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rLee
EstherLee

Esther是個不愛受拘束、充滿想法的女孩,每一天晚上都會回顧一整天的生活,以文字、插畫記錄下來,期待讓讀者獲得療癒。

從西蒙波娃思考我們、社會與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的距離

法國哲學,對我來說又遠又近,其中,我想探討的是在現今這個同時許多人自稱女性主義者或是尊重性別平權,同時也有許多人想要破壞這樣的進步與歧視這樣的推動者,講到女性主義必定會提到女性主義先驅與女權運動推動者_西蒙・波娃,期許從他的理念與論述中,將古今做某程度的連結,從著作中帶出目前的狀況,除了説説世界,也要談談和與我息息相關的我的家鄉_台灣目前的狀況為何,雖說去年已成為同婚元年,現在這個月份也正是同志驕傲月,性別真的平權了嗎?女性的議題已不在嗎?一起從西蒙波娃思考我們、社會與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的距離。

從自身感受便是最深刻的/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從新聞中、從社群中、從生活中,其實我注意到最近的社會,「厭女」的情形越來越嚴重,或可以說是「不尊重」與「不性別友善」,從之前瘋傳的幾張領導人的圖中去除男性後,照片中僅剩一到二位的女性,又,離我們很近的今年五月剛發生的事,台灣行政院內閣的女性比例極低,是否要重新組閣也沒了個果,還有,某棒球電視台轉播的球評換成女球評一日,罵聲便如潮水般湧來,被批評說聲音刺耳、「不適合」播報,盡是些無關她的專業度的評論,僅因為球迷「不習慣」女性擁有球類播報專業,或是在星宇航空釋出第一批飛航員的相片中,下面竟然有「我不坐女機師開的飛機,因為我會怕」這種令人髮指的言論,另有,『82年生的金智英』這韓國暢銷書出版時就備受兩方人馬爭論,改編成電影之後,除了對於女性角色的探討引起轟動外,在開拍之時,接受出演的女演員與導演編劇等消息一出,被許多人撻伐為何要拍這種「女人」的戲?直接在個人社群中以辱罵與不堪字眼發表出自以為的言論,表達出了男性敵視女權的成長,似乎這個社會對於女性、女性政治及女性領導這件事情非常不友善。各個國家都在談「性別平權」的同時,看似的假平等蒙蔽了多數人雙眼。誰說Hero只能是He?History只能是his story?艾瑪華森在多年前聯合國演講的對談中,說出了”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發起He for She 為了性別權益發聲,這句話讓我再次思考「女性主義」的存在與意義,也讓我與法國哲學的資料有了連結。

「個人不是生為(先天)女人,而是成為(後天)女人」這是我認識西蒙波娃的第一句話/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講到「Feminist」絕對會提起Simone de Beauvoir,成為了連結存在主義與女權運動重要的她。這句經典的話的出處在被視為女權運動聖經的《第二性》中,出版於1949年,以女性的觀點出發,來思索女性與周遭社會的互動,在尋找主體、與扮演客體的「認同角色」中,要追求自由、要擁抱幸福,卻又同時附屬於男性,受到無理支配,許多行為與情緒都只能被壓抑,讀到如此的說法,令我不禁想像那個時代,女性的靈魂是如何被禁錮,婦女的處境是多麼的不友善,淪為配飾的感覺一定很難受,但這是有覺察後的我的想法,而我自己又是多麼慶幸自己生在這個世代之下,在相對平等自由的地方出生,擁有教育、獲取知識、能自我思索、探索意義。書中還提到,擺脫男性束縛與枷鎖的方法,便是「選擇」的重要性。我認為擁有自覺、與深刻了解自己的定位,為自己、做自己,而不是單單承受為別人、為大局,這樣的個體便能擁有足夠的勇氣、智慧與權力去爭取該有的權利、去突破不友善的困境。這也是第一卷「事實與迷思」裡面從群體中找尋女性的存在與否到意義、在被歧視下的定位、與受壓迫的內心、身體所影響,或可說道德綁架的處境,來好好探討女性定義的開始。

/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從第一卷延伸的議題是,族群偏見所產生出的歧視與傷害,其實「歷史會重演」這句話完全正確,二次世界大戰便是嚴重的例子,各區出現「慰安婦」性暴力,造成了永久的心理陰影與身體的傷害,人類總是愚蠢的一錯再錯,並且不願承認錯誤,與負起該負的責任,不只如此,還有猶太大屠殺的事件,其實各式戰爭之中,戰爭暴力之下,女性特別容易淪為「工具」、發洩的對象與「商品交換」,沒有被真正看作是「人」的個體,總是被欺騙與剝削權利,與那個永遠被忽視的能力與影響力。

/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在我而言,「女性的定義」是什麼呢?

