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虱
叫虱

无方向写作者,于细微处捕捉时代精神症候

警惕有的老师在“放毒”:历史学大一新生第一课

文章来源 | 公众号:叫虱

一到大学,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去对大学教师的盲目崇拜之情。

在这支队伍里面,水货比比皆是。全国高校,莫不如此。现在,中国社会的任何丑事,有哪一件没有大学教师和“知识分子”的份?单纯吃喝嫖赌,已经算好了。论文抄袭,诱奸学生,网聊骗P......有些道貌岸然的博导教授,样样都会。

中学阶段,学生越不读书,老师越难教书,因为检验老师教学质量的尺度是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在别人手里。

大学阶段,学生越不读书,老师越好教书,因为期末卷子是老师自己出题,自己批改。即使老师自己不懂,也照样可以考你,尤其是文科,甚至题目可以出得貌似非常高深莫测。

你越看的书越少,老师就越不需要备课,越可以随意信口开河。只要学生知识储备少,就很难发现老师的错。他们才不担心把学生教傻,因为没有统一的升学考试衡量他们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老师来说,大学都比中学好混多了。

所以,很多一年到头都不摸(好)书、知识体系几乎从未更新过的“南郭先生”,正在大学课堂假装教书育人。只要适应了游戏规则,即使学养奇缺,他们也能轻轻松松混上副教授、教授。

这些老师上课,从来都是只提供知识,不提供思想。

读大学的目的,不应该是成为“知道分子”,而是为了提高判断能力,成为“智识分子”,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在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方式变了。死的知识,百度一搜就出来,根本不需要老师教了。

如果老师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史实,都是百度、教材上面有的内容,那不如让你们躺在床上自己搜索去。

大学课堂,应该充满思辨和对话。老师应该富于启发性地传授知识。

曾经多次听到不少学生对某某教师(已经辞职去西部一所高校)的溢美之词,原因是这位老师上课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如何孝敬父母。

学生对他高度认可,经常被他感动,说这个老师教会他们很多做人的道理。这让我不禁悲从中来。

假如这不是一所地方二本高校,而是一所985高校,这位老师估计会遭到很多学生的唾弃。因为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遍缺少见识,才会被这些陈腐发霉的“知识”感动。

这些所谓“做人的道理”即使没有完全过时,也是小学、初中、高中教的内容,拿到大学课堂上一再重复,那不是把你们这些大学生当中学生、小学生来对待了吗?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全是正确的废话。于丹和陈果之流经常到处兜售。

到大学来读书,应该听到另外一种声音:“对父母好,没有错,但是对于大学生,孝道不应该过度提倡,否则会扼杀独立思考能力。读到大学了,不应该什么都听父母的。”

尤其是在这所地方二本高校,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的父母都没有读过大学,几乎都是山沟的农民或个体户。如果什么都听父母的,那么读了大学,意义在哪里?应该是大学生用现代文明和视野去影响长期蛰居农村、缺少见识和知识的父母家人。

易中天多次提醒公众,《弟子规》是“加了三氯氰胺的毒奶粉”,心智未成熟的人读多了会精神“中毒”。

当然,它不是不能读,阅读的前提是你们应该首先具备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和起码的批判精神。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盲从的群体。智力活跃的公民个体,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你们才刚刚读大一,不要跟我说你非常喜欢中国史,因为你对世界史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你如何确定自己最喜欢的是中国史呢?

中国史非常重要,但是长期沉迷于中国史必将导致闭目塞听,因为在中国古代史里,除了阶级斗争,忠孝节义,权谋宫斗,几乎读不出现代文明。这也是中国历史停滞了几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们必须具备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和全球视野了,再去钻研中国史。唯有这样,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更宽的广度上,审视中国历史与现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站在中国看中国,看到的永远只是一个点。从世界看中国,才能获得全局眼光。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天天捧着《易经》看,其他有助于丰富学养,拓宽视野的书,他一概不读。无论如何推荐他读一点世界史的课外书,他都拒绝。更加可笑的是,他在同学面前发誓,本科这四年要把《易经》研究到让历史系所有老师都没办法跟他比的程度。

这份“雄心壮志”所暴露的其实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自大。在他的认知中,只要是大学教历史的老师,肯定都有研究《易经》,都将成为他比较的对象。

事实上,全国大学历史教师中,研究《易经》的人很少很少。绝大多数历史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一辈子不会摸《易经》。无论他把《易经》读到什么程度,哪怕他只读前面十页,这些教师都既没有办法也不屑于跟他比,因为人家对《易经》没有丝毫兴趣。

听了他的“豪言壮语”之后,我笑曰:“干脆用四年时间去研究夏商周的人如何洗脸刷牙,如何上厕所,保证全世界的历史教授都没法跟你比。“

学习历史是为了让现实更加美好,人类更加进步。但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同等价值。有些知识,属于消极知识,你可有可无。比如,秦始皇如何睡觉,如何吃饭,如何洗脚,后人知道不知道,对现代世界几乎都毫无影响。它们唯一的价值是供茶余饭后聊天消遣。

