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人
槛外人

农妇,母语一般,其他语言更一般,但这些都没有能阻挡我对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哪怕是看看也好。

肥日、嘉年华、谢肉节,它们有关系吗?

      今天是欧洲多数地区在Carnival期间一个放纵自己大吃大喝的一天,按以往的传统,食物越油腻越好,所以在不少地方被称为“肥日”(如瑞典语为Fettisdag),英语中称为Shrove Tuesday(告解星期二) 。这天吃饱喝足了,carnival结束,从下一天(圣灰周三,信徒会在额头涂抹圣灰)起,开始进入复活节前40天的大斋期(也叫封斋期或四旬斋)。因为大斋期间信徒不能吃肉,他们要为复活节作准备而忏悔40天,所以在大斋期前一天吃足了肉食和油腻食品便也可以理解。旧时北欧地区在肥日这一天的习俗是,要在客/餐厅的每一个角落里吃9次油脂类食物,四个角转一遍就要吃36次!通常是吃猪油、油汤、肥肉等。

        现在的人已经不缺少了脂肪类的食物了,所以这一天基本不太会有人真的用肥肥腻腻的食物把自己撑到扶墙壁。但传统食物中多少能看出一些踪迹来,比如瑞典会吃一种名为Semla的甜面包,这种面包内部掏空后,会填上杏仁膏,再在上面挤厚厚一层奶油,整个面包的热量也是相当可观的,至少500卡。

甜面包Semla

       虽然热量惊人,但由于甜腻美味,而且一年只吃一次,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放弃满足自己一下。今年瑞典一个城市做了一只世界上最大的Semla,重量有300公斤。在一阵围观后,被大家分而食之。

这个Semla一般是为期三天的Carnival (瑞典语为Karnival)的第一天就开始吃,也有人会特意放在肥日这天吃。


       上面说了多次的这个carnival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中文翻译是“狂欢节”或“嘉年华”。这个英文单词的词源应来自16世纪中期意大利米兰方言carnelevale,或比萨方言carnelevare,其中car是拉丁语carō,即肉的意思,levare是拉丁语离开的意思,两者合在一起便是“与肉说再见”。欧洲大多数地区后来都使用了这一词来定义大斋期前这连续三天或更多的“放纵日”。当然也指广义的集体欢庆活动,而不仅限于某一特点时期。

        这三天里,各国的风俗基本大同小异,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各种街头的彩车和队伍游行。

        在各地区的复活节前庆祝中,俄罗斯的谢肉节Ма́сленица也颇有特色,他们会庆祝一周,而且每天都有不同的节目,从烤薄饼到摔跤比赛,再到烧象征女神马斯列尼察的稻草人,人们尽情释放着沉闷了一冬的黑暗和压抑,迎接春天的到来。

        北欧地区不是年年都有这类大规模活动,现在大概一直保留下来就只剩那种甜面包了。

德国某地的嘉年华

说回大斋期的这40天,通常解释是:《圣经·新约》中有一个魔鬼试探耶稣的故事,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40天没有给耶稣吃东西,耶稣忍饥挨饿,抵挡住了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众们也以禁食的方式来纪念和忏悔。基督教新教徒目前对禁食已有各自的不同清规,瑞典信教人群极少,信徒们大多以吃40天素食或戒烟酒来过大斋期。

大斋期拉丁教会称之为Quadragesima,即四旬/部分的意思,这个单词和最近频繁出现的一个单词有点像——quarantine,意为(防疫)隔离。两个词的词根一致,都是qua,即quadraginta(四十)。Quarantine这个词的最早来源是17世纪意大利的城邦威尼斯,当时黑死病在欧洲爆发,威尼斯是当欧洲乃至世界的商业中心,每天各地来往船只极多,为了防止黑死病不传染到城中,威尼斯的执政官命令所有外来船只必须在城外港口停泊40天后,船上的人和动物才能进城。

英语中的大斋期称为Lent,来源于中古英语,意为春季。最初的来源是古日耳曼语langatīnaz,意为“长日”。

明天起开始数日子,40天后就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复活节,它的来历与相信《旧约》的犹太人所庆祝的逾越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等快到复活节的时候,可以来说说这两个节日。

        我不是基督徒,但每年也会盼望复活节的到来,因为那时起,瑞典便进入了我最喜欢的仲春时节,各种鲜花次第开放,一切又都活了过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