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太的胡言亂語
灰太的胡言亂語

我他媽的才不想要成為大人呢!

Matters追劇指南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活在巴別塔的我們

(编辑过)
談《我們與惡的距離》
From BusinessWeekly

以下含有劇透

相信大家對這部劇毫不陌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於2019年推出的台劇,劇情圍繞一單隨機殺人案而開展,描寫了被捲入案件中人物的的前後心境與境遇,包括加害者、被害者、被害者家屬,甚至作為第三者視角的媒體與社會大眾,從而帶出對嚴肅社會議題的探討,是台劇少見的沉重題材。

說實話,當初我看《與惡》的時候有被嚇到。本來我就沒有看太多台劇,對台劇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偶像劇,所以打開《與惡》第一集看到整個氛圍與製作規格有驚訝到,再看下去發現它想要說一個這麼大的題材,一方面是期待,但也擔心,畢竟社會議題本身就不是容易駕馭的題材 — 到底製作者是要帶出一個議題作為對大眾的提醒,還是主觀地表達對議題的看法,在這個層面製作者立場的掌握則成為一大關鍵。而且要如何保持作品的娛樂性與主題性之間的平衡也相當考驗製作者的功力,要是過於著重表達而缺失對劇情的把控,那麼這種表達或許就失去了意義了,因為它連傳遞出去都做不到。

但是事實證明,《與惡》做到了,它達至了市場與口碑的雙贏,收視率爆棚,橫掃獎項,成為近年一部具代表性的台劇。在十集的篇幅裡,它在保持劇情的緊湊與相當高的追看性之下,完整刻劃了不同人物的心境轉變,也展現了深刻的主題探討。以前者來說,賈靜雯飾演的一角宋喬安,她由起初仇視李曉明及其家屬,走不出喪失兒子的傷痛(那一幕「我過不去」太痛了。),到後來重新步進那個黑暗的戲院,慢慢接受現實,和丈夫再展人生,整個過程都有自然不做作的鋪陳及描寫,團隊在這方面對劇中人物下足的功夫使劇集在肅殺的氣氛之中透出生機,也讓看似絕望的深淵有了希望。

接下來想在主題探討方面多深入討論。

我想借劇中男主角,即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他在第五集的酒醉片段時說的幾句台詞作為引入:

「一個民主法治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個我沒有聽過,這太荒謬了。」

「他殺了人就應該死,但是不代表要民主法治要跟著一起陪葬。」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坦白說,當初我在看這段時是受到衝擊的,因為這幾句台詞都在挑戰和搖動自己的價值觀,讓我開始懷疑,其實自己一直以來相信的價值又是否「正確」?而後來再看到更多的作品,像是我早前寫過的一部動漫《來自新世界》灰太的觀後感 |《來自新世界》,裡面也有向觀眾提出問題,到底何謂「善」、何謂「惡」、何謂「正確」?再加上在大學裡讀了些社會學的東西,我開始對「對立」這件事情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所謂看待事情的標準,習慣把對與錯的事情劃清界限,例如「加害者」一定是壞人,「霸凌者」也如是,只要懲罰霸凌者就可以解決霸凌事件。但是否任何事情都可以簡簡單單用「對」與「錯」來定斷?

《與惡》告訴觀眾解決類似事件的方法是理解「殺人者」殺人的動機,《三月的獅子》羽海野千花老師也同樣告訴觀眾處理霸凌事件應同時與霸凌者進行輔導。大多時候人的習性由環境決定,不同家庭與社會會孕育出的人自然不同,「殺人者」到底是經歷過甚麼才會萌生出「殺人」的念頭,殺人時他們又在想甚麼?要了解過這些才能著手解決問題。所以從來事情都不只有「是非對錯」,背後的原因與過程變化才是人應該去尋找的源頭。正如我們在看見一個人在做自己不認同的行為,我們該做的,不是去審判他,而是嘗試明白他這個行為的動機,從而去了解他這個人的心思,要不然武斷之下,人與人之間只會產生更多紛爭,循環不停。

《與惡》編劇呂蒔媛曾經說過她想過把劇名改為「巴別塔」。「巴別塔」是一個典故,那時人類擁有共通語言,想建造出通往天堂的高塔,後來上帝為了避免這件事情發生,打亂了人們的語言,並把人們分發至各地,讓他們難以齊心合力做同一件事,語言的分支就是在此出現。套進劇裡來說,也許是指我們擁有共同語言,卻不能互相理解,又或是我們從不同視點抱有的不同觀點,就像是在說著不同語言,大家都在自說自話,不能互通想法。

所以其實《與惡》最終引導至的關鍵詞是「理解」,在批判之前先理解,在評價之前先理解。尤其是現在資訊趨向單向化,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越來越狹窄,「理解」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難,我們才更加應該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是以一宗隨機殺人事件為引子,不過其實是以「殺人」的嚴重性把觀眾的目光帶至「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這件事上,是內核中的內核的表達方式,所以我認為這部劇的主題闡述的相當深刻。

(當然劇中關於媒體與大眾的關係也有很多可以聊的部分,但今天就不多聊了。)

最後以標題延伸討論作結,《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有不同解讀,一方面可指我們經常不理解「罪犯」,只透過新聞去單方面了解他們,但我認為一方面也可解讀成,當我們往往在了解之前先作為上帝去審判,其實我們就往「惡」踏進一步了。

活在巴別塔的我們,都要各自學習停止胡言亂語。


P.S.

這篇真的好難寫啊,劇集本身說的東西已經夠複雜,要把它消化再整合成自己的理解真的挺費力的,再加上當時看已經是差不多兩年前的事,所以記憶也變得有點模糊。

因此這次在寫的時候有多看了些採訪和資料,例如巴別塔的部分也是新了解到的,是一個意外發現,比以往做了更多資料搜集。(本來還想提及平庸之惡,但是最後覺得有點偏離就沒有寫。)

但這也證明我有多喜歡這部劇,雖然吳慷仁的那場戲的確深深衝擊了我,但是其實整部戲下來,每一集都有觸動到我的地方,像是賈靜雯的那一滴淚,思聰的痛苦掙扎和姊姊身為照顧者的無奈。所以即使這次花了比往較多的篇幅去寫,我也只能說只涵蓋了劇中心思想的一部分。

真的最後最後,《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是一部會留在人們心中的作品,當時看到這個活動也第一時間有想到它,但是猶豫了一陣子,最後還是決定要寫它。現在寫出來了,有滿足的感覺,希望大家看了會有共鳴,覺得我理解錯的部分歡迎討論。

謝謝你的閱讀。


我是灰太,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拍手鍵支持我。如果你想更進一步支持我的話,可以按以下連結訂閱我,讓我有更大的動力去寫作,謝謝你!讓我們下次再見!

https://liker.land/yipjacky70/civi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