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蘇
阿蘇

ᴄᴜʀɪᴏsɪᴛʏ | ʟɪᴠɪɴɢ ɪɴ ᴄᴀ|記錄一些在洛杉磯的生活點滴 哦對,喜歡動筆寫字與畫畫、看書,活生生的筆記控,正在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中 愛畫畫 ig@hi.littleidea 蝸居: janesu.studio 隨筆紀錄 fb@san3pollos

全球化拼教養: 台灣與在美移民的比較 觀後感—論工作本質

藍教授在討論教養,不過我沒生小孩,所以把關注放到勞動力上


無意間看到這個影片,很好奇看了一下,有些數據滿有趣的,一份2010年調查,台裔的平均收入比總體美國居民還要高,可是對應到有50%半殘英語能力,就覺得很可愛。

還沒搬到洛杉磯之前,我還真的覺得需要一點英文能力才能在美國存活。但真的來到洛杉磯後,我都覺得可以跟在台灣的長輩們說“放心,你在加州(尤其洛杉磯)完全可以中文溝通,不用怕。”

接著影片裡面有提到中產階級 vs 勞工階級的比較,說的都滿寫實的。

我現在工作的環境會看到在工廠工作的人,這讓我想起以前在樂園打工旅遊那時候的記憶—打卡上班,休息時間坐在一個休息區吃著垃圾食物,然後晚上下班後,搭著一台巴士,回到宿舍,我那時候說這是監獄巴士

打從那刻開始,我就告訴自己,絕對要避開用勞力賺錢。還好至少現在的我的狀態,沒有食言。

在我的狹隘認知裡,台灣人普遍對於移民或是可以到國外走走看看,都是抱持著正面看法,包括我也是。但是當我現在在美國,接觸到不同的人、聽到不同的聲音與故事,我覺得好像沒有那麼光鮮亮麗,必須拒絕這個鍍金的假說,簡單來說,人們還是符合這個通則:哪裡有錢,就往哪裡跑。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值,都是比較級。


最近一直在想的事情是,工作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我很知道因為我沒有那麼多的被動收入來支撐我的消費。我也知道,有些人要賺錢養家,所以他們不得不工作。

如果有一天,大眾能夠歌頌放逐自我的人,而譴責認真工作的人,那個社會會是長什麼樣子?

對現在的我來說,工作是快樂的機會成本。但是,將工作抽離後,快樂的機會成本會變成什麼?它是否還會存在?(我覺得應該還是會存在)

其實,有時候會覺得反而要感謝工作,它讓我思考更多事情,它讓我更加認識世界、社會是怎麼運作的,像是別人的思考方式如何,團體之間怎麼互動(或是勾心鬥角),這些都是很寶貴之刺激我思考的元素。記得剛開始當菜鳥上班族時,那時候我是覺得“上班是身體被綁架,上學是思想被綁架”

但後來才發現….上班不僅是身體,還有思想都被禁錮。上學才是思想奔放的時刻。

一週七天,大多數人要工作五天,只休息週末兩天,這個真的不是很健康的模式。經過hybrid 工作模式體驗後,我覺得做三休四是一個不錯的搭配!

哈,說了這些,總結就是我在幫不喜歡工作的自己尋找各種逃生出口。

額外補充:後來去看了藍教授寫的其他文章,認識到一個社會學家Bourdieu,他的這張圖很有趣,用capital概念去刻畫社會人事物(職業、興趣、飲食)。這個概念提出的時候應該很久以前了,所以我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不過大致上原本的人事物都還存在(還沒被取代)。

social space

謝謝閱讀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