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姐
陳小姐

記者/編輯

《砂の器》無可避免的宿命

有否試過,無論你多努力,都注定被童年某段遭遇羈絆半生?

荷里活式電影滲透全球,愛情喜劇、動作與科幻永遠叫好叫座,而它們的共通點是節奏快。Netflix助長歪風,片頭片尾自動幫你cut埋,我們快要連過場都接受不了。

片頭是prepare電影氛圍,慢慢帶你入局的過程,乜都cut仲睇嚟做乜。

試下暫時放下Netflix,感受一下七十年代日本電影的詩情畫意。如果你有這般心情,強烈推介野村方太郎在1974年製作的《砂の器》。

改編自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砂の器》把一宗絮亂的命案、四個複雜的故事線,用主角鋼琴家和賀英良的一曲「宿命」串連,毫無遺和感。

中文「宿命」跟日文「宿命」(さだめ)同一寫法,是英文的”fate”,暗示了生命中不能逆轉的結局,無論怎反抗,都避無可避地要fulfill某種既定目的。

「宿命」比起「命運」更無奈。因為「運」會變,時來可以運轉,但「宿」是一個早就寫好的劇本。

就像主角父親患上當時的不治之症痲瘋病,母親一走了之,父子倆被逐出村,顛沛流離,受盡歧視。後來父親被送院,主角發憤圖強當上鋼琴家,改名換姓想抹掉過去,事業高峰之際卻遇上往事來纏,恩人迫他重見痲瘋病父親,他怕會因此毁掉所有,迫不得已手刃恩人。

重點是,主角不是壞人,他是要這麼想念父親,感激恩人,卻又要保住事業,有這種心理交戰,才成就宿命題材。

點解推介?因為電影的精彩部分要等到中後段真相開始大白時才出現。前半部都是節奏緩慢的推理過程。你要耐心睇完前半段,才會感受到後面的精彩。

就好像你有畫過畫,略讀過西方美術史,才會在Michelangelo的《The Creation of Adam》前肅然起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