不幸的是,有些学生,大学四年几乎都沉迷于这些消极知识,把积极知识弃之一边。看的书几乎都是关于权谋宫斗的。缺乏现代文明视野的人,看待国际关系,非常容易陷入愤青思维和阴谋论,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复杂的全球化的现代世界。

愤青思维的特点是敌我对立,黑白分明,思维没有中间地带。

在理解国际关系的时候,对于其他国家,总喜欢用“是敌人还是朋友”来进行简单生硬的分类。

对于“敌人”,绝对不允许别人夸半句。你夸半句,就给你扣上“汉奸”、“媚外”的帽子。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既有合作,又有冲突。中国不可能再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面对美国,中国要拿出现代智慧,既要懂得如何处理冲突,也要学会适时妥协。

关于中国与日本历史恩怨的问题,你们应该知道,现在的日本人,没有义务为他们祖辈犯的历史错误承担责任。现在的中国人,同样没有权利替自己的祖辈原谅当年的侵华日军,因为承受战争苦难的不是自己这一代人。

对待这一道历史与现实相互纠缠的难题,理性的态度应该是,记住历史,放下仇恨,展望未来,构建和平。

现在日本极右势力否定当年战争罪行,那是极右势力的问题,不是所有日本人的问题。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中日一旦开战,中国经济大受影响,生活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不就是你们这些平民家庭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敌人”的长处,要敢于肯定并善于学习。张维为、陈平、金灿荣那样毫无底线地贬低“敌人”,是自欺欺人,有可能会误国误民。一定要警惕!

当然,自己民族的长处同样不能忽视。

这些年,在每一届学生中,我都能碰到一两个“小粉红”。上图照片中的话,都是在和同学课堂讨论时,他们经常迸出口的“经典言论”。

只要你夸一句“ 美国的高等教育办的挺不错”,“小粉红”会马上站起来质问“难道美国是天堂?” 

这种思维有病!动不动就歪曲人家的本意,进行上纲上线地批评和反驳。

他们甚至会充满鄙夷地追问:“你去过美国吗?没去过,你怎么知道美国好?”

没有比这更加反智的话了。

如果这个追问成立的话,那它同样可以被调转枪头用来追问追问者:

“你也没有去过美国,你怎么知道有美国这个国家?”

追问还可以继续:

“你没有去过月球,怎么知道上面没有嫦娥呢?”

“你没有见过秦始皇,怎么知道有这个人呢?你没有在秦朝生活过,你怎么知道有‘焚书坑儒’这件事呢?”

“你干脆别读历史专业。教科书上的人物,你一个都没有见过。上面的事件,你一个都没有经历过。如何知道是真实的呢?”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作《菊花与刀》的时候,从未去过日本。她的这本研究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书却是任何研究日本的后人都绕不开的传世之作。

人脑子里的知识,99.99999999%是通过间接渠道获得的,而非来自直接经验。你为什么相信它们,因为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相互交叉验证了真实性,只是这个验证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进行。

大学校园是思考和对话的地方。对待不同观点,学生应该保持开放的姿态。你未必都要接受,但是,请保持冷静,认真思考一下,对方的观点是否有其合理性? 千万不要断然否定,甚至把观点之争上升到道德高度,进行人身攻击。

美国是你想滚就能滚得过去的吗?同样的道理,美国人想滚到中国来,也没有那么容易。

西部有些学校的有些老师出于对来自农村学生的关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将来都要去乡镇就业。那里民风保守落后,学生去工作之后,如果太有思想,太有见识,思维太活跃,会活得非常痛苦。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不应该过多鼓励学生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应该引导他们多读《论语》、《三字经》和《弟子规》。他们将来工作之后,才不会产生精神痛苦。”

这种观点竟然得到了一小部分学生的认同。

最早提倡“博雅教育”的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几百年前就指出,本科四年是大学生生命史中特有的灵魂发育的季节。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精神成人需要否定和超越旧的认知和自我,这个新生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痛苦的。假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尚且不敢面对心灵成长的痛苦,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必将沉沦。

家乡的县城、乡镇、农村越是保守落后,作为大学生,你们就越有责任到当地去培育益智风气。难道西部基层要世世代代落后下去?

很多时候,批判精神确实让人痛苦,但是,思考的动力无不源自批判的动力,这种痛苦会促使你主动积极地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寻找答案。一旦读有所获,思有所获,那种精神层面的喜悦和快乐,是不读书、不思考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他们能感同身受的唯有感官的快乐。

好吧,我已经得罪够多人了。最后,送你们一句话:

对高等教育的宗旨,哈佛校长在新生演讲致辞中引用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话说:“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