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言起教育|暴力的合力化和馴服 (1/7)

 發起不少我感興趣的倡議,但我幾乎沒有參加。這次談的是教育:是個我這歲數沒生小孩輸一半的主題,好在他規定字數低,我嘗試每天寫數百字支持這個活動(希望我堅持七天...)。

1
我聚焦在暴力也就是人先天對侵略性的快感,從教育裡我們可以採不同向度考察它如何運作的,從稚童我們接受的教育,其基本目標大抵是能成為一個足夠社會化的成人。也因此,在過程中考察侵略性的結構,大抵都能折射出我們所處社會中侵略性的結構。

2
先談社會吧。要使「社會」成為可能,其中的成員便不應隨心所欲的過活。
若人人放任天性的性愛貪戀和侵略暴力的快感恣意而為,那沒有任何文明能夠長久。
這僅僅是一方面,慾望之所以成為人類生存恆久的難題正是因為它難以控制,侵略性亦然。

其中的兩難是:放任侵略性將無法組成群體但侵略性又絕對無法禁絕,於是,教育,作為社會化的實務,就跟整個社會一樣需要「處理」侵略性。
對於此類必須疏通的天性,常見的作法就是提出合理化的托詞。

3
「競爭」就是侵略性的托詞之一,君不見美國因疫情沒有了各種運動競賽BLM運動中的暴力似乎更炙。人說:「對國際和平最成功的發明是舉辦奧運。」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將競爭作為自身暴力托詞的泰半主體往往不是接受教育的孩子,而是推著孩子參與競爭的大人。所以,我們在教育經驗裡常有虛無感,這虛無與戰場上的小兵可能很相似,因為,教育裡的「競爭」最激烈的延伸就是「戰爭」,它「托詞」的樣貌也更加明顯,你看,

「一個人殺害另一個人」這對絕大多數社會都是需懲罰的罪惡,但是,在戰爭中這很可能是種榮譽。

Photo by Mwesigwa Joel on Unsplash

既然,被教育的學生沒有藉著「競爭」這個托詞去合理的發洩,那暴力的天性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的教育中是把這些天性視為不夠社會化的特徵,所以教育過程便是不斷對孩子「施加規訓」,規訓發生在好幾種層面:「倫理」、「克制」、「禮儀」...等。

可惜,心理驅力的座右銘不是「克己復禮」而是無間道的那句「出來跑總是要還」。

這種教育制度造就的社會,其共識中贊成侵略性的比例和合理化的強度都更高。
更何況,我們的教育才不僅要求克制侵略性而已,我們還懲罰侵略性。
這裡,我想問問大家對體罰的態度是什麼?而理由又是什麼?
我猜測支持意見應不在少數,你看我們的社會有多少說法:

「不打不成器」、「小時候我爸媽也打我,我長大了也沒出什麼問題」、
「反對體罰的都是那些自以為高尚的『進步派』」、「現在我打他他將來會感謝我」、
「老師,我的小孩如果有錯儘量打」...

4
「體罰」,用暴力為手段教育孩子,目的卻是使他改正出於暴力本能的行為,這就能窺見我們處理侵略性的結構。

一個社會有多容許侵略性觀察他們懲罰小孩的方式是可信的指標,這不涉及好或壞,畢竟侵略性必然需要「托詞」為安全閥,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對體罰的態度究竟為何?

我反對,但歡迎各位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可以在「讓愛發電獎助作者的提案文以支助功能」表達支持。
不限金額且若為港幣將作為討論獎勵金。

Find me on Facebook : 邊緣島民的意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