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
Jess

東歐的奇妙兩性平等與女性地位|沒人想談的女權主義

Photo by Polina Podlesnaya on Unsplash
舊文,備份用。

移居到東歐時,接觸到的第一個文化衝擊,絕對是「女權/feminism」這個字眼在當地的地位。女權兩字在許多東歐國家幾乎是像髒話一樣的存在,就算是跟思想已經很「西化」的同儕討論兩性平權,大部分人也會極力避開使用 feminism 這個字,深怕被跟 radical feminism 扯上關係。

這邊指的東歐暫取UN定義,中文裡翻譯可能不一樣,內文裡以我較習慣的繁體為主:保加利亞 Bulgaria, 匈牙利 Hungary, 捷克共和國 Czech Republic, 烏克蘭 Ukraine, 摩爾多瓦 Moldova, 白俄羅斯 Belarus, 俄羅斯聯邦 Russian Federation, 斯洛伐克 Slovakia, 羅馬尼亞 Romania, 波蘭 Poland。
本文觀點不泛指東歐裡面的「每一個」國家,純粹以個人經驗為主(捷克、白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波蘭和匈牙利)。

聽到的原因通常是:

「我們國家早已達到兩性平權了、所以不需要西方式的女權運動來影響女性地位」
大部分東歐國家的確不自認是「現代西方」的一員,對東方vs.西方這二分法我有很多個人意見但在此先不提。

多數人在言談間都認為兩性平等是理所當然的事,一聽到 feminism 或 feminist 就會眉頭一皺,散發出對這個字眼本能的厭惡。即便是女性,講到 feminism 也會有些排斥,會不自主的改用 women’s rights、gender equality 代替、甚至一項一項分門別類來討論,但就是拒絕使用女權這個 umbrella term。

Feminism 女權主義的定義

講到這裡,我覺得我有必要澄清一下自己對 feminism 的定義,因為光是在各國境內,每個人對於女權/女性主義好像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釋方式,近年來大眾對這個字的負面印象更是越來越深。

我對這個字的解讀非常官方,因為真的直接來自學校 :當時美國內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討厭 feminism 這個字(我本來也是其中一員),但那時教授強調就因如此、所以更要設法維持這個字本身的中立性。女權應是指性別平等、男性和女性能有同樣的資源、達到同樣的地位,倘若社會真的已達到兩性平等,那我們當然也不必再追求「女權」的重要性。

雖然本來只是為了拿個 easy A 而修的課,但那時留下的印象一直維持到今天,所以即便後來 feminism 的 connotation 變得越來越糟(哈….唉),我還是會試圖堅持這個字的中立定位。除了一個例外:如果談話的對象就是對 “feminism” 這個字反感,為了讓討論能繼續進行,臨時拋下這個字眼其實也沒什麼關係。

很多時候女性主義者會跟自己人吵起來,追根究柢都是因為太糾結於用字,或一定要分個你對我錯才肯罷休。如果兩方能先放下爭吵的主題,回到原點、各自闡述自己對女權的定義,往往會發現爭執的癥結點是來自兩方對「何謂女權」的基本解讀根本就不一樣,但最終追求的其實是相同的目標。一直針對小地方爭個你死我活只會把彼此的耐性磨光、或把本來明明是 ally 的 sympathizer 越推越遠。

東歐女性的社會地位

單純以外人眼光來看東歐的話,刻板印象可能會覺得當地女性地位很低:從烏克蘭女人被當作外界性幻想的範本、色情影片裡好像掏出幾百美金就能在捷克大街上找到願意上床的都市女孩、到 Russian brides 和 Ukrainian brides 早已跟 mail order brides 劃上等號(中文裡的「烏克蘭新娘」也越來越常見),似乎都在傳達著東歐男性條件很差、女性都忙著找外國男人的印象。

(但不管是哪條 narrative 都很理所當然的忽略了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的存在)

可是若在當地生活(這邊以捷克為例),看醫生時卻會發現多數牙醫都是女性,小兒科和一般外科的女醫生也遠遠佔了一半以上,科技界內的男女比例更是比北美和西歐還要來得平均。當然男性還是佔多數,但跟其他國家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捷克的女性工程師似乎完全不會覺得自己身處弱勢、需要靠 Women Who Code 等女性團體的互相扶持才能在軟體界內發聲,工作量和工作內容的重要性也跟男同事並駕齊驅。

