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ar
Fishear

寫作者,獨立人類學人。著有人類學田野故事集《邊緣的姿態》,人間飲食故事集《好吃的故事》。網站《魚書》主筆:http://fishletter.art 。一封郵件就能聯繫:ear@fishletter.art 在創作中,你我相遇。

封城第三週,養了隻蝸牛,命名Covid

封城第三週,戴著口罩,懷著末日搶購的心情去了躺超市。排队三十多分鐘,進門直奔綠色蔬菜區域,幸运发现了来自西班牙的小青菜。洗菜时,突然看到一隻小蝸牛藏在葉片中間。

不期而至的小生命令我一陣驚慌。它那样小,肉體是淡黃色,幾乎是透明的,殼也沒長好,一半是黑色,螺旋中央感覺時刻要散開,另一半則完全是帶著花紋的肉殼。仔细看,还可以看見它一動又一動的心跳。

不知怎麼處理。放生?公園都關門了,得給它找個安全去處。扔掉?卻似乎有些殘忍。轉念一想,這隻蝸牛在封城期间,从西班牙田野被糊裡糊塗塞进冰柜,載到法国,运到超市,又恰好落在我手里,何嘗不是一種緣分,於是決定把它養起來。既然是在全球疫情期間相遇,索性將其命名為Covid。

起初,在一個小玻璃杯中給它安了家,連帶來時的菜葉一同塞进去。蝸牛在杯中,第一天一動不動。第二天起來,我才發現青菜葉子上出現黃豆大的一個孔洞,玻璃杯底沉著一條細長的黑色排泄物, 才確定它活著。等到第三天早晨,打開窗戶透氣,把玻璃杯也放在窗台上,它終於爬出來了,迎著初昇的太陽,遊走在玻璃杯口邊緣。

蝸牛的第一個房間:玻璃杯

分享了張Covid的圖片在朋友圈,一朋友問我,這是寵物還是食物?大概她聽聞法國人有吃蝸牛的習慣,以為活蝸牛就這樣明目張膽地在超市售賣吧。我倒是沒有見過食品專櫃售賣活蝸牛,大概處理起來比較複雜。每逢年節時期,蝸牛半成品倒很常見,蝸牛殼用黃油歐芹蒜蓉等製成的醬料封著,吃時直接塞進烤箱就行。有時遇見農產品集市,蝸牛產品的開發者也會帶來相關的商品:蝸牛醬,凍蝸牛,蝸牛面霜,蝸牛面膜,蝸牛護手霜,價格不菲,據說蝸牛黏液可以養顏。

但Covid的樣子卻一點兒也不像法國蝸牛。法國蝸牛殼的螺旋末端都是尖尖的,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它果然是西班牙蝸牛品種。自打它來到我家,從前對於這一生物無知的我,趕緊看了一些資料,這才知道蝸牛是雌雄同體,排泄口和生殖口都在頭上。法語資料提到養蝸牛,說是如果僅僅養一隻,會有抑鬱傾向,看來照顧蝸牛也並非一項簡單事業,既要照顧飲食起居,又得關注心理健康。

看材料獲得了一些養蝸牛的知識,就決定給它搬家。從前有一陣我癡迷瓶內植物盆景,自己在宜家買了個大玻璃瓶,裡面配上泥土,石頭,苔蘚,小樹苗,可惜什麼植物也沒養活,這不,Covid來了,就將它遷入植物盆景吧。

於是在瓶內澆水,重新佈置了一番,找出來好幾年前朋友送的可以插在花盆里的蝸牛飾品(朋友真是有先見之明),一個蝸牛豪宅就做好了。

蝸牛的新豪宅

Covid搬家後,似乎非常滿意。一直黏著石子和土。資料上說,蝸牛為了讓自己的殼更堅固,需要吃石灰石粉末或者泥土。每天早晨,它就在瓶子里面探索,爬上爬下,緊貼在瓶壁蠕動時,很像天上的飛鳥在翱翔。它有了自己固定的睡覺之地,總在兩個石頭和一點泥土環繞的小洞內,好像睡覺時貼著泥土才最安心。

春睏期間,我睡得多,而它與我相比,幾可稱得上是睡神,每天至少有十四個小時在睡。據說蝸牛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動物,最長一覺可達三年。

封城第三週,有了它的陪伴,日子也變得有味道很多。Covid的豪宅,不自覺安上了我渐行渐远的的山水诗意:石林,小径,树丛,苔藓,還有吃也吃不完的新鮮食物。它在豪宅里长睡不醒,好像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一切都與它無關。而它在這小小空間的活動,卻幾乎全部暴露於我的視線之中。

現在每天看著它,想到困在家裏的自己,和它似乎也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也許更遠處也有一雙巨大的眼睛,正緊盯著地球上發生的一切,只是人類不知道而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