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短评《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抗争,值得吗?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也是一部豆瓣上没有条目的纪录片。对于港澳台青年无缘接触这部纪录片我感到深深惋惜。看见当前对香港抗争的论战,更是深深感觉如此。

从六月开始的反修例运动一直炙热肃杀,而示威者的主力绝大多数都是学生。

以许多政体的经验而言,社会运动与民主化运动(特别是台湾与南韩),有许多政治人物事业的起点就是参与运动; 但是,另一个完全相反的判断大致是以八九年学运作为参照的,年轻学生容易受到煽动而多数只是被牺牲的群众演员,只有主角才能获利。

对于抗争,积极论与悲观论之间都似乎有理,究竟,这一切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呢?从《青春》中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参与抗争是值得的,因为这段历程绝不会毫无意义。这份收获将是是有苦有甜有兴奋有虚无的,我们称之为「长大」的经验。就如《蓝色大门》里所说的:「留下些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青春》里纪录了三个青年的「长大」:

陈为廷,在台湾的蓝绿对立中坚定甚至激进的台湾主体派支持者,如果台湾也培养了小粉红,陈为廷绝对极有潜力。

蔡博艺,一个初代赴台就读的陆生,积极的参与大学的环境保护和土地正义运动,这在当前两岸的局势下已难以想像,但冷静的思考的话,对抗资本家发展去保护土地与尊重农业,这是在中共教育中也宣扬的价值。

第三个是导演,傅榆,他是移民华侨的后代,对于台湾以省籍界定蓝绿的框架下,她不属于任何一边,在前作《蓝绿实验室》她便思索了这种政治的撕裂,而《青春》一片更选择了两岸年轻人当作拍摄对象。

《青春》纪录了他们参与社运乃至反两岸服贸协议的太阳花学运的历程,视角细腻丰富,在这篇短评我仅能强行简化去点评他们经历的长大最能呼应当下的面向。


过度张扬的理想:前面介绍陈为廷是「绿的小粉红」虽有几分戏谑,但可以对照的特质也不少,他相信著某一套政治诉求,不过比起为信仰的政治诉求做实事,更倾向于反对和挑战某个带有需构成份的敌人。对陈为廷来说,他的理想是台湾独立而敌人是党国体制; 对小粉红来说理想是中国崛起而敌人是西方帝国主义。

不过,唯一的差异在陈为廷的确有付诸行动的能力与胆识,他参与故乡「强拆」的抗争也当上了学生代表在立院与官员对质,还戏谑的在天安门广场前留下一张手比六和四的照片,虽然比小粉红更有行动力,不过,他的行动仍然有一样特质:他用张扬的反对敌人宣扬他的理想,而不是真正去推动理想实践本身。

直到占领立法院为引爆点的反服贸学运,他「似乎」真的在推动著理想了。


过于乐观的参与:蔡博艺的故事对我来说最为动人,她来台湾念大学积极的参与各种公民运动—我前面提过她参与的运动都符合中国教育的价值,这也是我在中国遇见不少年轻人的印象:善良、正直也愿意付出。在台湾,生态保护和农业运动都是相当弱势的,而她所具备的特质正是这类运动最适合的参与者,片中拍到她参与运动的坚定与善意无疑是最尖锐的讽刺—镇日喊著爱台湾的人,自己的土地却由被指为「敌人」的中国学生来守护。但是她对这类参与的荣誉感其实过于乐观,对她带来冲击的,也是那一场太阳花学运。

丑陋的对:在傅榆的纪录下,两个怀抱善良意愿的年轻人进入了太阳花学运,他们的追求原本都是遥不可及的,也因为如此,他们似乎可以因为理想还在远方而永远咬著牙前进,运动爆发后遥远的目标顿时就近在眼前。但当变成近在眼前的现实,它的面貌也就一览无遗,对与错都那么不纯粹。

陈为廷被加诸了「对」的光环,他享受被拥护和认同多少有点得意,但其中包含著不知所措,毕竟一路上他追求理想的方式是与错误作战,但敌人猝不及防的就土崩瓦解,他不必再「呼吁对的事」而该「做对的事」,做事就意味著难以完美,傅榆纪录下了这个运动的内部开始出现权力分配、意见纷杂和发言权失衡,对这一切陈为廷必然知道不那么「对」,但他对自己的批判究竟有多深就不得而知了。

「对」并不美好,带著丑陋,在太阳花结束后陈为廷要投入选举,他曾犯下性侵的纪录被披露出来了,镜头狠狠的纪录了他说词的前后不一,更拍下了有幕僚提议要「乔掉」的丑陋想法,最终,陈为廷并没有仗著自己的「对」继续丑陋,但他也从领导的高位跌至一个有丑闻的人物,退居原来的生活。


恶毒的错:学运里蔡博艺的镜头并不多,但很有力道。这个认真的「爱台湾」的大陆女孩,出现在镜头时哭得累眼婆娑,她在参与台湾社运的过程中多次体验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期间必然有委屈和不公都不曾多说,但这一次她受不了了,随著学运的政治对立不断升高,她,一个在立院里同样支持著伙伴的学生,却看著运动里越来越多辱骂「中国猪」、「死陆仔」的仇恨用词,她一贯的善良和正直无法面对这种自己无法理解的恶毒。在现实里「错」可以充满恶意且毫无来由,运动结束后,蔡博艺参与了大学学生会的选举,她勇敢的面对那些对她身份的攻舆,岂料恶意是没有下限的,选举执行单位利用不合法的手段仍旧剥夺她参加选举的权力,从充满理想性的参与最终遭受了恶毒的伤,她也「长大」了?

《青春》的片尾,导演,这部纪录片第三个主角找来两人,然后也谈论了她的长大,他们三人投身运动有意义吗?值得吗?他们并没有说得太多,但就一个观众而言,我看见了三个想对世界、对自己的人生执行一份理想提案的年轻人,遇见了不可避免的挫折,留下了会痊愈或永远隐隐作痛的伤,但是,他们终究知道了他们要什么?

人只能来这个世上一次,只有一次年少时光,如果有一次机遇能按照自己的想望热切的探索现实,不论最后是外人评价的成败或荣辱,经验必然是痛苦的,但不会有人因此斥之为不值得,就算最终领悟了毫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捕捉了这样的幻灭和失落,但这个充满失落的纪录,不知为何总让人升起一丝信心,或许,它传达为自己而活这种难以阻挡的愿望吧?

(与《洗钞事务所》相同,本篇影评定位在「短评」,对于片中延伸对两岸状态、学运经历者经验、乃至导演访谈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请透过赞赏与Paypal小额赞助鼓励作者继续进行写作计画)

Paypal 连结: paypal.me/beckking001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