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xi
Jixi

與木石居

青年客棧-山居閑筆(4)

(编辑过)
那座山林閒帶著白Z型紅色窗板的大房子,就只能留在記憶之中了。
青年客棧——給Peter、Sylvie
今夏收穫的沙拉菜

05年夏,我們曾在汝拉省的一座位於盧斯(Les Rousses) 小城的青年客棧度假。就此認識了Peter和Sylvie,以及他們的一對兒女。去那裏,也是因爲一道遠親關係,所以,近兩週內都是免費的。我們也與他們一家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還有從Peter那裏學來的這道蔬菜沙拉。

Peter是荷蘭人,Sylvie是法國人。他們夫婦經營着一座鄉間客棧,一座三層的老房子,很大,就處於大自然中,不遠就是瑞、法的自然旅遊景點。與瑞士接壤,步行不久就到了鄰國。他們供應早餐,其它餐食,都是住客自己買菜準備。Peter和Sylvie一家就住在三層樓上。每到夏季,都有很多歐洲的遊客攜家人來到。所以感覺起來, 有些像一個大家庭。有時成團的客人可以要求客棧準備集體晚餐。

那時,我們從南部的普羅旺斯省坐火車到他們所在的汝拉省,中間換了幾次火車,現在不太記得了,只覺得很遠很遠。尤其是到了山區的時候,改換的火車在林壑間穿行,身邊旅遊者不時發出“噢”的歡呼聲。 風景屢變,尤處雲中。到了他們所處的小城車站,第一次見到了Peter,他特地開車來接我們。四十出頭的年齡,清矍和藹,見面禮面頰親了四回,以表歡迎。而他們一般只是親兩下,只有某些仍較傳統的地區或家庭才親四下。讓人覺得心裏很暖和。

我們到的時候,客人不多。因爲算特殊客人,我們也經常幫着幹些活計,比如洗餐具、擺桌子。我們幹得高興,我則彷彿回到了與大家過集體修身生活的那些難忘的日子。有位德國的小女孩暑期過來打工,我們處得還不錯。記得她戴的耳環上寫的是兩個中文字,她問我是什麼意思。記得好像“吉”、“祥”兩個字。西方人喜歡用中文作裝飾,某朝也成爲某種時尚。雖然大多數都不懂是什麼意思。

那時,恰逢Peter和Sylvie的女兒從德國回來,與我們相仿的年齡。在德國大學唸書,帶了一位德籍男朋友。她與S熟識,因爲有年夏天,S也曾到他們這裏打過工,並就此翻山涉嶺作徒步遊。某天,我們四人一道開着一輛車去不遠的瑞士一座城。出境時,被邊警攔下檢查證件。我們笑說,一般都不攔,看來是車上國家太多了。一車四人四張不同的護照。Peter的女兒保留了父親的國籍,荷蘭籍,用的是荷蘭護照。她的男友是德國護照。S是法國的。我則是中國的。呵呵。記得到了湖邊的瑞士城後,我們兩個就去看老建築,而他們兩個則隨身帶着國際象棋,找個僻處下棋去了。據說,他們就是由下棋而相識的。

也是在那裏,我不自願地創下有生以來徒步的最大紀錄。一天步行近16公里。S,如他們很多人一樣,喜歡徒步,在林間按路線穿走,感受自然。我們早晨出發,晚上回來。穿過牛羣,羊羣,帶着地圖,從一處到另一處。有時以某制高點爲目的地。有時以某一小城。記得到了某一瑞士小城,就去買巧克力,或坐下吃冰激凌,一定要上三個冰圈兒。太累,就坐瑞士紅色的小火車回到鄰近的出發地。某晨,我跟着我的小領班同志出發,他一聲不吭地帶着我穿過一條又一條山路、林路,後來,我是累得不行,加上那天太陽又大,就問他去哪裏。他說,還有段路。就是那天,我不停地走了16公里。

那天,也恰恰遇到了S幾年前步行遇到的瑞士牧羊人。那時,牧羊人的妻子,或許有所神奇,對S的預言居然都已實現……彼此介紹之後,如遇故人。我們本也是先見到了羊羣,因爲帶的水喝光了,纔想穿過山谷,去他們那裏要水的。沒想,還真碰到了“故人”。他們的羊羣夏季在山上,冬季就下山。過着遷徙的生活。有幾條牧羊犬,數白色的那頭最大。回來後,我拐着雙腳,見到了Peter,訴苦說,今天走了16公里。他說,那也多了些。但,又說就此遇到了牧羊人。他則隨我們開心地笑了。

