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山堂
雙山堂

香港政治觀察者,而留意網絡輿論為主。

〈從金宵大廈爭議看﹕歧視現象不只在TVB 也在整個香港社會〉


花兩倍速看完兩集金宵大廈2,我覺得還是有意思寫一寫關於菲律賓外傭的單元和網上討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昨晚用兩倍速把金宵大廈2〈姐姐〉兩集看完。以下是我一些想法。


//比起「blackface」 那個奇幻的「南洋形象」更傷害菲律賓人//


該劇集劇情是墮胎的移工Louisa到金宵大廈當外傭,她把墮胎的孩子當成「鬼仔」般養。剛到家時,僱主叮囑她不要進入已去世女兒Lulu的房間。同時僱主夫婦在工人房安裝了監視器監視Louisa,發現Louisa養鬼仔的秘密,但僱主沒有排斥她,反而對她很好。但僱主的女婿卻對她態度惡劣,多次罵Louisa是「扮慘博同情」、「最後還是會勾引有錢人」,警告她要清楚自己不是僱主女兒,只是傭人而已。第二集僱主夫婦開始帶Louisa外出購物,對她很好,甚至給女兒穿的衣服她,讓她戴女兒的眼鏡。結局真相,僱主女婿所以對Louisa態度極差,是希望暗示僱主一家有問題,希望她早日離去,而僱主夫婦在女兒Lulu死後因為憶女成狂,所以會不斷聘請名叫Lulu的外傭,再一步一步身心改造她們,結果迫瘋了十數個外傭。


這和當年江欣燕當年在歡樂今宵塗黑自己、裝蠢式的逗笑表演不同,但其實細看背後還是有不少對菲律賓人的定見、香港人對菲律賓人不實的恐懼意象。首先比起塗黑自己,墮胎移工會把自己孩子當成鬼仔在養的劇情令我更反感,劇情背後所代表的是港人社會普遍對「南洋」的刻板想像,想到南方,就會想起邪術(例如1995年的cult片南洋十大邪術),配合以往有外傭將經血放進僱主湯品新聞,進而牽動大家的恐懼情緒。


而劇中對話為了營造出「似」的效果,就加入了大量港人的移工刻板印象、定見。例如她們的膚色比較黑(扮演者甚至用「犧牲」來形容此舉動)。對白中又不乏如「她那麼年輕你不怕她搶走你老公」。但這種「似」,所依據的甚麼標準?為何大家會覺得她做得好?其實所謂的「似」,不過是我們將內心的定見作標準,然後當劇集將定見展現出來,那就是「似」。但真的所有菲律賓人都較黑?她們「勾佬」又有多普遍,這通通都沒有經過數據上的統計實證。


筆者曾經問過一個在港的菲律賓人,他說看到trailer第一反應是「jm9」。他不明白為何外傭就一定是「黑」? 他不明白為何那些帶有定見對白的意義,「D外傭生得靚又話會勾佬,生得樣衰又話BB岩岩出世唔好見到D樣衰既野,咁你想點?」他說﹕「香港已經好多咩「外傭僱主關注組」既野日日歧視人,點解重要寫套咁既野強化呢D stereotype。」


所以當移工在來港面對經濟、性別等結構不平等時,文本創作者有責任小心處理。以至我們要對香港社會一直以來對少數族群、移工的歧視歷史,去好好說明菲律賓人、以及移工在香港社會的定位,減少這些壓迫和定見為何如此重要。


//香港對菲律賓人歧視小史//


香港社會在「多元」、「國際化」背後對移工的歧視,其實十分常見。亦有不少學者加以分析。在陳允中、司徒薇2014年的論文〈兜口兜面的多元文化主義 : 香港菲律賓移工重奪公共空間和公民權運動〉就提到過三種種族主義展現。


(一)天朝/英殖歷史﹕指在受中國天朝主義、大漢族中心主義影響下,認為外族較為低等。同時英殖又會內化「白人優越論」印象。結合殖民帶來的「現代化」,令香港人會認為自己較「文明」,而這背後有著十分混雜的歷史肌理。


(二)日常生活種族主義﹕在日常語言、感受中常見,如2012 年「移民工牧民中心」的調查發現,移工當中有 58%被辱罵,18%遭受身體虐待,6%曾受到性侵犯。同時,不少移工坐巴士時,常有人認為他們比較臭不願意和他們坐。(在往後有例子提到)


