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lun
Hualun

常年被知乎禁言,企图寻找当代鲁迅。14亿人哪,要找一段时间,尚未找到。

网络上的戾气都是怎么来的

在看一个相关电动自行车限速的知乎问题时突然看到一个回复,内容如下。

普通的两条回复,现今随处可见,话语中透露这傲慢,偏见,没有虚心请教的心态,知乎和微博等社交平台最具代表。

理想状态下应该是怎么样回复呢?就我的看法,这个对话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是:

请问最高时速40km的车子是不是应该加个“/h”,时速的单位是km/h啊?
这里最高时速已经含有“/h”的意思了,所以可以不用加。

每个人都难免有触及到知识盲区的时候,谦虚一点请教才是应该做的。然而大陆网络上已经看不到这种平和的讨论气氛,意见相左时难免会语气过重,连我都不可避免。好像在社交平台每个人都默认不可能说服别人,这样又内心难平,便发一些戾气较重的言论以期刺激到对方。这是我认为的绝大多数人内心的想法。

实际情况人会分很多种,有些人确实是相关领域的尖端人才,他们语气的傲慢无可厚非,无人出其右的傲人心态不应该被制止,让有能力者获得成就感一定程度也可以激励他们进步,现实中的这类人也的确有很多人性格乖张。一些能力稍弱者免不了嫉妒尖端人才傲视群雄的心态,他们可以指点江山还能获得无数称赞,这种荣耀让人艳羡,自然也免不了有部分有样学样。原本正常的言论环境会有部分导师级别的人去引导舆论,让人羞于滥竽充数,只可惜舆论审查压制了这种声音,这类人中绝大多数被称之为“公知”,污名化“公知”运动后真正的公知已经鲜有发言了,现有的“公知”也不见得是公知的本意所指。

再看看上面这样的对话,张达林面对这样尴尬糟糕的场面应该如何应对呢?大概率是假装看不见,不回复,这个问题已经被堵死了,没有反驳的余地。这样会给人一种死要面子的感觉,为保留最后一丝尊严却实实在在丢了尊严。知错就改的态度也是现今民众欠缺的,却是令人尊敬的高尚品格。所以如果要修复这种唐突的回复带来的心理裂痕,为自己的无知表示道歉才是正解。网络这种虚拟的环境总给人一种侥幸心理,认为陌生人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这种心态很容易带到现实中,让人遇到相似情况时做出相似处理,这样给人一种不负责的观感。

情绪这种东西是可以传染的,人在一个欢快祥和的气氛里,心情便会愉悦,相反在一个戾气十足的环境中,心情沮丧算好的,被戾气同化才是正常。压制理性的声音,这些积压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宣泄,便宣泄到无关痛痒的陌生人身上。

自由的言论环境会有这种戾气嘛,当然也会有,Matters的同样也有这样的戾气,这些戾气很多是来自墙内多年被审查的人,很多自由世界国家的人明显要语气平和得多。大多数文章下观点不同的人在这里也极力压制了自己无处宣泄的戾气,不约而同地维护着这一中文社区的净土,这也是这里有这么多常客的原因之一。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什么样的话题都会有一群友善的人愿意和你讨论,实在不满也可以离开这里,如果喜欢也可以加入赞赏公民。

能说一些心里的真实想法,不用整天担心哪个词会触发审查机制发不出来,这便是一种宣泄,一种对墙内各种不满的宣泄。文章不一定写得好,也会有人愿意给予鼓励,很少有冒犯性的言语。

我还有戾气,但是我充满希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