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客
蕉下客

对49年以后中国历史感兴趣,鉴于中文互联网有关的记忆和记载正在被大规模地有计划地移除,本博主要用作收集网络“垃圾”,“拯救”网络记忆和记载,可能偶尔会有点原创,稍微会转一点资料性强创见多的不被主流刊载的学术性文章。另外,凡华夏文摘刊登过的文章一般不cross post,当然也会有例外,视情况而定。

阳新 记忆北京大学的计算机

最近几年,关心起了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起源。因为,计算机区别于许多其他技术设备,它的更新实在是太快了(绝大部分老机器,都已经被毁掉了),而计算机人才却是要一步步地培养。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生物问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然而,中国的计算机却也有类似的问题,先有机,还是先有人。大约在所有的计算机学院和专业课上,少有人会提出这种问题。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教育都是原理和操作,发展过程与决策经过,则不大引人注意。

 

    今天一大早,联系北大。下午到了北京大西门南面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整整一个古色古香的独栋二层建筑。档案管理人员说,没有我要的资料——“无线电系计算机”和“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在1956—1965期间的毕业人数,也没有当年创建这两个专业的老师人数。因为,此前是按照系统计,没有按照专业细分统计。

 

   承蒙管理员支持,给我一本《北京大学纪事》,匆匆忙忙地看了一下,还是很有收获。

 

  1,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由北大、清华、燕大合并。教师50人,学生84人。系主任段学复。

 

  2,1956年11月,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分为:数学、力学、计算数学三个专业。

 

  3,1960年9月5日,受教育部委托,无线电电子物理、计算机(二年制,38学员)两个训练班开学,学员由省市、部委和北师大等选送。(估计这是北大的首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活动)

 

  4,1960年3月18日,北大和天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计算技术”的合作。

 

  5,1965年8月20日,日本计算机专家伏贝和朗到北大工作。

 

   看,虽然还不知道1956——1965年,北京大学培养了多少计算机人才,但是,也可以证明北京大学的计算机启动很早。

  (清华大学这10年中,培养了2000余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了500人,都有具体材料。)

 

   另外,虽然还没有参与计算机教育创业的教师材料,但是在北京大学的教务活动中,看到了著名的计算数学导师徐献瑜和计算机专家董铁宝的名字。

 

  结束时,填表,说明查询到的东西和利用价值。

 

  今天又看到三条消息:

一,叶姓宗族,回到台湾省亲,他们的先祖在乾隆时间从广东到台湾谋生,现在成为当地大户。前20年开始,每年清明从世界各地回台湾老家祭祖,今年回去的就有1万人。

 

二,45岁的云南腾冲县段生馗收藏了抗战文物2万余件,在和顺乡当年盟军反攻前线指挥部创办“滇缅抗战纪念馆”,每天都有数百人参观。

 

三,银川退休干部刘登武收藏了1000余古灯,其中有400多盏是宁夏、甘肃部分地区使用的石灯,他已经将现存的石灯基本收藏到手。

  他说,我是尊重这块土地和尊重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才干了这件事。愿这些灯盏点亮这个城市及老百姓的致富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722960100cs0w.html?tj=1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