是男人決定下的產物嗎?還是僅僅是男人的相對?又或者是男人的追求物品與對象?還是該說是男人主導世界下的附屬品?

我也常問我自己,我想讓這個詞成為主體,不要成為別人心目中應有的樣子,就像我心目中的新時代女性第一人Simone一樣,女性要做「第一性」而不是第二,打破「男人專屬」的概念,男人與女人的互動,本就應該要是主體對主體,而不是不對等關係下,讓另一方成為客體,也就是說主角與主角,誰也不必淪為配角,誰也不該有權力讓另一方矮人一等,女人要成為本質的存在,擁有自由的主體性,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成為另一個人的附庸。性別不能成為框架,曾經被匡著的人性該被釋放,重新檢視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尋找屬於自己的定位,並且不受任何因素或是事物來動搖。

/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第二卷「女人今日的生活(或譯作當代女性)」中,深入講解的事:女人是後天、是受到環境塑造的。也就是說,在生活中,有形或無形的,龐大的社會期許,同時也是壓力之下,形成了所謂女性應有的「性別氣質」,像是溫柔、細心,彷彿男性都不能有,相反地,像是勇敢、強壯,似乎成了男性專屬的性別特質,而女性不能是這樣一般。Simone的說法或許有時反覆,但這並非無理,女性在當時就是受到社會的種種影響與道德框架所塑造而成的產物,並提出說從生命的各個階段之中,從嬰兒時性別已經決定,但當時不會想像到身為是男或是女會有什麼樣子的差別。Simone說明嬰孩從身體、性器官探索,認識自己的性別,因而有了女性應該如何如何的想法,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從身為一個小孩、長成少女、步入婚姻的女人、成為一個母親、最後終老成中老年女人,這樣一生中所得到的經驗、成長中的發展,形塑了自我也影響迫使自己成為該有的樣子,從過程裡面了解女人的處境與特性,甚至得出了女性自己可以同時擁有主體與客體,喜歡自己。

/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還記得,我看過一個廣告影片,廣告設計者請了彼此不認識的男孩與女孩,有許多組,做了一樣的勞動(把球放回原位),天真的他們彼此合作做完之後,獲得的酬勞(糖果)卻不一樣多,男孩有一大杯,女孩卻只有一小杯,他們的反應不能理解為何會有這樣「同工不同酬」的狀況,每一組的反應皆是如此,實驗者對他們說因為男生比較強壯所以可以獲得比較多,在年紀還小的他們眼裡更是不合理。是環境與之後的經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看完廣告後,更覺得自己為何要接受如此不公平的狀態,也懷疑社會中沒有人去爭取嗎。


又有一個廣告分別對三個年紀不同的人下指令,更能說明這樣的狀況,分別為指令一:「Run like a boy」與指令二:「Run like a girl」,年紀越大做出這兩個指令,所做出的姿勢便是男性跑步很專業、女性跑步手就要左右甩,並用一臉嘲笑與「娘娘腔」的方式來訴說女性不會好好跑步,但對於年紀小的小孩做出的動作,指令一和指令二看不出有什麼差異,兩個指令都很認真很努力的跑,他認為男孩跑步和女孩跑步都應該用盡全力。在孩子的世界中,性別平等是如此的合理,但在我們社會中卻不是如此,玻璃天花板、性別不友善、同工不同酬⋯⋯看似如此不合理的狀況,並沒有停止,還一直在發生。


關於女人擺脫第二性這件事,先要去覺察自己的存在與超越原先的限制,從低等中擺脫、從弱者中釋放、從生育這種「機器」、「生產」概念中走出,往中性化之路邁進。有如書中Simone說若創造一個相對於私有制,完美社會主義的創造世界中,便能離追求兩性平等的路更近一些,女性更要去抗衡社會中眾多不利的條件,當男女彼此完全尊重,女性便不會受到貶抑,真正的平等性別便是達到了,真正的拒絕「第二性」。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性別平等?現在的我們算平等嗎?

/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女性主義的相反是男性中心主義與男性沙文主義,一昧地忽視女性任何方面的表現與需求,只有男性可以擔當一家之主、實踐某些大事並且擁有控制的權利。其實這樣的現象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有大中華思想、曾經有皇帝存在的中國、傳統思想綁架的日本。


或許,女性主義的敵人不是男性本身,而是邊緣文化的另一面,不願意追求獨立性的個體,並且自我羞辱的心態,要使全部的人都認同,首先得讓這個需求被看見,並且堅信平等所帶來的價值,從小眾成為普世價值的概念必須面對許多衝撞體制與文化衝擊,就像Simone當時寫《第二性》這本書時,不為多數人所接受。但我想Simone在當時也直接實踐、並且與書中的某些概念互相輝映吧!當論點沒有被多數人支持,依然堅持自我的獨特,與相信自我的價值。


