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y 猫灵 ⁜ 野薄荷 ⁜ 雪树
Rainy 猫灵 ⁜ 野薄荷 ⁜ 雪树

文字爱好者,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去读我爱读的书籍

小镇女孩VS海淀姑娘:花大钱培养的孩子,还不如散养的挣钱多

(编辑过)

我看过一个视频,两个同年出生的女孩,在沙发上回顾自己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

一个在江苏小镇被散养长大,一个在北京海淀被精心栽培,现在做着类似的工作,在同一个房间里谈笑风生。

用世俗点的话说,中产阶级用精英教育模式,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精心培养的孩子,现在的成就跟一个农村出身,被散养长大的孩子类似。

这鲜明的对比,吸引我从头到尾看完了这个视频。


放养的小镇姑娘VS精心培养的海淀女孩

小镇女孩刘梦娜,1992年出生在江苏江阴的农村家庭里,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都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刘梦娜说,她学习成绩很差,有一天拿了张四五十分的试卷回家,爷爷看到后破口大骂,把饭桌上的她赶出去站在门口。

刘梦娜哇哇大哭,爷爷继续对着她吼,“以后要不要好好考”?

听刘梦娜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海淀女孩王逅逅的表情有点难以置信的疑惑。

王逅逅,出生于北京海淀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模式。用刘梦娜的话说,她们俩的教育背景有鸿大的差距。

王逅逅上小学,父母创业做出版社。打开门,外边的编辑在编书,扑面而来的是知识的海洋。

王逅逅也有刘梦娜类似的经历,她有一次英语没考好。不过父母没有像刘梦娜爷爷一样责骂她,反而是爸爸特别自责,他觉得孩子英语不好是自己的失职。

从那以后,爸爸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督促王逅逅背英语课文,一直到高中。爸爸以身作则的陪伴式教育,让王逅逅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所以,她听到刘梦娜考砸被爷爷骂之后,下意识地问了一句,“那他有没有说帮你?”

看到这儿,我想起“何不食肉糜”的典故。王逅逅眼里父母理所应当的帮助,对刘梦娜来说却是奢侈。

刘梦娜生活在农村,爷爷吃了没文化的亏,对她学习成绩不好才会反应这么大。

在他的观念里,让孩子学习是老师的事,况且,他就算想帮也无能为力,只能用骂和吼,表达自己的愤怒。

王逅逅笑着说“看来骂也是管用的”,对刘梦娜来说,爷爷的骂确实点醒了她,让她开始努力学习。

但打骂这种方式,不是对每个人都管用的。如果刘梦娜能有王逅逅的学习条件,也许她能做得更好。


为了不洗碗学习VS为清华北大学习

到了中学,小镇女孩跟北京姑娘的差距就更大了。

刘梦娜转到贵州一所学校,没有直达公交车,她每天要走半小时山路去学校。身体上的劳累加上叛逆期,她跟妈妈说不想上学了。

妈妈说,不去也行,你自己赚钱去吧。刘梦娜就去自家餐馆里洗碗,洗了半天累到不行。为了不吃生活的苦,她又乖乖回去上学了。

刘梦娜说起走半小时山路去学校的“苦日子”,不食人间烟火的王逅逅,想起高中时读过的《国家地理》杂志,觉得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很美。

这段小插曲,再次暴露了两个人迥异的生活环境。

王逅逅的中学时代,是无数海淀家庭的写照。

补习班的老师在前边讲课,学生在中间听课,家长在后排学习。王逅逅的妈妈,就是家长中的 一员。

王逅逅所在的学校,每年有七八十个能上清华北大,学生们都憋着一口气,为什么上清华北大的不能是我?

所以,他们都格外用功,学校5点半放学,他们经常自发学习到11点。

王逅逅说,在学校能遇到很多大神,模拟联合国、做乐队、做体操,同时做很多事情,还能考年级第一。

看过太多大神,学生的潜能和斗志被充分挖掘。丰富的社团活动,自主学习的动力,考上清华北大的决心,是王逅逅多彩的高中生活。

相比于王逅逅,刘梦娜的高中就太单调了。早六点到晚六点的学习,晚上强制性的自习课,老师会突然出现在后门偷瞄学生的一举一动,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高三那一年,刘梦娜还在昏天暗地做江苏各个地方的模拟卷,王逅逅出国交流了。

