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人
槛外人

农妇,母语一般,其他语言更一般,但这些都没有能阻挡我对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哪怕是看看也好。

防火墙 亨宁·曼克尔 (瑞典)

        1970年代 至今,侦探小说一直是瑞典文学创作中极有生命力的一枝,它们不仅常常成为畅销书,同时也为瑞典此类电影提供了大量原创素材。与英国、法国的侦探小说不同的是,瑞典乃至北欧其他几国(除芬兰外,芬兰文化与其他几国不尽相同)的侦探小说在讲述一个个或惊悚、或悬疑、或神秘的破案过程时,还注重直面案件后的社会和历史,因为它们往往是每一个案件的起因。

         而在诸多侦探小说作家中,亨宁·曼克尔(Henning Mankell,1948年2月3日-2015年10月5日)是极有成就的一位,他本人是个社会主义者,积极参与各类为贫困和平权举行的活动,尤其是他在非洲的莫桑比克居住时,帮助当地人联系了很多救助机构和资金。除了侦探小说外,他还写过儿童文学作品、社会小说并创作过电影剧本,但这些都不如他的侦探小说在欧美文学范围内引起的热烈反响,他以探长Kurt Wallander (克特·瓦兰德)为主角写作的系列侦探小说共有12部,赢得了许多奖项,包括德国的犯罪小说奖和年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金匕首奖。他的小说深深影响了后期的一些侦探小说作家,其中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就是《龙纹身女孩》的作者斯蒂格·拉尔森(Stieg Larsson)。曼克尔的作品在欧美被译成多国语言,流传甚广,以其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侦探电影迷的最爱。可惜他的作品到目前为止的中译本只有台湾出版的《无脸人》,大陆地区则无一本。

        因此,我想介绍这位作家的一部作品给大家,但由于版权原因,只能以编译的形式发布,但我希望尽量保留作者的风格和巧思,同时也想尝试打破一般译文的明显“翻译腔”。考虑到是部侦探小说,为方便大家理清案件线索,会把人名、地名做些简化——即不以原名进行长长的音译(瑞典语人名地名的音译通常很让人费解)。

         以瓦兰德为主角的探案故事都发生在瑞典南部一个叫Ystad的地方(译文中会称Y城,stad本来就是城市的意思),这是一座人口大约为3万多人的小城,而它因为是曼克尔作品的主要地点而吸引了侦探小说爱好者的到访,尤其是坐轮渡可以直接到达的德国游客。我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近,当年上语言学校时,时常在城里转悠,对照小说中的一个个街道和广场,甚至警察局的位置,想找到探长的身影。当然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发生过小说中的那些惊悚案件,但这种地点的非虚构性和故事的虚构性结合在一起,确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防火墙》(Brandvägg)创作于1998年,是部半虚构作品,作者说这是一次“边缘写作”。同时也是一部比较早把网络罪犯相关的内容写进侦探小说的作品。作者刻意把故事发生时间放在晚秋到冬天的三四个月内有他的想法,这一时段是瑞典每年日照时间最短的时候,尤其是11月和12月,平均日照时间只有5-6个小时,常常下午3点一过,室内就需要开灯了(此时我就是在灯下写着这些文字,而电脑上的时间显示是15:37)。

          我本人很喜欢曼尔克的作品,虽然是侦探小说,但却不难懂,对于一个第二外语学习者来说,是很好的泛读材料。我一向喜欢不玩弄文字游戏把作品写得晦涩难懂的作者,英语中有个KISS原则,即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能以简单的“傻瓜”方式与人交流的都是聪明而自信的人。正如当今的电子产品,易操作的后面往往是设计者无限的智慧和对使用者的体贴。

            翻译曼克尔的作品既是挑战,也不是挑战,因为我的目标不高,就是能让人看懂。我觉得被 国内大众奉为翻译标尺的“信、达、雅”中后二者其实害了不少译者,因为想到这两个字,他们就不由地添枝加叶,给自己加戏,往往失于过度表现自己的中文水平却忽略了原作者的风格。译者要做的不是应该帮助原作者传达他的意思吗?好在我的中文能力有限,所以对此没有追求,只想尽量还原作者的语言和叙事条理及文风而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