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L
FOOL

One day we can talk history, in Chinese.

一沙世界,-13.7B


一沙一世界,就是说一粒沙子里有一个世界,有可能吗?


沙子那么小,除非一个人变回单细胞生物,不然如何去沙子上生活?


而且既然说是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应该是真实的,

不是只有一群木偶或者干脆一场幻觉。


而是你看到我,我也可以看到你,没有人能够假装自己是个木偶。


沙子上的世界里和真的一模一样的什么都有。

有山脉、森林、草原和沙漠这些不会动的,也有羊群人群这些会动的。

还有村庄和城市,里面应该有人,并且人们真的在过生活。

还有河流湖泊提供水源,河流有主流和支流好像是树叶上相连的脉络。


河水流淌,从高原流向平原,遇到瀑布应该有落水的轰鸣声。


水里有鱼,岸边的林子里有鸟,河流本身就要流入大海,

不仅仅是流到湖泊里,多大的湖泊都没有大海大。


海面波光粼粼,海面下就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光暗交替,黑夜之后白天,每一天都不一样。


站在海滩上,蓝天上当然是白云,潮声起伏永远不停。

海风吹,或者不吹。潮水来就来去就去,沙面自己就变成波浪的形状,

有水没有水的地方都是波浪的形状,如果有足印的话,也会渐渐消失。


沙滩上有无穷无尽的沙子,踩到脚下松松软软。

而整个世界就要缩小到这样一粒沙子中,风一吹就没有了。

水一冲,当然也就不见影了。


然而这个消失的世界绝不会如同中共的历史书一样虚伪造假,

而是可以证明也可以证伪,有神,也有人,

各种力量平衡如同现实的世界,

并且还要有人类史。


这一粒沙子中什么都要有,

有春天鲜花开放,有秋天落叶飘零。


所有的故事,包括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和很久很久以后的故事。


有世间繁华、人间风雨。


这粒沙子是哪里来的?


物理学中大爆炸的理论也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将把人类史连接在物理学中,这可能是会有点过分。


在科学出现的年代之前, 没有什么理论让人们信服人类的世界广大的时空

会变幻到一粒沙子里。 在物理学史上, 相应的理论构架是在人类开始打世

界大战的时候, 在世界大战结束而世界依然存在的时候, 物理学才发展出

可能尝试略为系统的解释这个问题的能力, 才得到机会略为科学的比喻一

沙一世界。


然而,世界来源于大爆炸的想法也许模仿了传说中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许多神话中的上帝们都有创造世界的能力。 或者说,

神话传说早已经从另外一个角度建立了类似的理论,提供了相似的逻辑。

复杂的科学理论仅仅是换一个角度再一次揭示出真相而已。


据说世界的起源, 是在 137.98 亿年前开始的大爆炸。


当时的宇宙是一个奇异的点,很小的一点, 比沙粒更细小。

然而在这个点里,没有大与小的概念。


因此,这一点本身不是一粒沙子,它比沙子还要小很多。


我们如果进入这样一粒沙子,将会渡过 137.98 亿年,

误差是大约三千七百万年。 这是很严肃的。进来之后,就只有里面,没有外面。

没有内外的区别,在这粒沙粒中,包括了时间和空间和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


包括上帝,这个时候他也不可能脱身在沙粒之外。


如果我们的世界来源于一粒沙子,那么,

我们所能够理解的一切都应该在这里。

我们所爱的一切,和所有爱我们的,

都应该和我们在一起,全部都在元始的沙粒中。


在初始的一个点内,密度和温度都无限高。时间接近于零,

大爆炸开始。 量子涨落导致暴涨,暴涨产生夸克胶子浆。


( 大爆炸开始时,在上面一小段里,出现了一些略为奇怪的名词,

都只是代表一些细节过程,发生在爆炸开始的时候。

细节不用深究,学者们总是构造出美妙繁复的细节,

如果我们被细枝末节纠缠住,

就无法穿越近138亿年灿烂的爆炸带来的时光洪流了。

总之听故事时不要被奇怪的名词迷惑,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百万分之一秒时, 夸克和胶子结合成为诸如质子和中子的重子族。 之后宇

