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電影] 金馬獎的公正怎么来的?

     为了响应请回答2019活动,又金马奖颁奖在即,我尝试提出「关于金马奖大陆的朋友怎么想...」一文,在提问前我自认在两岸交流颇有经验,混迹微信朋友圈和豆瓣也堪称对此事的「大陆舆情」有所掌握,于是提出了文章中那几则问题。结果我惨烈的撞上同温层的边际,我延伸的问题几乎没有人回答,而大多数回应不论善意或敌意的都聚焦在「傅榆导演的发言」这个问题上,且不乏认为这是「刻意操作」的意见,不论善意或敌意。

     刻意操作最严重的指控是质疑金马奖的结果可以操弄,这对我和许多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很多人都是莫大的侮辱,但这些质疑很多又不值得浪费脑力回应,为了一些不熟悉电影的朋友,我仍要简述为何金马是公正的:
在读下去之前,请各位想像自己的工作岗位若要举办一次公平的评审有多难?
可能有哪些不公平的隐忧?
接著,请想像如果你是金马评审,你可能要做哪些事情?

大概想像后,就正好可以更了解金马走到这一步有多值得所有华人珍惜。

我们从评审的工作说起,大家认为评审的工作恐怕是媒体最常披露的部份:一群重要人物在一个有纪录的会议里各自发表看法,然后匿名投票。这的确是一部份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困难得多的。
我就谈我亲身了解过的部份。(当然,我是工读生不是评审)
如果你是评审,例如去年的主席巩俐、北电电影系系主任吴冠平、之前的主席张艾嘉...其中,吴冠平是复选和决选委员,这代表他需要看通过初选80部电影,再从里面挑出我们常常见到的入围名单。
而去年的巩俐前年的张艾嘉则是决选委员,但所有入围影片也有2、30部,是的,她/他们全部都要在电影院看过。

我当工读生最大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准备便当,然后防止他们逃走,当时我的老师称我为警卫因为他们还真的有点像犯人...。我有幸参与的那时是规划了好几天的时间,让评审没日没夜的看,他们只能上个厕所、抽根烟,其馀时间都要看电影。更残忍的是「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那么好看」,像是「剧情短片」、「新导演」、「纪录片」这些入围电影有时就很让人煎熬,但他们还是得看。复审的看完决定入围名单可能也同时决定了得奖者,而加入决审的(通常比较有地位或是...年纪比较高...)他们也是一样的操作。

在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一届的决审委员很可能就正在某个戏院里看入围电影(也可能看完了)。

明天白天才会举行大家最熟悉的那个评审会议,这时复审委员和决审委员会一起开会,然后针对每一个奖项讨论然后不记名投票,会议全程录音,投出来的结果若是有过半数,评审团主席会在律师的见证下弥封并告知筹办委员会的执行长。其馀,没有其他的人知道。(但是,有时票数很分散,会先淘汰掉票数低的,然后2或3选1来投票,评审其实也满容易理解结果的)

不过他们也没什么机会跟入围者接触,所以,金马在公布得奖者时绝大多数的紧张,还有分明呼声很高却说「我真的没想到会得奖」...这些情绪都是真的

我必须说,电影圈就是个娱乐产业小圈子,而上至中央政治局下到一班工地工人,只要有江湖就有恩怨情愁,金马的评选过程一直是我上面说的那样严格,可是,当得奖结果公布之后,心里想著肯定是谁跟我有什么过节、谁又肯定是帮谁拉票了,这样的疑虑大家都会有。(事实上如果电影圈的人去看评选过程的叙述,也常常嗅得到一些端倪) 巩俐、冯小刚和蔡明亮都抨击过金马奖的结果。但是,评选讨论的内容的确是公开的,你可以质疑,但私怨/私交几乎很难发挥太大的作用,质疑的就只会是美学品味的不同,那这样的质疑显然有益无害。

再者,就算制度是这么定的,很合理还是能怀疑过程中是否真的这么公平公正?我是工读生我可以见证评审真的都有好好的看过电影(通常工作的大姊还会教你一些小技巧避免他们睡著、逃脱...),但对大明星大导演们来说,他们可没这么轻易相信。这,就需要时间的累积。
前面说了,电影圈就是江湖,有恩怨情仇自然也有生死相交,几届办下来,评选的经验是怎么样,各方大人物总有几个信得过的人参与过,那前面那些「关系」疑虑(或真的发生的机率)减少了,取而代之是后来大家越来越尊重自己当评审的责任,毕竟,如果一场竞赛的公平性是可能达成的,那大多数创作者绝对乐于参与。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功臣就是李安,上述这些评选规则有个有高度的人下来筹办,邀请评审团主席及评审的人选就越有代表性,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正是让金马奖基于公正的程序并获得所有华语电影人认可的良性循环。
光凭著这几年来金马奖不断累积的信誉,把金马奖说成「台湾的」就格外没有意义,它可以不是台湾办的(反正政府就只是补助,根本没有任何政治利益),但我要反问:那谁来办?大陆吗?只要能办出这样的高度我乐观其成。

这样的高度意味著:

在红黄蓝事件下,题材敏感的《嘉年华》照样可以拿奖。

将近4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和超过4个半小时的《囚》评审都好好的看完、形成意见,投出最佳剧情长片、最佳纪录片的结果。

高度意味著可以和宣传切割各届评审团可以各有风格:

一方面,当《桃姐》集合了刘德华和叶德娴而唤起所有人的电影记忆,但评审最后把最佳影片颁给了业馀公知所拍的《神探亨特张》,而这部电影的确好一些。

另一方面,李安在评选过程立场鲜明支持蔡明亮,以美学而不是人情的理由说服评审,让《郊游》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影片。

*顺带一提,《郊游》里李康生的演技恰恰是巩俐所看不上的,美学方向就是不同

高度意味著得奖就是这一届、这一片、这一部门的好而与其他无关:

《功夫》、《神探亨特张》、《无间道》、《不能没有你》和《郊游》都可以是最佳影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活著》、《秋菊打官司》未能参加肯定少给了张艺谋最佳影片的奖座,但去年他带著《影》来仍然只拿了最佳导演,输给了《大象席地而坐》。
张国荣败给郎雄、冯小刚胜过郭富城这种在演技奖永远的争议。

金马大可以转型,反正台湾电影的所有话题永远都吵吵闹闹而黎明永远未到,
那么下一个这样的奖项在哪里呢?

明天就是金马奖颁奖典礼,我抱以无限的祝福,也为今年未参赛的优秀影人遗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