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y 猫灵 ⁜ 野薄荷 ⁜ 雪树
Rainy 猫灵 ⁜ 野薄荷 ⁜ 雪树

文字爱好者,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去读我爱读的书籍

“孩子,考倒数第一,我也很满意”

孩子们的期末成绩刚陆续公布,表哥家就炸开了锅。

蛋蛋的小表哥昊昊,这次期末考试不太理想,小学五门课,拿了1个B、3个C、1个D,把表哥表嫂两人气得够呛。

表嫂纳了闷,她说:

“刚开学的时候,他考了2个A、3个B,我当时为了鼓励他,还给他买了最新的电子手表,让他好好学。

结果期中考的时候就有C了,我当时还没在意,现在倒好,D都给我考出来了,小白眼狼,我平时买那么多玩具都白奖励了!”

其实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个好成绩,都会像昊昊妈一样,使用这种“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好好学习。

“你下次进步10分,妈妈给你买一辆小汽车”

“你今天好好练琴,妈妈给你50块零花钱”

“你这次进班级前5,爸爸妈妈带你去游乐场玩一天”

......

家长们始终觉得,给孩子的诱惑越大,孩子就会越努力奋斗。

可即使一次次给奖励加码,孩子最终获得的成绩,也还是不能尽如人意。

是咱们的孩子真的只能学成这样了?还是咱们用错了鼓励方法?

今天晨妈就来给大家好好盘一盘,咱们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被奖励。

01

物质奖励是最坏的

学习“催化剂”

前段时间,晨妈抽空在家追了《小敏家》,刚看几集就被秦海璐演的李萍拿捏住了!

女儿心情不好?买名牌包包!

女儿不想学习?买限量玩具!!

女儿不想出国?买新款衣服!!!

萍姐对女儿是既费心又费钱,每天都在给女儿买买买送送送,只盼她能够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可就算萍姐这么努力地鼓励女儿学习,陈佳佳的成绩还是不理想,即使选择了艺术这条路,也还是没能考上大学。

很奇怪,明明李萍和昊昊妈,都将物质奖励作为了孩子的学习催化剂,可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没有被“助燃”呢?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针对这种现象,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

他找来了两组学生一起完成难题,给其中一组“每完成1道难题即可获得1美元”的报酬,而另一组则什么也没有。

刚开始,有报酬的学生确实十分努力,可一段时间以后便放弃了解题。

而没有报酬的学生,即使是休息时间也在埋头解题,他们对题目的兴趣程度,明显在增强。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时,如果提供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从而降低工作动机。

这也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使用物质奖励,也许会刺激孩子一时用功,但也会带走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丧失学习真正的意义。

一旦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再多“诱惑”也只会助使孩子越学越差。

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也无法从中获得成就和满足,那么对学习无法保持恒心,便是理所当然。

虽然家长想激励孩子的本意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存在欠缺。

要知道,凡是能用金钱、物质交换的,其实都不叫教育,呈现出来的也不过是短暂的成果,它始终无法内化进孩子心里。

作家尹建莉曾说过:

“把奖励当做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

学习从来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将学习纯粹的本质,变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学”,这样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充实和满足感,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

这比再多的奖励,都来之有效。

02

父母的态度

决定孩子学习兴趣的浓度

其实很多父母,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极度双标。

孩子考的好了,恨不得摘星星摘月亮,鼓励他下次再接再厉;

考得不好,就黑着脸给孩子安排各种试卷、补习班。

在《小欢喜》中,童文洁就把父母的这种双标态度展现的淋漓尽致。

听说儿子方一凡考试成绩涨了57分,立刻兴奋地带着孩子们去餐厅大吃一顿。

原本是一顿开心的家庭聚餐,结果吃饭中途收到老师电话,得知孩子分数虽涨,实则全区排名还下降了,依旧上不了大学。

一听到这个消息,童文洁的态度立刻365度大转变。

不仅在公众场合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不管孩子吃没吃完饭,直接拖着方一凡来到辅导班补习。

这一举动,直接点燃了孩子小宇宙爆发的导火索。

父母对待孩子成绩的双标态度,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就是为父母学习的机器、争面子的工具。

考得好就有糖吃,考得不好就只有冷脸和指责。

这让晨妈想起了2016年河南省高考语文作文题。


满分孩子就有亲亲,不及格的孩子只有巴掌。

以成绩的浮动作为赏罚标准明显不合理。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孩子的兴趣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甚至会产生逆反和抗拒的心理,变得越来越抵触学习。