(三)體制種族主義﹕在法律、政策上展現。例如「兩星期政策」規定如外傭沒有受聘,要在兩星期內回國,因此他們為求更快找到僱主會選擇對暴力、歧視啞忍。或「強迫同住條款」規定移工和僱主一起住,結果他們很睡在廚房客廳,沒有合適的私人空間。


馬尼拉人質事件是一次港人對菲律賓的歧視和爆發。因為救援不力,菲國與香港交惡,香港對菲長期掛上黑色旅遊警示。同時,針對移工的歧視言論甚囂塵上。陶傑就曾經在《HK Magazine》撰文〈the War at Home〉,指菲律賓是僕人國家。文章一出後,不少高登網民說這是事實,大聲叫好。事後引發了一千人示威,要求陶傑道歉,最後陶傑先在電台上用西班牙語向菲律賓人道歉(注﹕西班牙在1565-1898年殖民菲律賓),兩日後再到菲律賓大使館道歉。


至今,港人對菲律賓人歧視仍處處可見 。其中一個叫「香港外傭僱主關注組」的facebook討論群組就每日交流僱主「辛酸」,她們會稱呼一些不勤快的移工做「公(工)主」,又會交流如何「管理好外傭」,「教導她們不可以接觸僱主的個人物品」、「教他們分莊閒」云云。而在2021年的疫情中,先後就多位建制派議員如葛珮帆、李梓敬要求警方對移工執法,甚至政府在沒有科學理據下,禁止移工在休息日離開僱主家,要求他們在7日內完成檢疫,三十多萬移工接受檢測,只發現三宗案例。


把這段歷史和劇中的刻板印象對照,我們不難發現一直不論市民、政府,那些認為「外傭更骯髒」、「菲律賓人就是僕人」的定見一直存在,而這些定見一方面繼續污名少數族群;也抹平菲律賓人群體的差異性,事實上香港的菲律賓人就不只有家務傭工,甚至菲律賓人也並不是一定膚色較黑。而這套劇,就是在這些定見的基礎上,延續這套歧視的敘述。


//我們的常識真可靠嗎?//


在法新社港台澳主管批評這件事後,香港網民的聲音卻展現出,歧視不只出現在TVB,是整個社會的現象。很多網民留言說「左膠」又在「無事生非」,反問批評者「菲律賓人就是比較黑,為何不能這樣做?」、「這樣也對菲國人民做成傷害,他們太玻璃心了吧」。又說左膠在不斷「違背常識」,演員演一個少數族群塗黑自己,也要在小事化大。關於為何這些說法不對上文已經討論,筆者想希望談談「常識」這回事其實有多可靠。


所謂「常識」,其實並不「常」,至少它並不普世,往往受制於各地的社會、文化、經濟、風俗、意識形態形塑而成。而這些「常識」都會形塑我們對事情的第一反應和判斷,比起這是「知識」,它更像一種「直覺」判斷。


正如這套劇港人大多看不到問題,但一找到加拿大、美國人一看,就知道這是blackface,是以前白人用來丑角化黑人的做法,是帶有種族歧視的,因為他們有對黑人歷史更深刻理解,而這些是香港社會所缺。甚至,我們的常識也少有對已有體制、社經結構作批判。因此,社會學、文化研究才會有一種「基進」的說法,將這些已有的「常識」、「定見」的根源抽出來,再去審視它們的知識基礎,已及是否靠譜。


所以,當有一套貌似「政治正確」的說法走出來時,或許大家不用首先用「左膠」、「政治正確」打發掉。就像有套說法叫「環保種族主義」, 可能這個詞推出來大家又會很奇怪,種族平等如何和環保扯上關係。但這和種族主義理論發展相關,他們明白種族壓迫背後有著經濟根源,慢慢會關注這些經濟結構如何方方面面形塑當今種族面貌,環保種族主義就是指在全球不平等發展下,一方面富有國家大量碳排放,破壞環境,但承受這些惡果的,往往是第三世界的人民,例如第一場因為氣候改變,水資源不足的戰爭就是在敘利亞而不是在歐美開打。而這些理論、歷史內涵都並不是「在香港的常識」可以告訴大家的。


