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y 猫灵 ⁜ 野薄荷 ⁜ 雪树
Rainy 猫灵 ⁜ 野薄荷 ⁜ 雪树

文字爱好者,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去读我爱读的书籍

日本教育: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国家对孩子下血本的教育

相比于更多理论与课本上的应试知识,日本更善于在耳濡目染间,教会孩子责任、尊重、勇敢与爱。从交通安全、到礼仪教育;从居安思危,到传承古典。日本在教育这条路上始终步履不停。

2018年11月,一则名为“超硬核安全教育!日本替身演员示范车祸瞬间”的视频刷爆了网络。

视频中,位于当地高知县的某中学,为了能快速、直接、有效的给孩子们上一节交通安全课,特意找来了一组专业替身演员,在学校操场为孩子们现场演绎多幕触目惊心的“车祸瞬间”。

和以往影视剧、科幻大片里的特效炫技不同,这一次替身老师所呈现的,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事故经过。

在这其中:

有因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忽然猛冲马路,导致司机来不及做出反应,从而造成的“鬼探头”事故;

有因在骑车或走路过程中,未注意躲避大型车辆,在其转弯时被卷入车底的“内轮差”事故;  

有因过马路是打电话、撑伞、嬉笑打闹而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导致与车辆剐蹭的“人为车祸”;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日本从不会手软。”

这不仅体现在安全教育之上,更体现在其独特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 。

在日本,所有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会奉行“七分饱、五分暖”的原则。饭不能吃全饱,衣服只能穿半暖,这是当地人民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独特手段之一。

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耐寒训练,日本所有的学校都只在冬季开运动会,而且是全员赤膊上阵。

在有些田径项目开始前,老师会要求孩子把上衣脱掉,并用热毛巾摩擦身体,以此来更快的挥发体内热量。

运动场上,老师会根据小朋友的年龄设置不同的赛程。在比赛过程中,就算有小朋友因天气太冷嚎啕大哭,家长和老师也只是会在一旁鼓励,并不会上前阻止。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这样强行“耐寒”的运动是拔苗助长且惨无人道的,但这却是日本教育中的一个“传统项目”——

古代的日本地瘠民贫、物资缺乏,棉花与布匹常常为奢侈品,人们经常衣不蔽体。所以为了不让孩子遗忘历史,这样的训练成了当地的冬季必备。

一来强身健体,二来忆苦思甜,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日本学校在运动场上的“较量”可不只有这些: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团体协作的习惯,培养超强的集体荣誉感,学校只会在团体项目中设置“冠军”奖项;

在体育考试时,跑的有多快、跳的有多远并不能最后决定一个人的成绩。因为老师会将孩子这一次的成绩与上一次做比较,只要有进步,那成绩便不会低;

每个学校还会特意设立专门的武士道馆,以此来从小培养孩子们永不服输的精神;

为了让孩子学会游泳,日本当局甚至会将“修建游泳池”写进教育法之中。因为在这样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他们必须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掌握这项求生技能。

有的学校甚至还会故意要求学生不穿泳衣,以免在意外发生时,孩子因衣物的阻力而溺水。

“健康的体魄是成功的第一桶金”,这是日本教给孩子的第一件事。

虽然每当表演结束后,替身老师都会立马起身,告知学生“本次事故纯属虚构”。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是给孩子们留下了不小“心理阴影”。

撞飞、辗轧、翻滚…当之前存在于课本、电视里的恐怖灾难场景就这样活生生出现在眼前时,在场所有孩子的表情,都只能用“惊呆了”来形容。

虽然课堂氛围相当严肃,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一节课虽然时长很短,但却让在场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了规则与自救的重要性。

用真人演示车祸,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日本高校第一次开展这样的课程。

作为一个多山的岛国国家,自行车是当地居民在学生时代最常使用的代步工具。

因此为了避免孩子在上学、放学时因骑车发生意外,日本高田农业学校便专门为本校学生设了一间交通安全教室。

在课堂之上,特技老师先向学生们展示了汽车疾速撞向自行车的情况;

再是表演了车辆与骑车者追尾,发生连环撞击的场景;  

还有飞速骑车、横穿马路、忽然转弯等一系列由于忽视交通规则而发生的交通意外。

被撞到支离破碎的脚踏车、身首异处的人体模型、倒地不起痛苦哀嚎的特技老师…课堂中每一次“车祸”的发生,都会引来学生的尖叫。

而除了在中学,日本的小朋友从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被教导识别交通标志,以及不同颜色指示灯的变化代表着什么。

所有孩子在过马路时,都会高举小手,以此来让司机师傅更容易看到自己,而车内人员也会在此情况之下徐徐停下车辆,待确保所有孩子通过后,才会起步开动车辆。

以身试法、肉体撞车,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或许看起来是“残忍”的,但实际上,如此严苛的交通安全教育,却真真实实让日本收获了目前世界上最低的交通事故死亡率,而且这个数字到现在还在递减当中。