其实世上根本没有完全不在乎成绩的孩子,考取好成绩,他们当然会有成就感,考砸了也会内心打击和失落。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用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成绩,也要用多面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孩子考得再好,都不必过度夸张和兴奋,给予口头的赞扬和肯定,认可孩子的进步和努力,满足孩子对学习的成就感。

孩子考得不好,也不要过度指责,应当陪伴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发现孩子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孩子总结经验,鼓励下次再接再厉。

让孩子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看父母眼色的工具人,这样才能真正感知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03

学会正确的奖励方式

孩子更具学习力

几乎每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籍都会提醒你,奖励具有副作用,它可能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

那么咱们想奖励孩子,就一定是错的吗?

不一定。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迟迟得不到奖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都会逐渐丧失和下降。

这样一来,还是难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培养学习积极性。

所以适时适当地奖励孩子,也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决定奖励是否对孩子有积极作用,其实还得看父母“奖励”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给到了正确的“奖励”,孩子也会从中获取正面能量,得到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1. 奖励不要局限于“好成绩”

作家王开东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的儿子在二年级时考了班级倒数第二,他在试卷上签完名后,对孩子说:

“考试只是检查你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无论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依然爱你。

因为很多美好的东西是考试考不出来的,比如你的诚实、勇敢、善良,还有你的坚强,爸爸对你非常的满意。”

深以为然。

孩子考试失利其实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包括健康、心理、学习状态、兴趣等等。

家长可以借机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他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空凭一纸分数,来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

孩子的人生里,并不全拿成绩标榜,我们也应当发现他们其它的美好品质,然后鼓励他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2. 不和孩子约定奖励内容

《驱动力》的作者丹尼尔·平克在书中将奖励分为“如果……那么……”型和“既然……那么……”型两种奖励模式。

举个例子。

妈妈A:“如果你下次考了90分,那么妈妈就给你买一辆小汽车。”

妈妈B:“既然你这次考了90分,那么妈妈奖励你一辆小汽车吧~”

不和孩子提前约定好奖励的内容,会给孩子惊喜感,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大的鼓舞。

如果提前做好奖励约定,再和孩子“讨价还价”一番,鼓励孩子的初心就在无形中变了味。

咱们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学习和进步,不是用来和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自己真心喜欢的内容。

学的出发点和收获人,永远只有自己,不因为获利多少而决定学或不学。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过程比结果更值得奖励

在《爸爸去哪儿》中,林志颖带着小小志一起参加“小猪赛跑”的比赛。

可小小志的小猪,迟迟不肯出发,比赛一开始,他们就落后了一大截。

孩子都是有胜负心的,看到自己赢不了比赛,小小志立马嚎啕大哭,不愿再继续。

林志颖说:

“我要教育他‘一定要努力’,而不是一定要赢,只要坚持下去,第三名也是赢。”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虽然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成绩,甚至还有些退步,但他们确实付出了努力。

如果我们只拿结果说事,孩子就会忘记努力的本质,有些孩子甚至会“投机取巧”,选择抄一个好分数,或是回家欺骗家长。

这些都是咱们引导教育的失败。

奖励并认可孩子努力的过程,会为他们大大增强自信心,更能激发孩子追求目标的斗志。

这才是咱们奖励的真正目的。

4. 精神奖励比物质更有效

其实“奖励有害论”的核心,在于拒绝物质奖励。

不要用金钱、玩具去鼓励孩子,不给孩子的成绩明码标价,才是不破坏孩子学习力的正确做法。

那么咱们可以奖励孩子什么呢?

不如试一试下面这些:

一次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共同制作一顿美味的晚餐

一次当父母“一日小老师”的机会

一次安排家庭生活费的工作

......

以上的每一种,都能让孩子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体验,收获到更多的成长和感受。

奖励不一定非得是物品,也可以转换成其它更有意义的活动。

相信孩子一定会从中收获更多。

对待孩子的成绩,咱们不仅得平常心,还得将好成绩坏成绩一碗水端平。

改掉自己用金钱奖励孩子的坏习惯,用真心的赞美和肯定,发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咱们一定要耐心培养,才能浇灌出更美的花朵。

原文:https://www.sohu.com/a/519643689_715491?scm=1002.590044.0.10373-1022&spm=smpc.ch25.content1-n-2.1.1643367088591iq564W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