單看這幾面,好像風向一倒,東歐的女性地位其實跟男性差不多,但如果繼續探究原因,看似平等的職業分配也並沒有表面上這麼單純。

牙醫和小兒科醫生以女性居多,是因為在捷克、這些職業是被認為偏女性化的、女人也能做得好的(又例如教師職),有些人甚至比較信賴女牙醫,認為她們較細心又容易溝通。再加上東歐整體對 STEM 產業的印象(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並沒有像其他西方國家那麼趨之若鶩,亦不太存在理科一定勝於文科、或數理屬於男性的範疇這類莫名其妙的概念。

難聽一點,可以把它解釋成「數理科學沒什麼困難的所以連女人都懂」。但跟 STEM 行業裡性別歧視叢生的美國一比,在東歐 STEM 產業工作的女性反而更不會被當成異類對待,女員工本身也不會把自己當成多稀有的存在(印度在這一塊也有點類似)。

相較於「西方國家」(真心不愛這個字眼),科學家、學者、STEM這類職業在東歐其實並沒有特別吃香,當地人做這塊的薪水和待遇不算非常高,相信這也是為什麼能比較快達到性別平等的原因之一:這些職業原本就沒有被上位者牢牢的把持著、不允許外人加入。

Gender roles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可是相較於真正的平等,東歐所謂的「男女平等」反而比較像各司其職,大家(表面上)不會過於抱怨自己的性別角色。

而且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絕對是存在的,但還身在國內的群眾卻不會針對這點大做文章,因為多數人壓根不覺得這種現象有什麼不對(移民或常飛國外的男女就比較有意見了)。一般而言,男方付費、女方做菜、男人出勞力、女人需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在多數東歐國家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明明男女不平等,社會表面上卻達到一種奇妙的平衡。

如果客觀討論兩性平權,東歐的狀況絕對稱不上平等,再者,就數據上來看,針對女性的家暴亦不算少見,但如果不放太多個人情感進去,單純以外來者觀點來檢視各國「不平等中的平衡」,有時反而更發人深省(不代表我個人樂見這種現象)。

例如對女性職場歧視更嚴重的日本,一路從求學、工作、到家庭,甚至被性騷擾或強暴需要報案時,社會制度早已習慣把男性利益放在女性前面,當兩者價值觀產生衝突時,棄女保男更是屢見不鮮,但有一塊沒有太被影響到的淨土似乎是女性在諧星界的發展。

我指的不只是近年內大紅的渡邊直美,而是包括老牌些的近藤春菜、柳原可奈子、久本雅美等人。日本諧星不論男女,扮醜裝傻都是工作的一部分,雖然很丟臉,但當你醜到一種程度、把所有偶像包袱都拋開後,是男是女反而不那麼重要了。日本女諧星的身份是先是諧星、接下來才是女性,而雖然諧星界還是以男性佔絕大多數,在日本反而不太存在另一個美國特有的刻板印象:women are not funny/女生就是不懂幽默或不會搞笑。

美國的女性 comedians,出道前期都必須先克服這個「女人就是不好笑」的 stigma,證明自己是個開得起玩笑的女人,接下來才能順利在 standup 界繼續討口飯吃。套用前面的邏輯,美國女性 comedians 在大眾眼中,身份是先為女性、接下來才是諧星。

而反觀日本的女諧星,在作賤自己形象到一種極致之後(作賤真難聽但我真的暫時想不到其他替代詞),地位跟男諧星幾乎是平起平坐,也因為外表不出眾而順便避掉了女明星必須每天面對的公開意淫,有時甚至還可得到一些身為女生才有的特殊待遇,不用像剛出道的男諧星被狗一樣的對待。

P.S. 再次重申這種女性才有的「特殊待遇」或「特別關照」嚴格來說也不算男女平等

聽起來好像有點莫名其妙,但我覺得捷克對待女工程師的態度、和日本矮化諧星(不論男女)的態度,兩者有種異曲同工之妙。爭取女權不僅是「你待男性多好就要待我多好」,而是「你待男性多不在乎也請這樣待我」。

繼續扯下去好像就必須搬出老舊的 sameness/difference debate:在男女生理構造就是不同的狀態下,該如何達到真正平等 、 是1) 所有人不論性別完全相同對待、還是 2)針對個體差異採用不同待遇,如果是前者的話那男女廁是否該完全合併?如果是後者的話日本的「女性專用車廂」是否歧視了男性?

結論

越聊越遠,拉回來一下。

此篇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相信每個人居住過都會有不同觀感,更不代表所有東歐國家都是這樣,照 UN 分法,東歐涵蓋了 10 個不同地域,單單開一篇地圖炮就把它們全打進去未免太說不過去。也因為如此,這篇已經寫得盡量籠統,可以把這想成一個從未到過東方的人去了一趟中國、日本、香港、韓國、台灣、新加坡等地之後的綜合心得,雖然各地都有自己的風土名情,但其中還是能找到許多相似之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