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刻
耳刻

我將去風眼處,不能假裝一切如常。

一个95后想聊聊“吐狼奶”

隔离期间,一个人就有好多话想说,我的咨询师也建议我不要削弱自己说话的能力,想要说什么就说出来。这也是一个“吐狼奶”的过程,“吐狼奶”的重要行动之一就是停止自我审查。

先说说我自己理解的“吐狼奶”,就是在将从小到大接受的洗脑教育、政治话术进行反思,并得到一个全新的甚至相反的结论。(我的专业不是政治学,所以这就是我自己理解的大白话)

其实从小到大,需要我吐的“狼奶”不多,至少比很多人要少,我梳理了一下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我的家庭。我爷爷是民主党派,市人大代表,我爷爷再往上一辈是标准的资本家,后来在文革中被抄家。我奶奶是大学教师,我奶奶往上一辈是国民党,奶奶的爸爸一个人先撤到台湾去,因为妻女被扣住,又为了妻女悄悄回来,回来的当天晚上就被枪毙。我妈妈那边,是盐商,拥有一艘大船,也是在文革期间被没收。整体来说,小时候的家庭氛围是没有伟人领袖崇拜的,当然最近几年我爸变了很多,这值得单独写一篇(篇名应该叫《我爸爸政治倾向改变的十年》)。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基本是,民主是好的,法律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多学习美国,我们国家的体制是糟糕的。虽然简单粗暴,但是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我爸那时很是愤青,觉得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大学时也参加了六四运动,后来找到工作后稍微“安分”了一些。他在工作之余自学法律,虽然最后没去当律师,但是一些基本的法学素养是有的。奇怪的是,虽然我能基本回忆起小时候家庭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但事例却一个都举不出来,可能是因为近几年发现我爸变了信仰过于震惊,而仅仅只记住了他的那些让我迷惑的言论吧。

第二,在学校的教育。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非常宽容的知识女性,她上课风趣幽默,虽然我们和她极少讨论政治,但是她非常能理解我们,给予我们足够的自由。我记得高二的时候,有一次年级组织观影,老师们就影片的选择产生了分歧,虽然都是正能量电影,但显然《肖申克的救赎》比《当幸福来敲门》要不那么正能量一些,特别是年级组长觉得肖申克的开头有一分钟的情色镜头。我的语文老师觉得小题大做,学生们都快要成年了,什么没看过呢,这种程度的镜头不用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于是,我们整个年级都选择了看肖申克。直到后来,我毕业几年之后,才意外知道,她当老师之前是一个诗人,那时我才觉得,诗人和她的气质才相匹配。

同时,也要说到我的同学们,当时班里有几个喜欢讨论时政的同学,时常课后聚在一起讨论,因为零花钱比较少的缘故,所以轮流买南方系的报刊杂志,我当时负责买《凤凰周刊》。我们看到韩寒在博客上写的那三篇“三论”,一起讨论了好几个晚自习,虽然讨论了什么内容不记得了,但当时愉快激烈的氛围真是记忆犹新。到现在,南方系没落,韩寒悄无声息,同学失去联系,我政治抑郁,真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啊。

大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好的思政课老师。他教我们近代史和毛中特,我知道这些课的设置目的都是洗脑,但是意外的是他讲得却不是那么关于洗脑。他给我们说六四,也同我们普及国内左派右派以及同国外的左右的不同。当时我记得有一次他点我名字起来回答问题,问题是“能不能简单说说我们国家当时的计划经济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或者说最大的优缺点在哪里?”,我回答不上来。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觉得蛮失望的。他说:“计划经济适用于经济困难时期,特别是战后重建,大家劲往一处使,经济很快就搞起来了,但最大的弊端就是当做出一个错误决定时,没有纠错机制。而资本主义国家做出一个决定的周期很长,一个问题需要很久才能够解决,但是因为有纠错机制,所以出不了什么大错。”果然羞耻心使人进步,几年过去了我都没能忘掉这道题的答案。

第三,关于在公共空间的公共议题讨论。除了上一段我讲到高中时同学们讨论时政以外,那时我也刚刚注册新浪微博。接触的第一个公共议题是“温州动车事故”,我当时在微博上还看到一个被困在动车里的求救者的微博,惊讶于信息的一手性和及时性,因为当时新闻报道还没出来,被困者就已经将他所在的情况告知公众了(当时我的小脑袋瓜里是没有自媒体这个概念的)。好多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声,我也是在那时知道了一个公共议题可以怎样讨论,从哪些方面去讨论。当然,那时的微博风向是很好的,不对政府进行追问追责是奇怪的。

第四,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事件不得不说的就是08年的地震,我当时是一个初中生,距离震中三百多公里,我所在的小城没有人员伤亡,但因为是四川人,省外的人都认为我是灾区孩子,我那时有个韩国网友,也是个初中生,每天发邮件担心我的生命安全。我虽然在主观意识上知道自己没有受灾,但心理还是有巨大的震撼。从新闻里听说同我差不多年纪的孩子死在垮塌的教学楼里,我一直流泪,我是有幸存者内疚感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但我知道那些校舍的垮塌是有人为责任的,我也知道那些责任没有被追究。

第五,书籍。我仅仅是把这点列在这里,我知道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但说实话我自己看的政治相关的书不多。以前看刘瑜、林达,后来看看托克维尔、哈耶克和阿伦特。

综合来看,我不用吐那么多狼奶是我的幸运。其他朋友如果缺少了这五点中的两点,要走的路都要远很多。

那么我要如何继续践行“吐狼奶”的行为呢。首先我已经肉身翻墙,看到的信息已不是全部被审查过,也有一定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第二,继续读书,有逻辑有选择地读书。第三,网友的点醒,依靠这种对细节的点醒,来慢慢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用词。前几天在推上看到一张截图,是香港的大陆新移民买的苹果日报的广告版面,内容是:“因为热爱自由,我们来到香港。我们坚定地支持香港人民追求民主,捍卫自由与法治,你们的正义与勇敢令世界感动”。初看觉得没什么问题,直到网友指出看到“香港人民”这四个字的不适。“人民”这两个字的含义在简中语境里有不同的指代,总之含义是混乱的,是模糊的。当在使用他们的词汇表达自己的立场时,其实思维仍旧是他们的。

最后,纵然满腹委屈,但“吐狼奶”恐怕是我一生都需要去做的功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