宙的温度开始从极点降低, 不足以产生新的质子-反质子对、中子-反中

子对。 从而导致了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质量湮灭, 原有的质子和中子仅有

十亿分之一保留下来, 而对应的所有反粒子则全部湮灭。


大约在1秒之后,电子和正电子之间也发生了湮灭,

剩余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速度降低到相对论范围以下,

此时的宇宙能量密度主要来自湮灭产生的光子。


20分钟左右,核合成完成,

产生了略重的原子核和它们的同位素,如氘元素、

氦的同位素3和4、锂的同位素6、7。

这个过程称为太初核合成,大约持续17分钟,


之后,宇宙的温度和密度降低到可以开始核聚变的程度。

时间飞快,37.9万年后, 原子核与电子结合成为原子,

主要是氢原子。 此时辐射与物质脱耦, 辐射得以在宇宙空间中传播,

这个辐射的残留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约2000万年,支持生物生命的化学组成产生了。


5.6亿年后,最早的恒星诞生,星系开始演化,

之后估计至少有2千亿星系生成。

人类的太阳所在的银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星系。

每一星系有数千万到亿万颗恒星,

每一颗恒星都是太阳的同类。


恒星发光,核聚变过程放射出巨大的光能。

核聚变同时将低原子量元素合成较大的原子,元素周期表上,

原子量大于氦的元素都来自恒星内的聚变反应。


人类身体以碳氢化合物为主,是恒星制造了这些元素。

不论是成年时的恒星,还是恒星死亡时形成的超新星,

核聚变时产生较大原子量的元素。 因此,构成人类身体的物料,来自恒星,

来自燃烧的太阳,最终来自大爆炸。


如果要追溯人类的来源,恒星造人说也就从此有据可察了。

然而,我们的重点是尽快的洞穿更长的时间, 得到一个更简单的真像。

从没有光的时候,一直到万家灯火出现。

从一粒沙子开始演化出一张张温馨的餐桌和一次次快乐的晚餐,

中间应该有无数的故事。


其中一个被遗忘的故事就是,

人们都有一份来自恒星的身体元素。


人,生来平等。 这一条法则带有无数恒星的背书,

恒星们在生死间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太过久远从而无法不平等的起源。


然而请注意,一切起源于大爆炸只是一种科学假说,

只是目前接受程度较高而已,就算这种假说合理,

我们拙劣的描述中也可能会有不准确,

或有谬误。这些描述只能做为对真相的一种猜测,

或者某种程度的接近。甚至于当我们以大爆炸为起点,

试图走过超过 137亿年的历史时,

爱因斯坦早已经在相对论中揭示时间流速的变化,

令人怀疑所谓存在的感觉只是梦境,

或者岁月只是一种感觉。


在尽可能尝试提供准确的事实的同时人类知识永远是有限而且充满错误的,

然而,科学允许在研究中寻找真理、修正错误。如果上帝理解科学,

他也会同意人类不断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修正。

所以,这里所写的一切仅做为思考素材,

决不希望做为无谓争论的材料,

也请不要以此做为任何伤害与迫害的借口。


作为另外的一种参考,与大爆炸假说对应的有平行宇宙假说。

当两个平行宇宙在一点触碰时,

从一点产生的“水波”在我们的宇宙扩散,

这个过程会形成大爆炸的“感觉”。


自大爆炸开始,大约90亿年后,在一个名为银河系的星系中,

人类的太阳系诞生,他可不是最早起床的恒星。

银河系是万亿星系中的一个,

太阳是银河系中至少 1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


整个银河系为螺旋盘状,太阳大约在半径上的中点附近,

在靠近银河系内侧的猎户臂上。


太阳的位置不在银河系的中心, 地球当然也不是太阳系的中心, 而曾经人

类却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实际上,人类不在银河的中心,也不在太阳

系的中心。


尽管地心说被抛弃了很久,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这也是一种完全

合理的理解。 人类,仍然处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的中心。

至今,人类是智慧世界的中心,也是感情世界的中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银河系的中心是距离地球2万6千光年的银河之心,

