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平台 | 平台如何演化:贊賞「公民」而非民眾

看到平台上有兩篇文章分別討論「拍手數」,我對平台經營幾乎零經驗,但基於樂愛爭議的理由我也來發表對「是否應該爭取拍手數」的意見。

我希望釐清的是:
加入贊賞公民的讀者應該意識到自己是「公民」而不是「民眾」,各位正在「參與」、「創造」平台的發展而不是「使用」平台。
也歡迎有加入贊賞公民的朋友回應,你分配贊賞數的習慣是什麼?


■ 優質內容能在Matters上「適者生存」嗎?

日前Matters有過對於「討拍文」風氣的討論,有意見採用「演化競爭」來看待這個平台上的內容發展:認為在鼓勵多樣性的前提下,此類「我寫得這麼好為何沒有人贊賞」的文章應該存在,因為按照適者生存的法則我們應鼓勵多樣性,這樣有利這裡保存優質內容。

對此,我也發表過一些看法 (見:用演化來解釋Matters的內容競爭?),其大意是:

若預期在Matters上會依「適者生存」的法則留下「優質內容」,那麼,我們可以先假設贊賞公民的feedback為演化的「環境資源」,而資源分配的方式(拍手數)決定了特定內容是否生存。
這樣的演化環境優質內容真的會存活下來嗎?我雖期待,但存疑。

我存疑的理由恰恰是基於演化論:演化的法則從不利「獎勵傑出」而是鼓勵平庸。
*不過平庸並不是貶意,「共識」、「民主」甚至「市場」都基於平庸,而且「可期待但令人存疑的事」不正好是理想主義者應該做的嗎?


是贊賞決定了內容,所以...

藉著這個爭議的討論我也再次倡議我對贊賞公民或Matters「期待」的那一面。
「贊賞公民」此一機制當然有個「內容有價」、「由你來決定內容」及「好內容值得你的鼓勵」這樣的道德優越感,不過,如果贊賞公民給予拍手的方式跟臉書的按讚行為差不多,那麼大家也只是「有付點錢買優越感」的讀者。

這樣聽起來並不順耳,但人類就是被設計成這樣:關鍵字、聳動標題、蹭熱點、廣告暗示甚至直銷和邪教...龐大市場與利益都是依循這樣的「事實」在運作,Like Coin和Liker land乃至於Matters已經試圖帶來改變。

換個角度說比較不沉重。
如果我們自問:「我是這個社會合格的公民嗎?」,相信沒多少人能信心滿滿的答:「是。」,但是,你的確可以捐款,進而花點時間研究好如何定期定額捐款。

跟「公民義務」的自問相似,加入了贊賞公民已邁入獎勵好內容的第一步,不過有鑑於你給的贊賞正是內容是否存活的「資源」,所以進一步問的是:我們真的在有在打造一個有利於好內容平台嗎?說實話,這責任挺重大的。


如果不提武漢,葉門或許是當今世界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試想,一篇順著話題指責政府的熱議表態(不管是中國/台灣/香港哪裡的政府),與一篇在葉門的所見所聞,後者能得到的拍手一定少得多,但至少希望贊賞公民可以常常意識到這件事,拍手數以1-5為分級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設計的。

而感嘆自己獲得拍手數不夠的創作者其實也可以想想:
即使童偉格在Matters寫出《假日》,或夏宇在《摩擦,無以名狀》裡很不錯的那幾首詩發表在Matters上,你真的會注意到,然後對作品拍手嗎?

在設計領域有個argument是: human-centered, user-centered 和 people-centered之間的典範差異(分別翻為:人因、使用者經驗和群因,中文翻起來就沒有對照性...)。

內容容易被埋沒與氾濫,正是對human-centered掌握得太透徹且成功落實為user-centered的設計(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人性沒那麼高尚),如今,贊賞公民嘗試了另一種使用者互動的設計,在Matters上的創作者與使用者應該多抱有一些people-centered的意識,即:「你正在參與設計; 你正在擔任編輯台工作」:

雜草中的一條小路是大家願意去走而走出來的,走久了政府就會鋪成路;
台北捷運的電扶梯右站左行儘管有過宣導,但得以存續卻是因為「大家都方便」...

你給的贊賞正一步步走出怎樣的「路」呢?


*我老師的老師Daniel Kahneman 因研究人類在投資時的不理性而得到諾貝爾經濟獎,但他是心理學家,對於記者問到:

「獎金要怎麼處理(投資)?」他答:「儘量少犯一點錯吧...」

我想,對於「鼓勵好內容」也應該抱持這樣的態度:我們大概還是會「淪陷」,但至少在能做的範圍內回應那個美好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