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人
槛外人

农妇,母语一般,其他语言更一般,但这些都没有能阻挡我对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哪怕是看看也好。

维京人史(番外之一)——鲁尼文

我们应该每天都会在电子产品中见到这种古老的、在一千多年前使用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大不列颠岛上的书写文字。

曾经认识一个中学生,他的学校里有个解读鲁尼文(Runes)的兴趣小组,他们通常会和瑞典国家文化遗产机构寻求相关信息。解读这些文字/字符本身并没有实用意义,因为这种文字早在11世纪时就大面积被现在使用的拉丁字母取代,尽管到了17、18世纪时,瑞典一些偏远地区还有人会用鲁尼文为传统仪式做装饰,但它们确实已经是典型的遗产了。现在的人解读它们,多少有点解谜的乐趣在其中。

鲁尼文是一种书写文字,用来表现某种或几种语言的声音形态,目前发现最早的鲁尼文字是公元一世纪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就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最早使用的文字就是鲁尼文,而且它们也经历了变化 ,现在找到了三种不同时期的鲁尼文:古诺斯鲁尼文、维京时代鲁尼文和中世纪鲁尼文。

鲁尼文字是一种字符,用一些锋利的工具,如刀类刻在石头、木头或骨头上,几乎从未被用墨水写在羊皮纸或早期的莎草纸上,只有一些中世纪的手稿中有个别鲁尼文,数量极为有限。

古诺斯鲁尼文与拉丁字母标注的读音对照

上面这类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常见的鲁尼文被称为Futhark,取自前六个字母fuþark,大不列颠岛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futhorc鲁尼文算是北欧鲁尼文字的后代或延伸产物。

从公元一世纪年左右到7世纪使用的鲁尼文被称为古诺斯鲁尼文,以对应当时北欧(除现在的芬兰外)地区所使用的古诺斯语。古诺斯鲁尼文有24个字符(见上图)。

大多数年代久远、刻有古诺斯鲁尼文的铭文都是在武器和珠宝上见到的,其他则基本是石头,瑞典全境现在有20块刻有古诺斯鲁尼文的石碑或石头。

维京时代鲁尼文

到了维京时代(公元8世纪起)所使用的鲁尼文已经有了变化 ,因为从7世纪初开始,只有部分鲁尼字符基本保留原来的样子,有些进行了改变,同时还有新加的字符,而有些则被弃之不用,维京时代的鲁尼文字符只有16个。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因为从开始使用鲁尼文的700多年里,这一地区的人所说的语言发生了变化,有些发音已经消失,而新的发音也在不断出现,如半元音y和元音ä、ö。

第四个字符ᚬ一般认为代表o,但有时会发ą这个接近鼻音的a,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并只出现在维京时代,到了后期,ᚬ只读o这个音。

另外,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有大小写的两个r,最后那个大写的R的发音接近摩擦音的r,并只出现在词尾,现在北欧几国(除芬兰外)的语言中已经没有这个发音了。后来,尤其是在中世纪时,这个大写的R已经改做他用,如用来标记y。

今天北欧几国使用的字母还有不少并不包括在这些鲁尼字符里,除了当时维京人的发音与今天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好几个鲁尼字符被用来表示一个以上的声音。

瑞典现在发现的大部分鲁尼文石碑都是用维京时代的鲁尼文雕刻的。

中世纪按拉丁字母排序的鲁尼文,一个字符有多种形式

维京时代结束(公元12世纪左右)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很少再有人雕刻并竖立鲁尼文石碑,不过鲁尼文却一直在瑞典各地使用。同时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拉丁字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牧师和其他属于教会的人使用,有一段时期内一直是鲁尼字符与拉丁字母并用。时间长了,人们注意到鲁尼字符使用越来越不方便,因为一来数量少,二来无法像拉丁字母那样进行拼写,鲁尼字符进入了它的末期。最终只有个别北欧地区特殊的、无法用拉丁字母表示的发音(如å)还在使用鲁尼字符外,其他全部用拉丁字母替代了。

那么是谁发明了鲁尼字符呢?有研究者认为是一些早期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航行到罗马帝国进行贸易时,看到了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如何用字母来书写和发送信息(尤其是向远方)的方便之处,当他们回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老家时,便依照拉丁字母的某些规律发明了鲁尼字符。如果细看鲁尼字符,会发现有类似于拉丁大写字母的地方,只是可能为了雕刻方便,只有直线和半曲线。

蓝牙logo

虽然鲁尼文已经只存在于或清晰或斑驳的石碑或一些古早的武器和珠宝上,但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电子产品上看到两个鲁尼字符,这就是著名的蓝牙标志。蓝牙技术是由瑞典爱立信公司的工程师发明的,在为这项新技术命名时,对北欧历史和传说多少都有些熟悉的他们想到了一位维京后时代的人物,丹麦国王,绰号为蓝牙的哈拉尔德(Blåtand/Blåtann-Harald),他的最大功绩是将分散的丹麦各部落统一为一个王国。爱立信的工程师们觉得这个名字除了酷之外,也暗含着蓝牙技术的关键——将分散的通讯连接起来。在设计logo时,设计者采用了哈拉尔德名字的首字母H和绰号蓝牙的首字母B的鲁尼文字,最终成为这个我们所熟悉的logo。

由于既有神秘感,又有视觉特别处,鲁尼字符不时出现在各类装饰中,当然有些是有含义的,而更多的则是随意拼在一起,不必太过当真地去解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