也许银心不是更璀璨更多更大的恒星群,

而是黑洞,是光也被拖回去无法逃逸的绝对的黑。


无穷的星系带动无数的恒星盘旋, 形成璀璨辽阔到无法想像的宇宙。 至此

,从紧密聚焦的一点, 到恒星间分离出无穷的距离, 90多亿年过去了。人

类的太阳快要出现, 太阳系出现后,将让人类演化, 直到2016年人口过70

亿,如果人们站在时间轴上排队, 大约二年站一个人, 就可以从大爆炸排

列到今天。


站在虚空中,面对太阳,是致盲的强光,

背对太阳,是繁星的海洋。

万有引力让星体之间存在永远的引力,

星海却并没有汇集在一处。


从时间上来说,太阳和地球几乎一起产生,

太阳系大约在45.6 ±0.08 亿年前形成,

而地球大约形成于45.4±0.04亿年前。


当时在一片巨大的分子云中央,有一小块发生引力塌陷,

整个分子云有 20 Parsec 大小。Parsec 是一个尺度单位。

每个 parsec 约 3.26 亿光年。而光年并不是时间单位,一光年是我们看到光在一年

中走过的距离。形成太阳系的分子云中央就是一个 Parsec 大小。


分子云中主要成份是氢,质量塌陷的中央点燃成为太阳。

塌陷的原因可能是附近发生了若干次超新星爆发,

其中一颗超新星的冲击波在分子云中造成了超密度区域,

导致塌陷,从而触发了太阳的形成。


与人类微小的身体相比,太阳是无可比拟的宏大,然而他就是这样形成的。


开始,其中心形成一个致密而且很热的区域,

在大约十万年的时间里,在重力、压力、

磁场和角动量的作用下,

太阳星云成为一个原行星盘,

收缩的星云变得扁平。


按照星云假说,

恒星形成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行星的种子。

由尘埃在重力和电作用下形成。



vvvvvvvvvvvvvv 距离单位 vvvvvvvvvvvvvvvvvv


parsec, or PC:

可视为长度单位,~3.2616光年


AU: Astronomical Unit,

长度单位,149597870 KM,

即 149 个百万公里,

约等于地球公转半径平均值


^^^^^^^^^^^^^^^^^^^^^^^^^^^^^^^^^^^^^^^^^



太阳星云坍缩的同时,星盘旋转,遵守角动量守恒。

盘内的气体、冰粒、尘埃结合, 这样就产生了的行星种子,

直径一到十公里。 这些种子经过1000至2000万年的生长,

形成行星胚胎。 这时,太阳盘里有数百个类似的行星胚胎。


这个阶段的太阳也称为:金牛T星,英文是 T Tauri Star。

在五千万年内,星盘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上升,

氢元素开始聚变,这是一种强烈的核反应,

产生巨大能量抗拒重力收缩直到静力平衡。

之后太阳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主序星,

Main Sequence Star,这就是我们现在习惯的状态,

氢聚变稳定的放射出巨大能量,太阳照耀太阳系。


这一能量不仅使地球生命繁衍,

而且将来会成为太阳能工业的源头,

让进化后的人类在充分使用化石能源之后(煤炭石油),

再更直接的使用太阳系的能量。


而在当时,太阳刚刚成为主序星。

太阳之外,行星的胚胎不断的撞击,这些微小星体破碎,

碎粒由重力拉回星体。在太阳系内侧轨道,

(指距离太阳 4个 AU 以内的轨道,太阳到地球大约是1个AU 的距离)由于温度过高,

水和甲烷类难以成为液体,

所以这里形成的微行星由高熔点的物质构成,

如铁、镍、铝和硅酸盐石头。

这些石质行星称为类地行星

如水星、金星、火星、地球。

它们的成分物质在宇宙中很稀少,

大约只占星云质量的0.6%,

所以类地行星不会长得太大。

类地行星胚胎在太阳形成后大约需要 100个千年时间

长到0.05地球质量后的这些小天体相互撞击与合并,

直到它们今天的大小。


类地行星的构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个以铁为主,

大部分为金属的核心, 围绕在周围的是以硅酸盐为主的地涵。

月球的构成也相似,但是核心缺乏熔化的铁心。


当时太阳2-4 AU 半径内的内太阳系有50-100个行星胚胎,

从月球大小到火星大小。

在内太阳系外围,有一小行星带,离太阳不到4个AU。


月球形成于大约45.3亿年前,起源尚无定论。

现今最受推崇的地月系统形成理论是大碰撞说。

该理论认为有一颗火星大小、

质量约为地球的1/10的天体与原始地球发生碰撞,

爆裂出的物质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

然后相互吸引汇聚后形成了月球。

碰撞中,月亮的核心沉入了原来地球的核心。

两者的地幔互相混合,逐渐合并形成地球新的地核。


就是说月亮女神将自己的心交给了地球之后就无法离开了。


碰撞的能量也传递给地球,让她自转。

这一次撞击大致设定了自转周期,

后来逐渐固定为24小时一转。


- 地球半径6371 KM,赤道周长 40075 KM;

- 火星半径3389 KM,重量为地球 1/10;

- 月球半径1737 KM,赤道周长 10921 KM。


有太阳,有月亮,

地球上一天差不多就是一天的时间了,

地球表面是熔岩与流炎的世界。


在火星之外的轨道上,

木星和土星的轨道共振对小行星带影响强烈,

大质量的行星胚胎间引力交互作用,

木星的质量远大于内太阳系的几颗类地行星,

当木星轨道向内迁移时,搅乱了小行星带,

这可能造成大量小星体撞向内侧的行星。

结果就是轰炸,大量流星轰炸内侧行星,包括地球。


这样,大约41亿年前、太阳系形成5到6亿年后,

太阳系内侧的星球上出现了流星如雨,

星空坠落的一个时期,持续了几亿年,

水星和月球上明显存在的陨坑可以做为证明。

这一场轰炸被称为后期重轰炸(Late Heavy Bombardment),


当时月球女神来到地球身边不久,

她就承受了这一场碎星飞落的魔法攻击,

月球表面被打出了坑坑巴巴,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月球灾难。


在内太阳系,小星体和陨石的轨道混乱,四处撞击。

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都无可回避的承受了轰炸。

从月球表面成坑的频率来推断,

当时在地球也会有如下撞击结果:


- 22000 多直径超过20公里的撞击坑;

- 约40个直径约1000公里的撞击盆地;

- 几个直径约5000公里的撞击盆地;


此时,地面上流淌的熔岩被流星溅射到天外,

星空疯狂的飞落下来,铁流四溢。 一颗流星,

就可以将一座巨型城市甚至一个大型国家完全的毁灭、

深深地砸入一个大坑里,好在当时没有人类。



关键词


  • 大爆炸: Big Bang
  • 平行宇宙: parallel universe
  • 核合成: Nucleo-synthesis
  • 星云假说:Nebular Hypothesis
  • 太阳星云:Solar Nebula
  • 角动量守恒:Conservation Angular Momentum
  • 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c
  • 超新星: Supernova, 红巨星: red giant,
  • 白矮星: white dwarf
  • 金牛T星: T Tauri Star
  • 主序星: Main Sequence Star
  • 微行星: Planetesimal
  • 星系:galaxy, 银河系:milky way (galaxy)
  • 后期重轰炸:Late Heavy Bombardment
  • 太阳系,Solar System,次序由内到外:
  •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 地球,Earth; 火星,Mars;

  • 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

  •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

  • 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
  • 或称为地球类行星: telluric planet,
  • 或称为岩石行星: rocky planet

  • 硅酸盐:Silicat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