我認為男女天生的生理結構不同,社會上的分工或許也有些差異,但是彼此應該落實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要實現的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平等,政府應該要讓政策、法律、社會制度,以及最重要的教育,透過向下扎根,讓人民的思考導向與價值觀念正確。曾經看過一篇文章的論點寫出性別平等應該要先從重視兩性受害者開始,這也是兩性應該要被同等尊重與對待的概念,並不再受到性別歧視的叨擾,才能完整地打破既定看法,讓每一個人得到決定的權利。畢竟,不只有女性會受到歧視、男性也會,沒有一方去壓迫對方時,另一方就不需溫吞接受。

/Instagram: life_of_estherlee


談Simone就會談到女性運動、女權運動、婦女運動這些事,將視角轉到台灣,男女平等的思潮,也早在1920年代因著民族自決跟著留學生傳來台灣,自由戀愛、拒絕不平等的婚姻,這種思潮與Simone和伴侶相約拒絕婚姻與生兒育女的概念不謀而合,早被寫好的人生劇本不在選擇之中,選擇走出自己的路。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反共抗俄,讓新女性主義出現,像是呂秀蓮說過:「先做人,在做男人或女人」「左手拿鍋鏟,右手握筆桿」,算是台灣婦運的新扉頁,後有美麗島事件繼續的婦女新知雜誌也相繼影響婦女團體、修法等等成果,讓婦女可以表達意見、提升自我與成長,其中也有「女性中心」與「女性主體」的抗衡。「女書店」、「女性影展」讓女性吸收新知、當女性團結便能讓社會更好並且完全地覺醒。


女性平權這條路不止台灣,全世界都在進行著,在重建自我中與社會重新連結,就像聯合國發展目標中提到的,第五個目標是Gender Equality,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empower all women and girls.全面性的從經濟面、政治面(國會議員女性比例)、人身安全(婦女暴力)、賦權(經濟、政治、領導)提升並消除各種形式的歧視與剝削,從「人」的角度出發去創造更多可能性、永續性與看見女性的韌性。


值得高興的事2015年全球領袖承諾在2030年達成性別平等,為了建立更加永續的社會,許多團體也在努力。

在改善制度、思考模式、創造友善和平包容的社會之下,致力於消除貧窮、性別暴力、刻板印象、強化社會安全,像是SHE( SUSTAINABLE HEALTH ENTERPRISES )、THINX幫助女性消除月經貧窮的案例。又如,#METOO movement、ANTI-revenge porn等等活動的發起期待喚醒大家的意識。在促進包容性與共榮共享尊嚴工作方面,如SOKO優雅透過飾品發揮女性影響力、又如SUSU在柬埔寨透過手工藤編品牌創造高品質產物並且幫助當地落後村落女性就業免於原來的悲劇,實現「EMPOWER」生活的理念。TIMES也有創立TIME’S UP網站致力於消除工作中性騷擾、性剝削與不平等。台灣也有得人幫助女性因生產、結婚放棄原本工作回歸家庭後,有二度就業的機會,實現「一個更幸福的人生」。在環境保護與復原中,「氣候正義,女性倡議」全球號招活動,讓全球女性發揮影響力,集結一起共同呼籲,主婦聯盟也是一種。


最後,用我發現的一個有趣的狀況來總結,還記得我在第一段提到過女性在參與政治活動的情況嗎?通常都是不被看好,參政者相對於男性非常之少,處於最高領導地位的更是少之又少,人們對於他們的批評更是不假思索地狠毒,總是懷疑女性的能力,或是能力太強相對之下,引起的本身自卑轉為悲憤,我想後者是許多人的處境,在人們眼中領導人本該是男人的霸權單位,無關內涵與質量,僅是外表「看起來」女性就是不適合讓我不想服從,特別是瘦瘦、美美的女性,更是直接被物化,參與政治之路更加遙遙無期。但在「後疫情」時代的現在,竟然出現了一個與前段論述諷刺的報導「肺炎疫情:為何女性領導人處理新冠疫情更成功些?」(BBC),從統計數據中,全球政府首腦僅有7%的女性,成為「領導人的典範」,在處理疫情的手段與佈局勝過於男性領導人。「提升婦女健康地位項目」的議題討論也浮出檯面。女人參與政治、女性主義發揚光大、性別平權的路途十分長遠也艱辛,希望這是一個曙光,也期待未來是一個共好的社會。


參考書目: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作者:顧燕翎、劉毓秀、王瑞香、林津如、范情、張小虹、黃淑玲、莊子秀、鄭至慧、鄭美里


第二性

作者﹕西蒙‧波娃

譯者﹕陶鐵柱


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

作者:傑莎.克里斯賓

譯者:柯昀青


不只是厭女

作者:凱特曼恩

譯者:巫靜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