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ane
Jhane

UI / UX 設計師&自由接案設計師&雜食設計師 不定期分享設計領域的相關經驗 〘 完整內容請展開介紹〙 | 所有文章:https://reurl.cc/N6Q2Kp 設計作品:https://deerlight.design/ 原創主題:https://reurl.cc/g84djN

使用 Matters 與讚賞公民之心得

Photo Credit : Georgiana Sparks on Unsplash

Matters 與讚賞公民,都從 2020 年 1 月開始使用至今,約 1 個月半多的時間。短短時間內,看著不少人來來去去,及這幾天看見ㄧ些創作者的想法,引起我的興趣,藉此分享個人觀點。


在此之前,大略介紹自己

寫文起步是從 Medium 開始,文章性質以設計知識、教學、接案秘辛為主,生活紀錄為輔。

雖說生活中即充滿設計,但是對許多人來說,依然有些陌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好看」、「不好看」罷了。但對我來說,寫些與自身專業有關的文字,比較容易、門檻低,也能曝光自己,同時也是一種對設計環境的一點回饋。


在 Medium 平台的使用狀態

還算是個忠實的使用者,雖然累積有一千多的追蹤,但 Medium 的華人流動率頗高,加上其他總總原因,真正的忠實讀者不多。其餘部份,放置在本文的後半段。

我的 Medium 出版
保持更新:https://medium.com/deerlight

Matters 平台觀察

若撇除文章的內容、產值等等。Matters 給我的感覺,就是個社群平台,只是他的主軸為文。

我在一月剛加入時,發了幾篇文,沒多少人看。後來才知道有新人打卡的標籤,才透過新人打卡的發文,和平台上的創作者打聲招呼,並簡單介紹自己,接著慢慢有人來觀看。

別誤會,這不是增加關注的方式,只是說明一開始的狀況。

我的 Matters 個人頁

許多人提到,某些類型的文章,越多人拍…

觀察一陣子,我對熱門文章的類型,感覺是:

  • 政治
  • 時事
  • Matters 平台本身
  • LikeCoin 收益

蠻合理的,因為不是平台自行挑選。

而是大家都會關注的事情,關於生活,關於收益,我們當然在意。

有些熱門文章,是發布後某段時間內,得到一定的拍手數,就會上熱門(我忘記從哪篇文章看到的,可貼在留言讓我關聯~感謝)也有不少文章,雖然沒在熱門,卻讓我很喜歡。

我覺得熱門文章無法代表文章的好壞(也沒人能決定好與壞),熱門文章能讓大家知道,現在多數人關注的是什麼?

說白了,越多人關心的議題,越容易引起共鳴
依據大家關心的不同,議題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我在平台上,習慣使用最新發布來篩選,減少錯過其他文章的機率。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時…

有預感會上熱門(如果沒有就算了)!先前發布的〈Medium 與 Matters 使用心得〉,該篇文章短居熱門,在 Medium 也有良好的表現,後來決定減少出此類的文章,要出就久久出一次,或者有很明顯或特別想說的才寫。

私心希望讀者,把重心放在我其他文章裡。

會寫此文的主要原因是 @Mayday麥帶先生 的文章〈一篇文章在三個平台放送,為何Likecoin累積的慢?個人對於Liker心得與見解 讚賞公民 Likecoin #第18天收入6,111〉其中的部分想法和我很相似!


個人喜歡的文章

類型(反而設計類沒這麼吸引我):

  • 有趣、奇筢、無俚頭(放在關聯文章裡)
  • 分析(類似統計數據,有經過脈絡化)
  • 實用文章
  • 日常、生活、隨想

內容細節(看得很細的時候會在意):

  • 是否使用全形標點符號
  • 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尊重他人的想法
  • 原創內容 or 引用時有附出處
  • 語順
有些文章,也許在細節上沒有很優秀,可是我喜歡他的精神和想法,或者我覺得值得鼓勵,也會拍手,或是在寫文時關聯,讓更多人看見。

不同平台發布文章的策略

有將文章放置在 Matters 與 Medium。但這兩個平台的內容有差,並不是複製貼上而已

  • Medium:全部的設計類文章都會在這裡發布,以及不同性質的內容,生活紀錄不一定。著重在設計、接案領域等專業內容。
  • Matters:從 Medium 挑選質量好的文章,並重新潤飾校稿,才發佈在 Matters,算是重新審視一遍文章,並優化的內容。在 Matters 開始發布生活隨筆,並同步到 Medium
我習慣依據平台,稍微調整排版、內文,有時甚至會調整語氣。

收益

  • Medium:一個月大概 20~30 幾美金,扣掉 10% 稅,和手續費等,實拿 10~20 幾美金。
  • LikeCoin:尚未出金,一月有 10,000 多 LikeCoin 等解綁,二月累積 17,000 LikeCoin 委託。等解綁時,會研究如何出金,或是否有更好的轉換方式。

對於好不好賺、收益多不多,難以評估。

而設計類的文章,算不算主流?以我身處在這行業裡,睜眼閉眼,看到的都是設計,同溫層也是,很難主觀判斷。但內心會希望讓設計相關的概念,漸漸普及身邊的人們,減少些距離感。

在生活文中,搭配自己的設計創作,也是個讓讀者認識的好機會。

製作一篇設計類文章需要的時間

設計類的文章,前置作業非常久,構想、寫文章、梳理脈絡、設計教學的圖、文章配圖,最後還得自己順過好幾次,或是詢問朋友,這樣的內容好不好理解等等。

篇幅不如小說長,卻也不短。

從開始到完成,至少需要幾天的時間,如果「順利」的話…。

目前擱置不少文章和題材,因為我覺得不夠好,所以放著等待哪天有更好的想法,再把他寫完。


對寫文、純創作的想法

不論是為了收益、回應、創作。

保持文章的質量之外,再來是累積自己的客群吧。

雖然許多人說自己為的是「純創作」,不為寫而寫,但我覺得只要內心在意那些多寡,就不完全是純創作,多少會在意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喜歡。

大多數人皆非聖人啊,怎能對這些心如止水。

會花心思在意,就不會是純創作。

以我對社群的想像,藉由互動,與不同的使用者產生連結

哪怕只是回應文章,或在文章內,關聯其他人的文章,透過這些的方式,都讓社群更加活躍。有時候大家不一定是文章本身,而是你的個性、行為舉止。


我也曾經有那段空蕩蕩時期

認真產出,在前期未必能得到相當的回饋。

也會抱怨 Medium 的收益很坑等等,或是來看的人不多、拍手的人很少。

後來才知道,有些朋友,就是忠實的讀者,只是他沒想拍手,或是留言。可是在真實見面,或者他會傳訊息告訴我:很喜歡新文章等等。

這些回饋都成為讓我繼續產出的動力。

經歷過這些心境轉變之後,當我到達新的平台重新經營,一邊觀察平台的風氣,以及察覺任何一切,不管發展如何,皆不會影響我繼續寫文的心情。

覺得平台不適合,換下一個平台就好了。

保持著好好呈現給讀者的心。

那些回饋,會在某些時刻,用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關於生活紀錄文

生活紀錄文就不在意太多細節,以真實呈現為主吧。偶爾能達到共鳴。

自己也很喜歡看大家的生活文,不刻意、不做作的感覺很棒。

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生活,不是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