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xi
Jixi

與木石居

芋頭、釋迦果與“深夜食堂”

生活碎碎念。

今年因爲每周要送孩子去C城音樂學院上課,路程有點遠,中途也無法跑兩趟。於是便趁著孩子上課的時間,去城郊一些特大型市場發現新的食材,或去城中大街小巷探險……每次從靜穆的山裏來到人來人往的鬧市,感覺是生活鏡頭的一次調換。

某次在鮮菜市場(Grand Frais)邂逅了不少亞洲食材,比如各類芋頭、木瓜、棕櫚葉、生花生等,自己喜不自禁。第一次買回來一些芋頭。第二次買回來一隻釋迦果。本來還曾對木瓜之類蠢蠢欲動,後來想想還是過節時再買。

對芋頭的反應


芋頭植株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是什麽,味道怎麽跟媽媽的topinambour(菊芋)一樣?!

孩兒倆不喜歡菊芋,每次從土裏挖出一些來煮上,每次都跟吃茄、椒一樣,難以下咽。這些蔬菜不知什麽年齡才能適應或喜歡上。印象裏,自己小時候很喜歡吃茄子、菜椒。

於是對芋頭做番憶舊:媽媽小時候,曾祖母(老家話:太太)每年都會在屋後稻田邊上種一兩排芋頭。有尖尖芽的芋頭最嫩,比圓乎乎的好吃。媽媽每次吃起芋頭,就會想起她的太太。

泊盧聽説孩子們不喜歡吃芋頭,馬上建議用醬油等調醬蘸著吃試試。試過后,還是不——喜——歡。只能哀嘆:你們沒有中國人的味蕾。

下次試試芋頭蛋糕之類……

夏天的時候,在姨奶奶家見到俗稱“大象耳朵”的盆栽,葉子與芋葉很像,不知是不是同一類植物。至今已在園中種了梅樹、臘梅、月桂,栽了蓮藕,試過了中國青菜、花生、黃豆、生薑,下次是不是要試驗芋頭呢?

有時水土不服,強栽一份鄉愁下去,肯定會有橘枳之分,勉强不過來。


對釋迦果的反應

十七世紀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著作《Flora Sinensis》(中國植物志)筆下的亞大菓子和亞大𣗳(樹)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只有Y兒吃了幾片,J兒嘗了一片,他嘗了兩片。其實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水果,外形很可愛,所以買了一個回來嘗嘗。後來查了下,中文名居然叫“釋迦”,而且是台灣特產(雖然我買的產地是西班牙)。台灣的釋迦與鳳梨一樣,今年不幸無法在大陸銷售,果農受災。

釋迦果肉酸酸甜甜,是熱帶水果的味道,不習慣的話,不會喜歡。記得第一次吃熱帶水果,還是九十年代末在P城,F姨那時去海南出差,回來帶了一大紙箱的各式熱帶水果,曾送給左鄰右舍。大陸如今很不一樣,哪怕在一個小鎮或鄉村,也能買到之前稀有的各式水果,尤其是在便宜與無所不及的快遞網絡之下。

到歐洲這些年,不知爲何每年只有聖誕節新年的時候,會有許多馬達加斯加產的荔枝賣,仿佛成了這個季節的應季果,可惜皮果并不新鮮。而之前在廣州的時候,荔枝是夏天才上市。記得室友同鄉每次回番禺老家,都會用手編的竹簍裝著帶葉的新鮮荔枝,一簍簍送來給大家。那些剛從樹上摘下的荔枝,皮嫩而薄,果肉飽滿欲滴,香甜無比。


圖片來源:網絡

Y兒讀初三的時候,要求訂Netflix,因爲所有同學都用它,看電影或看日本動漫等等。我們平常也不太看電視,最喜歡的還是德法ARTE台。至今在Netflix看過兩部系列片。

其一:今秋開車時聼古典音樂台,提到全球流行系列《魷魚游戲》的配樂。晚上在Netflix上尋找這部系列片,Y兒看到,說:媽媽你要看《魷魚游戲》?原來她早就聼同學提到,有些同學已經看過。

其二:前些日子偶爾發現了《深夜食堂》,上次在《上下游副刊》某篇文中似乎見過這個名字(暖胃暖心料理秘方 | 上下游副刊 (newsmarket.com.tw)):

“一天結束,人們趕著回家之時,正是我—天的開始,營業時間從午夜十二點到早晨七點,人們稱之為深夜食堂。菜單只有這些,如果客人點其它的,我會盡量做,這是我的經營理念。你問我有沒有客人,人還真不少呢。」這是日劇「深夜食堂」每一集片頭的開場白,配著低沉滄桑的主題曲(鈴木常吉 / 思ひで ),開啟一段段人與人之間的「食話」。”

於是便在每天做飯的閒檔,看完了《深夜食堂》裏的一個個東京故事。感覺有些人物還是有些誇張,反沒有片首主題曲平實,雖然總體頗有小津安二郎的風格。食堂老闆最後仿佛成了大家的心理醫生……看到片中有幾樣菜,有空時很想試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