出国后的王逅逅,主动提出要转到市里一所开办大学课程的高中上课。没有人接送,她自己在冰天雪地里,等一小时一趟的公交车。

她就这样上午在小镇上课,下午去市里上课,风雪无阻坚持了半年,回国后还写了本书。

再后来,到了高考报志愿的关键时刻。刘梦娜一个人,没有互联网,没有人帮忙,稀里糊涂报了服装设计专业,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学四年。

王逅逅的大学生活,同样目标清晰,丰富多彩。她大三去纽约时报实习,又以此为跳板去了真格基金,后来又创业,做自由撰稿人,开淘宝店。

她说,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她看得到地上的一个个珍珠,会想办法把它们串起来。

可对刘梦娜们来说,珍珠可能只是不切实际的奢望而已。


一人用力VS全家托举

现在的刘梦娜,做自媒体是小有成就,王逅逅经营自己的淘宝店。如果只看收入,也许刘梦娜会更胜一筹。

刘梦娜问王逅逅,你这样的履历,为什么不干一份更赚钱的工作?

王逅逅说,这么多年来,她都是被迫竞争,但现在她不想卷了,她想做的是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小镇姑娘刘梦娜和北京女孩王逅逅,在经历过迥异的教育之后,现在的“成就”看起来差不多。

只是这一路走来,刘梦娜是跌跌撞撞,中间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她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王逅逅的人生就惬意了很多。她的每一步都有家长的用心栽培,有她自己的盘算。即使大环境发生变动,她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父母的用力托举。

刘梦娜因为家境原因,在学业上、在重大的人生选择上,父母没办法指导她。但父母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了她最大的支持。

爷爷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用他能想到的办法,让刘梦娜好好学习;叛逆期的她不想上学,妈妈让她体验生活的苦,进而体会学习的好处。

在家境一般的农村,供一个大学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种托举,虽然比不上王逅逅父母的精英教育,也给了刘梦娜足够的底气。

我就在想,对孩子来说,有优渥的物质生活和教育环境,固然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但如果没有,孩子还能靠什么实现所谓的“逆袭”呢?

这让我想起北大的放牛娃博士肖清和。

肖清和出生在安徽潜山的小山村里,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上学的钱,只能多上一年幼儿园,白白荒废一年时光。(话说现在都流行晚上学,我觉得肖妈妈是歪打正着了!)

母亲性格暴躁好强,经常跟邻居吵架发生矛盾,父亲又软弱,一家人经常被村里人欺负,他小时候就曾经被人拿粪勺盖在头上。

母亲受不了任人欺凌的日子,跟父亲离婚了,留下11岁的他,和6岁的弟弟。

在他12岁那年,父亲不肯卖猪给他交学费,他没学可上,跟人出去打工,辛辛苦苦好几个月,只赚了75块钱。

家里的猪也没保住,因为父亲偷别人东西被抓到派出所,只能把猪卖掉交了罚款。

母亲听说了他的遭遇,不顾众人反对把他接走,送进学校从五年级开始读,肖清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改嫁后的母亲经济窘迫,可她不顾继父家人的阻挠,坚持让他上学。难能可贵的是,继父也支持他上学,不过,偶尔还是会因为旁人的挑唆对母亲大打出手。

这一切母亲都忍了下来,因为她要让儿子上学,要让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肖清和回忆说,上学的时候,他从不担心成绩,只担心学费。在他初中、高中、大学时期,他得到很多人的帮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肖清和的经历,感动了很多人。通篇后记看下来,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的母亲。

为了让他上学,母亲承受了很多,改嫁后被冷眼嘲笑,被家暴,但母亲没有退后,她也在用力托举儿子的人生。

肖清和也没有让母亲失望,用优异的成绩,不惧挫折的勇气回报了母亲。

只看“起跑线”,王逅逅们把刘梦娜、肖清和们远远甩在身后,不管他们如何努力,都难以享受到王逅逅们拥有的资源。

可他们依然在奋力追赶,让他们步履不停的,除了自身的坚持不懈,也有家人的奋力托举。

刘梦娜说:“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我不能去要求父母怎么样“。

她把自己比喻成不新鲜的原材料,但她可以自己加调料爆火猛炒,把先天不占优势的原材料,变成一道美味佳肴。

最后,我只想说,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但我们能给孩子的爱和支持是无限的。

这些无限的爱和支持,才是真正的富养,是孩子奋勇向前的源动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