Peter和Sylvie食素多年。只有時需給客人準備餐飯,會做些葷食。他們也時常辦一些瑜伽類的練習班。課程設在地下室的一處大廳裏,窗戶就鄰着小河,很清幽,就是溼了些。一個下午,Peter點上了一支小蠟燭,我們一起靜坐了良久。晚上,去他們家喝晚茶。記得Sylvie泡的某種花,名字記不得了。黃瑩瑩的,舒展在熱水裏。我則與他們侃侃談了很久,仿若故交。

他們的兒女小時也食素,長大後,隨他們的願,由自己選擇了。Sylvie說,十幾年前,當他們的女兒還是小孩的時候,曾有不少臺灣的旅遊團去過他們那裏。那時,那些遊客們就拿着相機使勁衝着小女孩拍照。她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可愛。小兒子此時正是小男兒的年齡,愛上了打擊鼓,每天就關在地下室的一間房裏,自個兒敲着他的鼓。他們一家有時邀我們一起吃晚飯。我和S某天包了些素餃,在客棧回邀他們一家。記得小男兒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餃子。皮太厚了,幸好味道還算過得去。

那時,客人中有一對北歐的夫婦帶着他們四歲的兒子,非常可愛,有一雙極亮的眼睛。每天早餐時,見了我後,先故意盯着我看,然後待我與他打招呼,都會害羞地把目光躲開,然後靦腆地一笑。特別好玩。後來,他父母說,小男孩看來是“暗戀”上我了。又過幾天,某晨,看他極不開心,也不與父母坐在一起,一個人堵着嘴巴蹲在門邊的地上。他父母說,那天他們要走了。我們曾疊了串五顏六色的千紙鶴送他,他還畫了一幅畫送給我們。

記得初到的某天中午,Sylvie不在家。Peter請我和S去他們家進午餐。三樓的陽光非常好,那時客人們都出去了。很安靜。客廳的桌上就擺了一道菜,一壺水,還有一根麪包。很簡單,但,我們吃得非常開心。也就是從Peter處,我們學會了這道特殊的蔬菜沙拉。

我們臨走那天,下着濛濛雨,Sylvie緊緊地擁着我,希望我們以後再來。並往我手裏塞了一瓶當地養蜂人的蜂蜜。那瓶蜂蜜,我們用了很久很久……

希望哪天,再去盧斯,去Peter和Sylvie在鄉間的客棧,帶着孩子,帶上好友。

----------

瓜籽沙拉:

 原料:一棵大沙拉菜[生菜、萵苣菜或菠菜也可,也有用大白菜作沙拉的]、去殼的葵花籽、去殼的南瓜籽、植物油、鹽、醋

 做法:1、沙拉菜洗淨,晾乾水。晾乾水後,若菜葉大,拉切成小片,不要過小,四五釐米左右。置於大大的沙拉碗碟中。

      2、葵花籽、南瓜籽在燒熱的鍋內炒熟。置於一旁,待涼。

      3、準備調料。在一小碗碟內,倒入三或四湯匙的植物油,以橄欖油爲佳。然後,倒入一咖啡勺醋(果醋、米醋均可)。加入少許鹽。也可據口味,加入少許芥末醬。攪拌均勻。

      4、將炒熟的瓜籽兒倒入沙拉菜內,並倒入拌好的調料。調拌均勻,靜置一刻鐘左右,即可。一般的沙拉菜,是沒有瓜籽的。因爲Peter他們食素,所以用此法,營養很好,味道也極佳。

---------

附:發現這三年來,他們又開展出其他活動,如對天然食品的支持,餐食均爲有機食品,還增多了與當地奶酪作坊的合作,並提出供應素食餐點等等。

2008年夏秋


(後記:Peter與Sylvie經營的青年客棧,六七年前因青年客棧聯盟決定售房而關閉。他倆離開了伴隨他們孩子成長的客棧,于當地买了块地皮,盖了座小房子,各自重新找到一份工作,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Sylvie其實是外子阿姨[其父再婚之妻]的侄女,我們也因爲這個關係相識,阿姨今春也已病逝。

那座山林閒帶著白Z型紅色窗板的大房子[封面為在網上找到的客棧一張老照片],就只能留在記憶之中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