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舊人打卡|在Matters的金門人,還有……

(编辑过)

我是KMnese,這是我在Matters發表的第103篇文章。

關於我。

在Matters,我主要的身份是書寫金門的金門在地人。

但除此之外,我學的教的是故事創作與影片的制作,我從事的研究專長是情緒科學肢體語言和創作理論。雖然我保持匿名,但在這裡有緣與@張蘊之相認 ,她應該可以認證我是個存在的人,也真的會上面的事。

我特別提起這幾項專長是為了在Matters的「社交」。我向來無意也無力在從事用戶間的拍手留言互動,但,如果你對上述專長感興趣的,可留言探詢想學點什麼,在能力所及我很樂意分享給想學的人。


關於Matters上的我。

我在Matters寫金門是全然的意外。

由於金門有獨特的社群網絡,所以,我以及多數金門人都鮮少公開發表公共意見與評論。我在註冊Matters時,選擇用"KMnese"為名僅僅因為在兩岸共同的平台,金門人這身份有點獨特性。我沒預料的是,在無意間提及我是金門人後,先有@映昕多次熱切的鼓勵我寫金門,而在我發表幾篇文章後,@張蘊之@gai@fide 甚至@張潔平的肯定,也推動我跌跌撞撞繼續書寫幾個金門的主題。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寫金門也是我認識金門的方式,我對文章能提供什麼一如往常的心虛,倒是肯定自己的確收穫了些什麼。而這一切只會發生在Matters:這裡我可以匿名,我會選擇以金門人作為身份,有鼓勵我寫的人,而我也真的去寫了。


關於打造Matters的失敗。

從2019年底一路使用Matters,這個平台也不斷搭建著,我曾經寫了考古文簡略的回顧用戶對平台功能與設計的討論,此間,我不時倡議一種Crowd-centered的設計觀念:

當一個產品尚未設計完整時,用戶如何使用它其實可以實際造成產品的成果。就像公園可能規劃了道路,但多數人選擇走的其他路徑卻能自成一條更便捷的路。

不過,我在這個概念上的努力顯然沒什麼實際的成果,畢竟,公園規劃的路通常不會糟糕到需要眾人另踏捷徑。

最近「社交拍手」、「內容有價但廉價」再度成為了話題,我盡過責任,但我失敗了。

之前我已經倡議過:讚賞「公民」不是「民眾」而已,如果讚賞公民不負擔用拍手數評價內容的責任,那最後就不會出現「獎勵優質內容」的結果。我提議避免拍好拍滿、避免社交互拍、留下3-5當等級…但終究沒有成果。

隨著Matters的建置日趨完整,這類以用戶群體行為造就設計成果的空間恐怕越來越小了。但即便這樣,我仍然覺得,作個「不走公園設計道路的人」還是比較有趣。


Matters的變與常

如果要多說什麼,大概是「去中心化」吧。

最近的Matters已然形成「站方—用戶」的服務模式了:站方掌握更多的決定權和管理範圍, 而一旦出了問題用戶也直覺的「要求」站方改善。還有多少用戶具備「創造點什麼」的責任感/野心? 隨著管理負擔增加,站方還能釋放多少空間「任憑發展」?
我也想不出什麼,大概只能提醒自己不時的想一想。

但是,若採取反向表列,比起現在嚴峻的言論環境和各大平台的注意力霸權,Matters雖然已有中心但至少相對開放、自由,我還記得疫情爆發那時,Matters能成為最信實的訊息來源,每每牆內爆發爭議Matters總還能聽見真誠的表達,這篇打卡前前後後講了Matters裡的各種轉變,不過,若要我回想2019年底到今天這世界的變化,那反倒能感受Matters多努力站穩在原來的位置。


最後還是邀請大家:

1. 對第一段的「社交」以專長交換,有興趣的歡迎留言。

2. 我的圍爐盡力保存牆內封禁的文章,歡迎追蹤或加入:https://matters.news/~frontline

3. 歡迎定期贊助我Likecoin: https://liker.land/beckydoor/civi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