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妳/你為何創作 : 看東正教的聖像畫(上)

碎碎念的前言

對原本追蹤我的讀者:抱歉,我的金門文章還在拖稿中...。

看到Matters有些討論集中在創作者的心法上,於是心念一轉想著手寫點藝術創作論的文章,如果你喜歡這個題材的文章,請務必留言讓我知道,當然,如果你更希望看到金門的文章也歡迎敲碗...

藝術創作的心法百百種,這篇文章講的是那種不求回饋的創作。

之所以想談創作,是因為對多數作者來說反餽似乎是很重要的動力。例如:
雖然我不太在意
,但還是注意到最近我文章得到的贊賞數很低,雖然我覺得不太重要,但在Matters舉辦獨立作者追蹤數的競賽裡我的名次竟然下降了...我想,如果大家覺得我的文章寫得還行歡迎追蹤我或推薦你的朋友追蹤我

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患得患失的人不少,所以,我想跟這些作者聊聊東正教的聖像畫。

奧秘

我不知道你現在是使用什麼裝置閱讀這篇文章,但我邀請你將下方的這張圖畫單獨觀賞一小段時間,去體會祂傳達的感受(人物的表情、畫的質感...等等)

我看過很多聖像畫,而這幅是最能讓我感受到「蘊含關於一切的撫慰」的那一張,倘若這幅聖像畫無法給你相同的感受,那我也強烈鼓勵你嘗試搜尋「orthodox icon」去尋找一張能提供特定感受的觀看經驗--正是這樣的經驗能揭露創作最本質的奧秘。

其實,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正是分享這無法言說的部份,然後我們只是順便聊聊創作的目的...

你的作品是你的作品嗎?

「我不知道要寫什麼?」、「我寫的東西沒有人看?」、「為什麼大家不喜歡我的作品?」、「我不知道該創作什麼?」... 關於這類對創作的焦慮該如何解決?如果這個主題成為系列文章我可以提供很多版本的答案,但在這篇文章裡,從東正教的聖像畫的欣賞裡,我可以提供其中的一種治療方式:「交給主。」

*我並沒有被@用爱心说诚实话 盜帳號,反之,許多關於亞伯拉罕諸教的知識或許還有賴愛心兄的補充。

我們在對自己創作的評價感到患得患失時,其源頭無非是將自己和作品的關係聯繫在一起,當然,作者與作品有一定的關係,可是我們的時代卻傾向把這種關係想得太理所當然了。如果我們反過來想:「我只是生產作品的工具。」那麼前述那些把作品的評價和個人的得失心糾纏在一起的情緒必然能緩解許多,例如東正教的聖像畫畫家就把自己交給了主

在基督信仰裡東正教並非全然「不崇拜偶像」,聖像畫(Icon)便是信徒敬拜的對象之一,它們也是在我接觸西方藝術史時最喜歡的藝術時期之一,上面附帶的圖是拜占庭藝術中著名的作品:《基輔的聖母》,傳聞史達林在二戰時期帶著祂乘著直昇機巡繞戰場以祈求祂庇佑大俄羅斯的人民,傳聞是真是假或許無從考證,但光是「出現這種傳聞」本身就顯示這幅聖像畫對俄羅斯民族的份量。

但回過頭來,倘若我們用當今創作者和作品的關聯去看待聖像畫卻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基輔的聖母》以及許多知名的聖像畫作品它們都沒有創作者,當然,這些作品都有一位「畫家」去繪製而成,但根據文獻,這些畫家所追求和磨練的技藝除了各式必備的技法,也需要練習在創作時能浸淫於「無我」的狀態,亦即,個人成為了神的器具:這不僅是被神聖力量選中的恩寵,這也代表個人有足夠的技藝製作無限奧妙的示現。

我知道這樣的創作觀聽起來像是某個詭異的傳教大會,不過,這裡談的是中世紀藝術,中世紀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大型的迷信組織,我也不再進一步列舉關於聖像畫的創作研究資料,以免變成一堂藝術史線上課程,但是,這些資料的確有一些內容可以分享給在Matters上談「創作」會涉及的部份值得直接轉譯,我認為在談到創作時其實有個值得自問的問題:

你的作品是你的作品嗎?

你在創作什麼?

其一,是這篇文章談到最玄妙的部份,「奧秘」,聖像畫裡頭的「無上力量」也是波赫士談到的詩之謎。當你為自己的作品產生評價的焦慮時,別忘了作品永遠有無法操之在己的成分,而這個成分卻往往是作品成就的關鍵。

其二,聖像畫的創作聽起來很迷信,不過其中的內容很大一部份可以翻譯為一句雞湯金句:「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創作的確有許多技藝是能夠練習的,它們幫助你創作出「你想要的你的作品」,那麼,你的作品現在是「你想要的作品」嗎?肯定不是。
所以你需要練習。

由於第一個層面太神秘,而第二個層面又太枯燥單調,但作品完成時總是兩者混在一起的狀態,因此,一旦作品得到的評價不理想(不論來自他人或自己評價),創作者在尋找原因時總將兩種原因混在一起,這是從有創作活動以來恆久的問題,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焦慮往往也是創造力的泉源,大概屬於職業傷害的範圍。

但我想提出的是第三點:關於問題裡「創作者自己」的定位,在這個時代似乎很容易將所有個人表達都看作創作,於是「關心他人如何評價作品等同於關心他人如何評價『我』」,前面兩層關於方法學的問題如果扯上「自我評價」,那就真的成為焦慮的夢魘了。

在這個層面上,由於身處數位時代,我們幾乎都需要度過兩次人生:實際經歷的人生以及表達在數位世界的人生,某種程度而言:分享生活、發表意見和呈現影像都在「創作」自我,

那麼,對應漫長的創作史,我想每個人都該選擇如何處理這個面向:
第一種,你可以好好區隔「創作作品」和「創作自己」兩者是不相干的事情,創意總監、業務經理和公關經理本來就該區分好組織架構(Matters需要完成這個功課的作者不少)。

第二種,你也可以把兩者都混在一起,那麼「創作自我」或許是發展史很短但潛力無窮的創作類型,但如果是這樣,那就別把固有的那些創作形式太當作一回事。

我個人當然偏好第二種想法,而關於「創作自己」這個活動,我覺得東正教聖像畫也可以提供另類的啟示,所以在下篇我想繼續介紹一幅好畫,也兼談「大家一起創作自己」這個概念。

我先附上這幅美好的作品《亞伯拉罕接待天使》
(如果@用爱心说诚实话 不嫌麻煩,可以說說這幅畫與原本的聖經故事是否有違合之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