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瑜九清
策瑜九清

坐标加拿大, 80后末尾, 自由主义, 宅

讀書筆記: 免疫

花三天時間讀完了這本對"疾病""免疫""疫苗""接種"等問題進行探討的隨筆合集。作者是以一個對孩子的健康以及周遭環境設施醫療滿懷憂慮的母親的角度寫的,不過對於大衆都很有啓發意義。在新冠大流行期間讀這本書有特別的感觸和思考,尤其是當各種疫苗面世時同時伴隨的是鋪天蓋地的副作用報導各種質疑還有很多堅定反疫苗的聲音。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和訊息都無比進步的時代,而人們對於科學的認知似乎並沒有跟上,倒是因為網絡和媒體使某些偏見更難以移除而那些片面甚至虛假的消息更容易傳播,而這只怕是病毒本身更為致命。

之前修讀認知心理學的時候對Confirmation Bias和Over Confidence這兩個概念印象特別深刻,前者是指儅我們心中已有某個觀念或認知時我們會更多地去尋找那些支撐我們信念的證據而不理會反證,後者是指我們總是傾向于相信自己比普儸大衆更有判斷力認知更準確接受了更正確的信息。很不幸,在對待科學和醫學方面我們也不能擺脫這個陷阱,於是有人認爲同性戀等於艾滋病,有人認定疫苗跟自閉症有關,有人覺得疫苗是醫藥公司和政府合謀賺取高額利潤而不顧人們健康,更有人堅信這次的新冠疫情只不過是政府或某些組織爲了加強對人們的控制而編造的一個巨大謊言。“我們會傾向于去懷疑信息,而不是去自省自查我們自己的信念。”

我們是沒有耐性去閲讀那些冗長的充滿生僻詞彙的醫學報告的,大部分人獲取醫學方面的信息都是來自于媒體的隻言片語,好一點的或許會去讀一些相對淺顯易懂的書籍雜誌,而求助於專家往往都是在病痛降臨到自身才會做的事,何況專家也未必可靠未必意見一致。糟糕的是,媒體爲了吸引眼球尋求關注通常只會報道那些最直觀也往往是最易引起恐慌和負面情緒的部分,比如有多少人注射了疫苗后死亡,至於死亡的人所佔所有接種人口的比例,有沒有同樣群體的沒有接種疫苗的對照組的死亡數據,這不是新聞的重點甚至都不會去寫。社交平臺使這一狀況變得更糟,越來越多人做標題黨就自以爲了解全部,虛假信息可以P個圖配點文字就在Facebook和Twitter大面積傳播,而各個私人社群更是同溫層相互傳遞群裏面都願意相信的東西。怎麽樣判斷一個消息的真僞,聼過一個很好的答案就是除了看消息的來源是否可靠以外就要依靠自己的常識,然而Common Sense這個東西在信息似乎隨手可得的今天卻常常是缺失的。

記得之前聼一個臺灣的醫學專家說開世界性的衛生大會的時候所有專家都在不斷討論怎樣提高民衆的疫苗接種率,即便是在發達國家疫苗供應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大量的疫苗其實是被浪費掉的,因爲太多人因爲各種各樣的顧慮而不願接種。正如作者書中說的,大家的普遍心理往往是“對於一個並不帶來額外好處的東西來説,任何程度的風險,不管多低,都應該是不可接受的”。我們應當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這似乎是不容辯駁的真理,而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只有當大部分人都願意承擔了那麼一點點風險參與構建這個群體免疫的屏障時,我們所處的環境才會真正更安全。懷有警惕並不是壞事,不過很多人面對經過大量研究有詳盡試驗數據的疫苗和藥品總是如臨大敵,對一些缺乏嚴格監管的所謂純天然保健品或是沒有任何對照試驗的替代療法又躍躍欲試毫不置疑,這樣的態度才最可拍。最後摘一段話吧,是我認爲這本書很精髓的一段:

“单独个体接受的疫苗有可能并未有效激发身体的免疫力,此外,有些种类的疫苗效果相对较弱,比如流感疫苗。但如果有足够多的人接种了某种疫苗,就算这种疫苗的效果相对较弱,病毒也会很难从这个宿主转移到下个宿主,它们的扩散势头会被遏制,于是那些未接种的人,以及接种了但疫苗没有起效的人就因此得到了保护。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如果居住在大部分人群都未接种的地区,他染上麻疹的几率,会比某些未接种人士还要高,如果后者住在大部分人群都已接种过的地区的话,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此。 未经接种的人,会受到其周围的人的保护,在那些接过种的身躯之间,疾病不能传播。但一个单独接种过的人,被带有疾病的身体环绕时,他会面临着疫苗失效或者免疫力式微的危险。保护我们的不只是我们自身的皮肤,还有超越我们个体的因素。我们身体之间的界限在此处变得模糊。捐献的血液和器官在身体之间流通,从一个身体中离开,到达另一个身体,免疫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样,虽然看似个人账户,但同时也是公共信托基金。那些要靠群体免疫力保护的人,他们的健康是托了邻人的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