有时,用生命去敬畏生命,才是最好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想的防线是一个国家最廉价和最有效的国防。”

而能将这句话奉行到极致的国度里,一定会有日本。

从古至今,当地人们始终相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穷与落后。所以他们创造出了当“二战”的炮火将弹丸之地轰炸到近乎只剩一片废墟时,仅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让所有小学开课的奇迹。

在他们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是高于一切的。这也就决定了天底下最“狠心”的家长一定是在日本。

书包自己背、袋子自己提、再大的物件只要自己提的动,家长便一律不会帮忙。

离开家到了学校,饭自己盛,餐具自己刷,就连桌面也要亲自擦拭的干干净净。

放学时,无论年龄、家庭条件,全部都要自己回家,并且只能步行或者乘坐交通工具。

考虑到安全问题,学校会让住在同一区域的大孩子接送小孩子,一路上有说有笑,到了家门口互道再见,不仅交了朋友,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给予成就感。

日本的小学为六年制。在这期间,学生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数学等基础课程,还要学习怎么“玩”。

和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玩”不同,这种可以搬上课堂的“玩”其实更像是一种手工课程。

学校通过设置一些特殊的课程,教会孩子各种生活技巧——料理制作、蛋糕烘培、缝制衣物,以及简单了解本国的风土文化……

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学习这些东西是浪费时间的,殊不知孩子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理与传承。

日本“七五三”节和奶奶一起穿和服的小朋友

除了课程设置上的别出心裁,这个国度在儿童教育细节上所下的功夫,也堪称“变态”。

众所周知,“礼仪”日本文化的重中之重,因此这也成了当地所有孩子,一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吃、坐、站、念、说,小朋友的一举一动都要在“礼仪”二字之下完成,而这也势必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

过马路必须要排成一路纵队、公共场合不准吵闹、集体出游时必须自带垃圾袋、关门时要看看身后是否有人……

一切行动都要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前提。

过马路后向为自己主动让路的司机鞠躬道谢

即使是在下课离开教室这样的小事中,老师也要带着学生向空荡荡的教室告别,并超大声感谢辛苦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开饭前也会带着孩子一起唱歌,以此来感激辛苦做饭的阿姨与厨师;

这样略显刻意的“感激”也许有些浮夸,但却实实在在地教会了孩子感恩。

勿以善小而不为,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除了上述的方面,日本在某些细节教育方面更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里,小朋友从上幼儿园起就会有大大小小若干个背包,以用来装学生用的书包、毛毯、餐具、衣服、鞋子等一系列生活用品。

在学校,孩子在读书、上体育课、参加重要讲话时都要穿着不同的衣物,就连上厕所也要换上专门的拖鞋,并且换下的鞋子要脱在指定的区域内。

一物一袋、垃圾要进行严格分类、东西要还回原处、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之内进行赴约…这些经常被人忽视的细节,全都成了他们从小就必须遵守的规则。

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在人前大声说话,无论是自我介绍、还是演讲唱歌,如此便可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与胆量。

在如今,当许多亚洲国家还处在“谈性色变”的阶段时,日本在幼儿园时期,便会向孩子们开设性教育课程。

老师会通过图画、卡通的方式,迅速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并让他们知道简单的生理常识,从而来更好的了解与保护自己的身体。

而除了在课堂上下功夫,为了达到全民皆受教育的目标,日本当局也是煞费苦心。

2017年一则“日本一所学校只有11名学生”的新闻刷爆了网络。

在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中央有个小浮岛。岛上的居民不过300余人,而且平均年龄都在 70岁以上。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方寸之地,却仍旧有一所现代化的小学。

截止到2017年的八月份,这里六个年级共有11人,比老师的人数还要少几个,最少时整所学校才有5人。

目前学校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虽然地处偏僻,人也不多,但这个学校依然属于公立。

学校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些破旧,但里面的基础设施却完全不必城市里的学校差。

对于这样的“偏远学校”,政府规定只要学校每次开学能招够10名学生,那就能拿到相应的补贴。

“有孩子的地方,就必须要有学校。”

百年来,日本政府始终将教育作为本国的重中之重。他们始终认为,让全国孩子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是作为权力机关所必须尽到的“义务”。

其实纵观日本的整个教育系统我们不难发现,“幼儿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也就决定了日式教育定是润物细无声的。

相比于更多理论与课本上的应试知识,日本更善于在耳濡目染间,教会孩子责任、尊重、勇敢与爱。

从交通安全、到礼仪教育;从居安思危,到传承古典。日本在教育这条路上始终步履不停。

卢梭曾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行成由于教育。”

从历史来看这一岛国劣迹斑斑,可在教育之上,它或许已经做到了极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