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走過2019] 自由的講和自由的想

#走過2019

敲打了好幾篇標上這個Tag的文章想著要對「大家」長篇大論些什麼,但終究沒寫完。想了想,要紀錄這一年,在成為各種「我們」之前,我必須先是我自己,那不如就拼貼一套年度的所思所想吧。

  
 1 格言 

前大法官許玉秀說: 如果不能自由的講,那就不能自由的想。

你我應該自由的講:不迴避、不遺漏、不嫌麻煩的講,然後才能找出講不通的事;
自由的講,除了講是非還要講出創傷、爭議和矛盾。
因為,那些避而不談隱而不宣的,正是我們害怕但卻終究必須去想的事。

2 音樂

算了算Jake Bugg這個讓我驚艷的「新人」已經出到超過5年了; 週刊少年ジャンプ是歌單裡最新近的歌。李志是我今年才注意到的歌手,他的低吟和嘶吼的力道都稱得上青春應有的氣力放盡。反過來看,承載我憤怒青春的濁水溪公社早已柔軟沈穩,他們宣布2020解散。

或許到了特定年紀就會被所有的「流行」排除在外,然後過幾年後,所有「懷舊」則彷彿全鎖定你的青春。

我這麼想著,然後搜尋Oasis和Radiohead,繼續陪我在跑步機上消耗代謝不掉的世俗糖脂。

3 電影

我太關心電影所以最好只講3點。

一是奉俊昊的《寄生上流》拿下坎城的金棕櫚獎,這大概是對一個創作者的才氣最公認的肯定,可偏偏學拍電影的時候,我看得懂金基德、近乎崇拜朴贊郁,但奉俊昊才是期許自己應該成為的那種創作者:稱不上才氣縱橫但有必要的討喜媚俗。

第二,漫威電影除了作為商業巨獸仍大行其道,還衍生出了《小丑》這樣無法嗤之以鼻的佳作。迪士尼挖掘IP價值的毒素持續散播,除了蓋瑞奇拍出還不錯的《阿拉丁》外各種經典的續集和重製都帶來災情不一的傷害。

最後,華語片在金馬與金雞間站隊的局勢我寫過就不再多提,比較遺憾的是,張藝謀在拍某些題材時總能好得那麼信手拈來,但不論金馬金雞或是台灣的電影院裡,我還看不到《一秒鐘》。不過台灣的電影院裡我看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黑熊來了》、《嘉年華》和《陽光普照》,在台灣電影院的螢幕上呈現的影片,應該都還符合馬丁史科西斯的”le cinema”。

4 紀念日

101年前德國在戰敗的創傷下成立了威瑪共和,這個政體動盪不安且僅僅持續十幾年,其人文精神底蘊成就了影響深遠的威瑪文化。

對學習人文領域的人威瑪文化中有一整串擲地有聲的名字:班雅明、韋伯、阿多諾、里爾克和湯瑪斯曼; 有一系列成就非凡的標籤:無調性音樂、包浩斯風格、史詩劇場和表現主義電影; 還有爭議多時的海德格以及他的《存有與時間》

5 關鍵詞

媒介的變革持續發明著我們取用空間和時間的經驗。
對我來說,如何參與香港掀起的一連串抗亂就演示了一種更當代的關於在場( pre -sence )的經驗:它不僅是即時的和真實的,它還能夠隨身攜帶,甚至,它允許即時參與。

由於稍黯粵語,這場動亂在我的生活中佔去相當大的比例,但我能發表的看法站在回顧的視角就可發現尚不充足,而關於媒介的經驗,我在想:比起哪些層面發生了變化,細心找尋哪些層面其實沒有改變是否更加重要?

6 高峰經驗

我看了「那個」阿里山的日出。
Oscar Wilder曾說:如今夕陽的美麗早就跟不上流行。那麼,日出大概是比夕陽更陳腔濫調的美感,更別提它作為一種台灣景觀的標籤了。

今年是我第一次上阿里山,過程很像一則平庸的旅遊趣談:天氣毫無意外的糟糕透頂,次日凌晨還是撐著傘搭小火車到日出的觀景台,果然,這裡竟雲開霧散,日出太美了。但沒錯,這的確美的陳腔濫調,那種感受是帶有崇高的震懾以及各種無以名狀的心靈狀態— 很長一段時間人類都以「神聖」形容這類感受—。

