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nanotomihsah
Imananotomihsah

南蛮

中古漢語與粵語學習筆記3:遇攝

       Matters的排版是不是有問題,爲什麼我每次空出段前兩格都有問題……

       Anyway,歡迎來到遇攝,一個憑一首《憫農》讓粵語吹淚流滿面的攝。

       鋤禾日當午ng5,汗滴禾下土tou2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fu2

       一首短短的五言絕句,三個韻腳居然都不一樣!這就是“唐宋古音”的威力嗎!普通話居然元音都一樣(午wǔ、土tǔ、kǔ),這就是“胡化漢語”的可悲之處嗎!

       《憫農》這個梗,絕對是大陸音韻學愛好者中的第一爛gag,比同樣經典的《華夏正統在嘉絨》流傳度不知道高多少倍,原因就在於粵語吹戰鬥力太強,什麼視頻歌曲文章下都能重複噴糞,故成爲了最受人恥笑的對象,我對這些豬隊友只有一句話:講咗都嘥口水。

       遇攝主元音是什麼目前各家仍沒有取得一致,甚至同一家的擬音下遇攝各個韻的主元音都不一樣,但有不少人認爲主元音是個後圓脣元音,也就是下面這一串中的任意一個:

從前都後分別爲:開、半開、半閉、次閉、閉元音,嘴巴張開幅度依次下降

       我取潘悟雲老師(其實之前寫的擬音都是潘老師的方案)的音值,對其下三個韻母的擬音分別如下,遇攝和果攝、假攝一樣,都是陰聲韻,所以僅有平上去三聲:

       模韻-一等合口/uo/:平=模,上=姥,去=暮

       魚韻-三等合口/iɔ/:平=魚,上=語,去=御

       虞韻-三等合口/iʊ/:平=虞,上=麌、去=遇

       可以見到遇攝下沒有開口韻,再聯想到前面說主元音都是後圓脣元音,所以「合口」之意就多多少少能猜到:他代表就是「圓脣化的韻母」;反之,「開口」就是「不圓脣化的韻母」,但當中關係很複雜,目前這只是個粗淺的理解。

       模韻一等合口:見於幫組、端組、精組、泥來母及見組。廣州粵語在在幫組、端組、精組和泥來母上韻母變爲/ou/,如補bou2、鋪pou1、都dou1、模mou4、努nou5、盧lou4、組zou2、蘇sou1;在見組大部分變爲u,如姑gu1、枯fu1、呼fu1、胡wu4、烏wu1等,可以見到合口字上溪母和曉母同樣發生了輕脣化,而影母和匣母合流(這裏不是混淆,匣母是濁聲母派入陽聲調,影母是清聲母派入陰聲調)。但是疑母則把元音給丟了,變成了音節化的輔音/ŋ̩/,如吳ng4、五ng4、誤ng6。很多很多粵語(尤其勾漏片)是不會發生以上這些音變的,所以他們的變化比廣州粵語規則很多。Bilibili上有人組織了一幫人用各地粵語去讀《憫農》這首詩,還真有能押韻的,都是廣西那邊深藏不露的小方言(廣西的粵語音韻變化之豐富完全不亞於廣東)。

       魚韻三等合口:見於泥來、精組、知組、莊組(照二)、章組(照三)、見組

       虞韻三等合口:見於幫組、來母、精組、知組、莊組(只有崇母)、章組、日母、見組

       這兩個韻放在一起,是因爲他們在粵語裏已經完全混淆了,普通話裏也完全混淆。當然有不混淆的語言,比如閩南語-潮州府城腔:書/tsɯ/、輸/su/,沿海閩語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上區分魚虞;越南語也能分:書thư、輸thâu;據我所知日語、韓語、吳語都有不混的表現,其他類別的語言不太瞭解,但肯定有,畢竟我不是專業人士。

       回到粵語,魚韻和虞韻雖然合併了,但根據聲母的不同,讀音分化十分巨大,下面一組組聲母說:

       幫組(來源於虞韻):幫-滂-並三個聲母輕脣化,從/p/ /pʰ/ /b/轉化爲/f/,韻母變爲/u/,而明母保留,韻母變爲/ou/,與一等合口合流,如夫fu1、赴fu3、符fu4、無mou4。幫組三等合口輕脣化是早期中古漢語到晚期中古漢語中最重要的演變之一,同時也是證實閩語支和瓦鄉話獨立於其他所有漢語方言演化的主要證據之一。福建人被人說「h、f」不分就是因爲閩語沒有f-,在文讀中用hu模仿(如「法」huap)。f-聲母的產生在世界上所有語言都是一件大事,和農業的進步息息相關,今年相關研究直接發在了Science上,我也有興趣寫一寫這個輔音,但想了一下,覺得都是對Science這篇文章的抄襲罷了,所以這裏隨便說點:英語裏一票的「ph-」現在唸/f/,如phrase、photo;波斯語裏波斯人的自稱「Parsi」變成現在的「Farsi」,爾遷居到印度的拜火教徒則保留着古老的發音,從而變成了「帕西人」,當然很容易發現這個詞在英語裏依然保留讀爲「Persia」;韓語沒有/f/,所有帶/f/的外來詞都回頭用/p/翻譯,這難免讓人想起馬來語中把「Coffee」念成「Kopi」; 而日語也沒有/f/,但他們的/p/也不可避免地變輕,一直到現在變爲/h/,於是閩南人把「法律」唸作huat-lu̍t,日本人唸成ホウリツHōritsu。語言真是他媽的有趣。

      另外粵語在三等合口的明母字上唸/m/是回頭音變,中間經歷過輕脣化,然後又像習近平一樣改回去了,吳語裏還可以看到痕跡,普通話裏發展爲輔音脫落,介音打頭,所以無mou5 vs wú。

      知組、章組、疑母、影母、喻母:韻母統統歸一爲/y/,粵拼裏寫作-yu,如豬zyu1、珠zyu1、諸zyu1、書syu1、輸syu1、魚jyu2、愚jyu4、余jyu4、愉jyu4。從中可以看到影母喻母合流,疑母在細音(-i、-y)時會脫落,變成零聲母,與前兩者合流,粵拼中用j-表示。這個j-,就是廣州粵語裏的超級垃圾桶。例外字有一個,除ceoi4,跟着別人跑了,但也有不少人把它唸作cyu4

      精組、泥來母、見組裏其他聲母:韻母變爲-eoi /ɵy/,如蛆zeoi1、女neoi5、呂leoi5、巨geoi6、墟heoi1、渠keoi4、許heoi2。聲母上,溪母合口字變爲h-這個傳統藝能在魚韻還在(墟heoi1),但在虞韻沒有(區keoi1、驅keoi1)。-eoi這個韻母的音值十分詭異(當然粵語整個元音系統都挺詭異的),很多外地人的廣州粵語就是在這裏露馬腳的。事實上這個韻母歷史不長,甚至被傳教士記錄了整個元音變化的過程,知乎上大佬有詳細的介紹,搜「粵語 遇攝」就能彈出來。其他粵語有不少依然保留着未裂化的痕跡,譬如佛山「女」/ny/,用粵拼寫就是nyu4。

       莊組:韻母變爲-o /ɔ/,如初co1、楚co2、鋤co4、所so2,韻母和果攝一等合流,但莊組沒有一等字,而果攝的精組字又不多,所以居然十分幸運地大部分分得開。有個例外是數sou2/3。

       總體來說,粵語遇攝一等合口一塊裂成三塊(/uo/>>/ou/ /u/ /ŋ̩/),三等合口兩塊打勻之後裂成四塊(/iɔ/ /iʊ/>>/y/ /ɵy/ /ɔ/ /ou/),所以與中古漢語的對應關係已經亂成一鍋粥。普通話比粵語好,一等合口全是u,三等合口的幫組是u,莊組章組是翹舌的/u/,其他都是/y/。所以說粵語吹害人,本來這就是所有語言都會自然發生的變化,硬生生變成黑點、笑點。

       寫完,下一篇應該是第一個大攝:蟹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