需要對人民負責,只能祈禱選票能夠帶來足夠的約束力以及壓力的宣洩吧。這問題要如何收場?只能祈禱美國的國家機器動的厲害一點,與民間盡快達成共識緩和情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