我想,大家討厭左膠,除了在「常識」形塑出我們的直覺外,更多是有種「為何我做甚麼都是錯」的感覺,尤其大家會認為荷里活近年的政治正確更矯枉過正。但要審視每一個議題是否左膠、要的不是直覺,而是對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劇探討。正如很多旅居美國的右翼華人作家會寫文說「黑人有更多大學學額是逆向歧視」,但如果考察到黑人社群長期的經濟不平等,令他們在教育上無法與其他人競爭時,或許這個政策就有更多商討空間。又例如大漢族主義者常常說「中國少數民族真好,亂考也能考進好的大學」,但他們又是否對少數民族歷史、經濟不平等有深刻認識。我並不是說每一項政治正確都是對的,而是這些議題都十分複雜,不是「常識」可以處理。


所以真正要戒的是那種對「常識」、「直覺」的迷信,在遇到看似政治正確的議題前,首先退後半步考察,不應馬上作結論。這種考察可能很痛苦,很費力,而所以堅持這種態度,不是「小事化大」,不是少數知識分子「對知識的無謂執著和堅持」,不是「左膠就是喜愛寫纏腳布」,而是這些看似「小事」、「政確」的定見,實際形塑著我們社會的面貌,也決定我們為邊緣群體帶來多少傷害。


//TVB播出救番件事﹕背後的可怕//


事件爆出後,私下有友人向我說道,「好在是TVB播放,令起碼有一半人會因為反TVB而救左件事。」固而這是幸事,但細思下這種邏輯極為可怕。尤其當我去到「認真毛群組」,就更能體驗那種陣營主義者的味道。有人說「幸好KAYAN9896沒有塗黑自己」,然後有另一人修正「小心,可能試當真以前有試過,唔好中回力鏢」。


回到如果劇集在viutv播出的思想實驗中,或許以往曾志偉對viutv的批評可以有助解答這個實驗。曾志偉曾經過挪喻viutv節目「教壞細路」。新聞一出大家當然笑曾志偉五十步笑百步。但鮮有人去批判viutv的節目意識問題。固然,我們在不少地方看出viutv進步的地方,例如近期的胖美人,但它的很多節目對女權意識不注重也顯然易見。偏偏大家在討論的時候,都是首先陣營歸邊,然後再想出最有利自身陣營的說法,將有問題的說法推到另一個陣營中。


這種看似聰明看做法實際只會令人加深「香港人就是功利」想法。對viutv和tvb的雙重標準只是一例,但2019年在水炮車打到清真寺時,某些香港人提出的「功利戰略」,指首先將歧視言論推到藍營上,然後到重慶大廈派發物資。這些做法真的有很好聯繫少數族群,並沒有,大家都看出裡面的「功利邏輯」,更對有些黃營在不斷說「只要你認同香港人價值,就是香港人」,否定香港一直存在的歧視感到嘔心。在2021年,rapper Zain 在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就直接指出對香港人「功利邏輯」的反感﹕


「我依家未出呢個訪問,我已經知道d人會講d咩,啊,依家無歧視架啦,只要擁護香港人價值就係香港人,放心,你要加油。但其實唔會對件事有任何幫助。你(香港人)話依家無歧視,有你都唔知啦﹗」


回到最初,所以寫這篇文章,其實是看到大眾對此事的反應,就明白歧視不只在TVB,也深刻地在我們的社會、日常語言、生活中。同時很多人每次面對這類涉及政治正確的爭論都會近乎條件反射式吐出「左膠」,因此有必要回應,用「左膠」取消議題,實質不過是無視歧視對少數族所帶來的苦難而已。


同時,那種極為赤裸的立場、陣營先行做法,有意識將整個社會存在歧視減少到「只有TVB、只有藍營在歧視」,背後也是一種雙重標準和不誠實面對自身,而這種不誠實沒有騙到任何人,只有自我感覺良好和令少數族群感受到香港社會的虛偽和無情罷了。


*------------------------------------------------------------------

(後加)


有前輩提我可以加入香港法例規定移工不能當兼職,因此你找不到移工客串。其實關於少數族群,移工還有很多面貌可以發掘,體制性的歧視也被我們想像中多,或者今次爭論是一個理解移工面對結構性歧視的起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