人生中的高峰經驗為數不多,其中常是美感經驗:人純然的體驗物我交融的昇華和誠摯的畏懼與包容共生,我看到日出時正是這樣的感受。

7 拍電影

當年一起拍電影的朋友紛紛躍上入圍名單甚至上台領獎,讓我慚愧自己毫無長進,這讓我體會到歲月本來就是不斷體驗屈辱的過程。

誠實的說,我也翻出同一世代參與創作的名單,然後暗自點算原來還有那麼一些人都處於困境和失敗之中,並帶來寬慰。有時,對他人的不幸感到竊喜是必要的。

8 Streaming

(Streaming該翻作「追劇」嗎?)
多年前就有「劇集超越電影」這個信念,HBO和Netflix分別是兩大實踐者,而這個信念也早已實現了。

HBO的《副人之仁》《矽谷群瞎傳》兩個喜劇都在今年結束,特此一提;  Netflix推出了《AV帝王》《李屍朝鮮》《性愛自修室》,當然,《婚姻故事》也得算在追劇裡; 其他還有《倫敦生活》、《俗女養成記》兩部女性創作者有趣又動人的呈現。

劇集的佳作少不了《核爆家園》和《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是,這兩部就不僅僅是Streaming而已。

9 香港

關於香港有太多看法在這個當下都還不到值得紀錄下來的程度。

在《願榮光歸香港》揮灑的慷慨激昂是必須註記的一筆,就像U21拿下冠軍、世界棒球12強台灣擊敗了南韓,都是合宜又適切的熱血沸騰和熱淚盈框。

10 閱讀

《伊斯蘭新史》是本介紹此一宗教與文化信實而公允的作品,是堂人人必修的通識課;奠基在《快思慢想》之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和《冷思考》對政治爭論的見解值得一看,另外,《影響力》作者的新作《鋪梗力》則是本敘述流暢但證據紮實的行為科學科普好書。

我發現,童偉格的《王考》今年才在大陸出版,這絕對是本傑出的小說集。

11 困難的問題

很榮幸我有許多朋友都參與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它真好。

但與其討論《與惡》帶來的影視復興意義不如面對作品對社會的疑慮,說白一點是:《與惡》不會有續集也很難以同樣的模式帶來成功的作品,與其討論那些,不如花點心思吵一吵:「我們為何還持續執行死刑?」。同樣的態度也可以看待《核爆家園》:「比起蘇聯,我們所處的政治制度和職場環境究竟好上多少?」

12 紀念日(註解)

我主觀的認為中文語境中對威瑪時代似乎對文化成就著墨甚多,我猜測其敘事為:一群菁英將文化的精華帶離故土又因流亡而綻放... 這隱隱呼應著國共內戰後,把中華民國定位為「文化的中國」這種敘事。

但事實是,威瑪時代除了傲人的人文藝術成就也是孕育希特勒、納粹和史上死傷最嚴重的二戰的時代。現實固然不會按歷史的劇本上演,但總不脫改編的範圍,一個國家(和時代)如何變成災難還是值得探究,《威瑪文化》應該是很值得細讀的選擇,我今年又讀了一次,但欠缺仔細消化所有問題的耐性。

13 「新」

有什麼是絕對「前進一步」的嗎?科幻作品《銀翼殺手》《阿基拉》都設定在2019年,這兩個虛構的未來已經來了。兩個作品其實都試著回答:「人將會變成什麼模樣?」我們的確如大友克洋預想的那樣讓肉身越來越強健,而攻擊肉身的能力也越來越殘暴; 人類也的確創造了「某種形式的靈魂」,即使我們自己都搞不清靈魂是什麼?電影《銀翼殺手2049》仁慈的把這份焦慮延展了30年,不過,我們從未停止前面的兩種焦慮不是嗎?

還好,有一張照片是今年絕對值得一提的「新」:

EHT 計畫成功拍到人類史上首次的超大質量黑洞影像

黑洞,在目前我們已經理解宇宙大部分的規則的情況下,其中一條就是:黑洞裡幾乎違反所有的規則。今年我們拍到了它的樣子,照片也提醒我們「未知」還是有迷人的那一面。

14 Being Alive

音樂劇Cats被慘不忍睹的影像化,但也提醒我們原來Broadway的賣座曾經也能能那麼「高級」。而談到真正高級的就不得不提 Stephen Sondheim,他的Musical Company裡,主角Robert在35歲生日唱了首歌叫做Being Alive,在《婚姻故事》裡,Adam Driver也唱了一次,實在好聽極了,就用這首歌當作回顧2019的句號吧。

義大利Netflix的原版影片,有可能被移除,可開啟英文字幕 這是電影婚姻故事的片段,這首歌是音樂劇Company中的Being Aliv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